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音乐创作的结论:很简单

音乐创作的结论:很简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佩斯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大众音乐创作方面彰显了重要价值。我们相信,音乐创作并不比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更加神秘莫测。我们并不否认这些可能性,但是研究表明,音乐创造力也是能加以引导的。如今接触了大量音乐创作活动的儿童会成为未来更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自信大学生。通过音乐创作活动启发创造力能鼓舞日本学生普遍缺乏的自信心。换言之,规则注定要被打破,尤其是对音乐创作而言。

一个好的睡前故事通常都有自己的常规结构,同样地,好音乐也有其常规结构。本章的目的在于揭示能够将声音组合成音乐,或者,至少是类似音乐的声音对象的结构元素。同时,我们也力图为读者树立这样的意识:怎样才能将不同模式组合成一个整体,怎样安排前奏、中间和结尾部分,如何操纵动机及如何发现让每首歌曲与众不同的因素。上述所有案例都是原创性的,但是我们根据罗伯特·佩斯博士提出的佩斯钢琴教学理念(Pace Method)对许多思想进行了调整,尤其是例2到例5,该理念能促进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们能分析乐曲,进行即兴演奏、变调和谱曲。在该方法中,创造性活动的作用就如同催化剂,让学生将当前的音乐体验和理论信息融入对音乐的理解(Pace,1979,1982,1999)。该方法的目标在于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成为在各学习阶段都能分析、演奏和作曲的独立学习者(如Adachi,1992;Katsuyama,2001;Sampei,2001)。诚然,我们很欣赏音乐纯粹的情感及其难以言说的艺术性。然而,音乐的这种艺术性或无法言说的特色已经受到了过多的关注,主导表演和作曲的认知过程和元认知过程(metacognitive process)却鲜有人问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佩斯(1982,1999)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大众音乐创作方面彰显了重要价值。我们相信,音乐创作并不比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更加神秘莫测。

S.莱文(1984)认为,儿童创造性思维背后的基本原理逐渐从隐喻性(或主观性)转变为客观性。教授音乐创作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发展路径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在自由音乐框架内或通过创造乐器激发的隐喻思维(metaphoric thinking)会帮助没有音乐经验的成年人在完全陌生的音乐领域尝试新鲜事物时重拾创造的乐趣。有了信心和动机,没有音乐经验的儿童和成人就不会介意在常规音乐框架内进行音乐创作遇到的挑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独立创作。音调、乐器和时机的多种图像表示法(iconic representations)及乐器的非常规用法让儿童和成年人能在主客观思维间进行切换。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这种自由能帮助没有经验的学生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音乐创作上(而不是技术或认知层面),为最终提升音乐客观性思维进一步积累信心和动机。

大学二年级学生对自制乐器的声音展开探索,并从中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因而他们对现代音乐或民族音乐会更加好奇,更加开放。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学生们的音乐作品可能会变得更加常规,更有艺术性,因为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可能是由生理和文化成熟程度决定的(Swanwick & Tillman,1986)。我们并不否认这些可能性,但是研究表明,音乐创造力也是能加以引导的。如果学生们置身于这样一种合作型的学习环境,学生们不仅能向老师学习,也能相互学习(Takasu,出版中)。与皮亚杰的观点相比,L.S.维果茨基的观点,或社会文化观点,能更好地阐释零星的经验总结。如今接触了大量音乐创作活动的儿童会成为未来更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自信大学生。

长期规划积累的指导能培养音乐创造力,这种指导所提供的全新经历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就感。在一些幸运的案例中,学生还能获得真正的顿悟。通过音乐创作活动启发创造力能鼓舞日本学生普遍缺乏的自信心。增添一项新的创造绝不是坏事。(www.daowen.com)

我们采用的方法将创造性活动与音乐的读写(使用图表或标准乐谱)、演唱、乐器演奏和分析性聆听结合在一起。本章的重点在于这些活动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过来,创造性活动又能加强学生在其他音乐学习领域的理解和技能。这些活动是相互作用的(Pace,1999)。

音乐创作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如艺术、工艺、故事创作和声学。对于那些对进行音乐创作举棋不定的人,我们建议你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思考如何将这一领域与音乐联系起来。如果想不到恰当的方法,就试着用家里能找到的任何材料制作一种乐器。

在本章结束之前,我们还想指出一点。例5中选用的《大和之曙》由J.K.内普丘恩先生谱写,他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美籍尺八大师。当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引进西方音乐时,有谁曾想到一个西方人竟能掌握日本音乐并将西方音乐和东方音乐融合在一起呢?换言之,规则注定要被打破,尤其是对音乐创作而言。甚至连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者都违背了调性和声(tonal harmony)理论,继而发现了声调的运动和色彩(如Debussy),同时还发掘了一些新的音乐结构,如无调音乐(如Webern)、复拍子(compound meter)(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简约音乐(如Philip Glass)及想象风景(约翰·凯奇的《4分33秒》)。音乐创作揭示了音乐的真谛,激发了20世纪作曲家在大众范围内选择的道路。在此,我们希望你能亲身尝试一下我们提供的几个例子,并探索出其他能运用到课堂环境中的音乐创作方法。我们发现这些练习是一种释放,希望你也能得到这种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