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称谓的来源解析

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称谓的来源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中,《话说长江》在片头打出“电视连续节目”的标识,仅仅强调这是一部多集节目;《西藏的诱惑》被称为电视艺术片、电视风光片;《雕塑家刘焕章》则被称为人物电视报告文学。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语境的变化,“纪录片”的叫法受到冷落与贬斥并不难理解,“艺术片”这个称谓的出现正代表了新时期对纪录片的政治祛魅,表现出对纪录片艺术审美性的恢复及坚持。

20世纪80年代纪录片称谓的来源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作品中,《话说长江》在片头打出“电视连续节目”的标识,仅仅强调这是一部多集节目;《西藏的诱惑》被称为电视艺术片、电视风光片;《雕塑家刘焕章》则被称为人物电视报告文学。1986年7月5日至1987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话说运河》,从当年的评论集《开拓》中可以看到对这部影片七、八种不同命名,在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口中分别被称为电视片、电视系列片、电视连续节目、电视系列纪录片、艺术纪录性的系列电视片、专题性质的电视节目等,其中冯牧对《话说运河》的界定非常有意味,称这部影片是一部“艺术纪录性的系列电视片”[19],该称谓几乎包含了其他命名的全部特征,成为艺术片、纪录片、系列片、电视片的总和。虽然从《话说运河》自身的角度,影片是欢迎多个命名的,新称谓能体现出新形态的意义,甚至表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但同一本评论集中对纪录片的称谓不能统一的情况,正反映出当时对纪录片属性的界定已经失去相对一致的认识。

纪录片的各种称谓都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大都可以起到区隔社会阶段和满足社会心理的需要,首先从社会语境的角度分析几种新称谓的来源和意义。

“艺术片”这个词比较早地被频繁地用在电视纪录片身上,“艺术片”的命名包容性较强,但有效性很弱,凡是具有艺术审美性的电视节目都可以叫做艺术片,这种叫法出现和纪录片去政治化需求密切相关,体现的是追求纪录片审美本体的意图。这种叫法是对纪录片在“文革”时期基本被政治意识形态完全覆盖的一种反拨,前因可以追溯到195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重要事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的成立。当时国内纪录片并没有因为新影厂成立获得独立的形态,从“新闻纪录电影”的称谓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新闻片和纪录片的混合类型,主要采用政论报道的形式,内容以政治时事为主,更多地作为一种新闻样式而存在。

建国初期,国内受前苏联的新闻观念影响较大,列宁提出的“形象化的政论”一度被用于新闻纪录片的指导思想中。在新影厂第一次创作会议上,就指出“学习了苏联建国初期,列宁关于新闻片的论述,明确了新闻纪录电影是‘形象化的政论’。会议还着重研究了新闻纪录电影真实性的问题。认为真实性是新闻纪录电影的生命,不真实将使新闻纪录片在政治上丧失威信。必须对一切虚假现象作严重的斗争。”[20]1954年,新影厂的总体改造制片新方针则又提出要把新闻纪录电影提高到党报的水平。新闻纪录片从理论到创作实践都受苏联电影的影响,以下一段记述就可以说明这一点:“1949年10月1日建国的前夕,苏联派有两个摄制组,以著名导演格拉西莫夫和瓦尔拉莫夫为首,来中国摄制两部文献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国配备了摄影师徐肖冰、吴本立、苏河清、郝玉生等十个人参加工作并向他们学习。格拉西莫夫和瓦尔拉莫夫及摄影师都到新影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及有关创作问题。其后苏联著名摄影师卡尔曼到中国时多次来作讲演,编导克里斯基、谢特金娜都到中国来和我们合作拍摄影片,这个阶段能观摩到的影片也只有苏联的影片……。”[21]到了“文革”期间,新闻纪录片更加注重影片的政治服务功能,拍摄题材狭窄,群众运动的发动是重要的拍摄内容,纪录片成为表现政治乌托邦激情的工具,其中有《革命小将最听话》、《高举革命批判大旗奋勇前进》、《永远高歌东方红》等,还出现了样板戏纪录片电影,如1970年的舞台艺术纪录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这时期代表性的电视纪录片有《战乌江》、《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新上海的主人》、《紫金山下红小兵》、《大干颂歌》、《戈壁红花》等。“纪录片”这个词汇的政治色彩变得日益浓厚,成为迎合政治潮流的代名词。(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语境的变化,“纪录片”的叫法受到冷落与贬斥并不难理解,“艺术片”这个称谓的出现正代表了新时期对纪录片的政治祛魅,表现出对纪录片艺术审美性的恢复及坚持。不光是艺术片,还有电视片、专题片、电视艺术片等,都开始有意地回避“纪录片”这个称谓,实质上回避的正是纪录片完全被政治工具化,也体现了对审美属性重视的倾向。

除了“艺术片”的称谓,“电视片”的使用频率也是很高的。此时,国内电视传播网络逐渐形成,纪录片也开始进入电视荧屏,据统计:“1979年全国只有485万架电视机;但这个数字以每年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幅度疾速增加。1982年是2761万架。自1981年开始,电影各项发行放映指标逐年下降,仅1982年就比1981年减少51万场次,观众少了9.4亿人次。”[22]纪录片被笼统地称为“电视片”,这和“艺术片”相似都是一种属性不够明确的叫法。电视片应当是电视节目的总体概称,只要是在电视上播出的节目都可以叫做电视片,纪录片在电视上播出必然是电视片,这种命名有效性同样是很有限的,可以体现出的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纪录片由电影放映转向电视播出,拍摄媒介亦由胶片转向磁带,电视开始成为纪录片最重要的播出平台,在影视分家形成的契机下,“电视片”的叫法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