摄制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关系体系,建立一种良好而积极的团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团队动力(group dynamics)一词是小组工作研究的专业术语,可以将其用来描述摄制组团队工作中的各种力量、变化以及影响,摄制组是利用团队工作所产生的动力来达成目标的。对一个导演的创作能力进行评估的时候,更多地是针对其整个团队而言,而不仅仅是一个人,配合默契的摄制组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
拍摄往往是一种群体性的工作,很难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完成,摄制组的团队工作是电影拍摄的基本形式。随着轻便器材的出现,一个人完成一部电影成为可能,尤其是纪录片,很多纪录片作者可以独自完成一部作品。但是更多的纪录片仍然是依靠团队完成的,纪录片拍摄首先面临如何与人合作完成一部作品。有的学习者获得经验的途径就是进入到摄制组中去,去观察和模仿他人的工作,摄制组的团队工作经历几乎是一个拍摄者的必修课。团队工作的氛围不仅能够带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个人艺术创作潜能往往在团体工作中才能得到开掘和发挥。小型纪录片摄制组也许只有几个人,但仍然具备一种团队结构关系。
德国导演法斯宾德一生创作充沛而多产,这与他和创作团队独特而密切的关系不无关联。女演员玛姬特·卡特森认为法斯宾德“在内心深处,他十分迷恋那些他选来与他一起工作的人”。[7]很多创作者的成功源于一个合作默契的摄制组班底的形成,他们在学习阶段最大的收获往往是在拍摄短片习作与他人的合作中形成的团队班底。短片可以让导演承担各个环节的工作,快速熟知摄影、录音、剪辑等各个环节的职能。合作同样重要,短片也应当学会合作去完成拍摄,而不是一个人独立去完成。文德斯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和编剧彼得·汉德克和摄影师罗比·米勒的合作,二人给予了文德斯以故事和影像的支点。而舞台导演出身的英格玛·伯格曼成为电影导演的便利在于拥有为戏剧与电影同时提供服务的演员,拥有一个优秀的表演班底,他们冬天在瑞典马尔默市立剧院演出三部舞台剧,夏天到法罗岛拍电影。在纪录片领域中,多位纪录片大师创造了深入人心的工作方式,小川绅介和他的摄制组在山形长期驻扎,采取公社式边生活边拍摄的方式;梅索斯兄弟的搭配是阿尔伯特·梅索斯负责摄像,大卫·梅索斯负责录音;尤里斯·伊文思与夫人玛斯琳·罗丽丹的固定合作,伊文思负责导演指令,而罗丽丹负责录音;怀斯曼拍摄费城东北一所高级中学的《高中》,怀斯曼本人充当录音师,与摄影师两人进行拍摄。小型摄制组机动而灵活,拍摄起来游刃有余,所有人之间都能够有亲密接触和深切了解,目标明确,动力十足,有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团队工作的一个焦点在于摄制组的气氛环境,好的环境使得成员之间容易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能够互相认同和支持。很多的摄制组是一种开放性的团队,而不是成员不变的封闭性团队,好的团队氛围可以提高新成员适应性。在一个摄制组团队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人的需求、特点、地位都是不同的,应当分工明确。任何一个成员的工作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每个人应当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小型摄制组往往每个人都有机会出主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决定,必须记住导演对艺术创作负责。
无论是通过契约,还是交情的方式形成的摄制组,基本都是围绕导演而组成。一个导演应当清楚自身能够主持和控制如何规模的摄制组团队。小型摄制组应当估算出需要多少人才真正地适合拍摄,而不是多多益善。预算、车辆、交通、场地等的限制都会影响到摄制组的人数。导演要明确自己对成员的需求,更要理解每个成员的真实需求与可能的投入程度,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创作人员进入团队。导演是团队工作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大部分摄制组都是由导演的创作需要而设立,导演的气质、性格和态度可以深刻地影响到摄制组成员和工作进程。例如,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在摄制组专制而不容质疑,几乎没有一位有创作潜质的助理导演可以和他共事,甚至在他去世之后,摄影师由于习惯于执行小津精确的摄影指令而无法与其他导演合作。有的导演在别人的团队工作表现一般,但是成为团队领袖之后却能够激发别人的潜能,让合作者表现卓越。导演的信念和热情不能仅仅是一种情绪化的狂热,而应当了解团队所有人的真实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可以给整个团队以自信心。
在高强度的摄制工作之下,团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战争”,导演与摄影师的冲突就是团队中常见的矛盾,摄影师常常感觉无法表达自我观念,专业标准被践踏。冲突并非是坏事,冲突使得拍摄得以继续,关键是要把冲突引向建设性的结果。不同的导演的领导团队的方式有所区别,有的导演对于成员进行评价,有的导演则不置可否。导演应当及时通过导演阐述和创作会议进行沟通,明确任务目标,要善于将团队的目标形象化,使其易于传达才能沟通顺畅。最后一个镜头完成之后,摄制阶段宣告结束,也宣告摄制团队真正地解体了,导演试着对摄制组做一个工作效果与效率的评估,将会有利于下一次的拍摄。
【注释】
[1][法]罗贝尔·布烈松:《电影书写札记》,谭家雄、徐昌明译,三联书店,2001年9月,第63页。(www.daowen.com)
[2][英]卡雷尔·赖兹、盖文·米勒:《电影剪辑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9月,第383页。
[3]刘文、曾祥敏:《电视摄像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94页。
[4]韩金度:《归真反璞——谈〈望长城〉摄影创作》,收入《望长城》,杨伟光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7月,第551页。
[5][美]夏洛特·钱德勒:《我,费里尼》,黄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4月,第104页。
[6]刘文、曾敏祥:《电视摄影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77页。
[7][英]罗纳德·海曼:《法斯宾德的世界》,彭倩文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