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编乐曲:借鉴其他曲调思想的实例分析

改编乐曲:借鉴其他曲调思想的实例分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我们采用另外一种策略对乐曲进行即兴改编,如将音乐特征融入多种曲调。活动2:待学生掌握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后,指导者就会布置主要任务:通过借鉴《大和之曙》的思想对《一闪一闪小星星》进行改编。接下来,学生们对伴奏进行了讨论。通过融入肖邦和巴赫乐曲的音乐特征,格洛里厄成功地赋予了甲壳虫乐队曲调新的特点。例5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没有任何音乐经验的学生,加以引导也能像格洛里厄那样进行创造性改编。

改编乐曲:借鉴其他曲调思想的实例分析

现在我们采用另外一种策略对乐曲进行即兴改编,如将音乐特征融入多种曲调。日本本科学生已懂得基本的音乐术语,如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及大/小调;许多人甚至还知道著名古典乐曲的名字(如维瓦尔迪的《四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新大陆》),因为他们在中学习惯了记忆这类考试信息。但是,如果没有明确提示,很少有人,其中包括音乐专业人士,能够说出这些乐曲在音乐元素上有何不同,如速度、力度、音色、形式和音高。换言之,日本学生既不习惯于分析性地听音乐,也不习惯将音乐元素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例5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怎样将其运用到音乐创作中的方法联系起来。以下任务是2001年春为40名本科二、三年级学生设计的课堂活动。

热身阶段:学生们听了加拿大儿童演唱的欢乐版和忧伤版的《一闪一闪小星星》,其中速度、力度、节奏、发音和语调的操纵非常明显(Adachi & Trehub,1998,2000)。听完每首歌曲后,老师(第一作者)都会问学生:这首歌听起来是欢乐还是悲伤?你为何有这样想法?老师鼓励学生使用上述术语,将焦点放在儿歌相应的音乐元素上,并不断更新学生对这些术语的知识。

活动1:让学生们听《大和之曙》(Neptune,1988)的开端部分,并辨别其中使用的乐器(十三弦古筝尺八)。学生们描述了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指导者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同音乐元素(速度、力度、节奏等)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如果有学生指出节奏特征“是长短音的有趣组合”(如切分音),伴奏的特征为“跳音”(skipping tone)(如分解和弦),指导者就会将这些特征绘成图表,以便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能够对此进行回顾。

活动2:待学生掌握这首歌曲的音乐特征后,指导者就会布置主要任务:通过借鉴《大和之曙》的思想对《一闪一闪小星星》进行改编。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对这些曲调的节奏进行对比。《一闪一闪小星星》的节奏音调平缓(图11a),而《大和之曙》则不然(图11b)。四名学生使用经过特殊调音的十三弦古筝[4],想要看看《一闪一闪小星星》的节奏换成《大和之曙》的节奏听起来会怎样,他们还尝试了不同的速度。最后,全班同意将《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旋律与《大和之曙》的旋律动机结合在一起,前提是演奏要舒缓宁静(图11c)。接下来,学生们对伴奏进行了讨论。《大和之曙》的分解和弦(或跳音)由低音到高音,包括富有爵士感的七和弦(有时是九和弦)。至于伴奏,我们给学生们分发了钟音条(见图6),因为他们只需要更换音条就能探索不同的音调组合。学生们想要使用类似的上行七和弦(如5-7-4,6-3-5),但是与改编的《一闪一闪小星星》旋律不相符。后来,老师建议采用上行分解和弦的另外一种形式(5-1-4),采用爵士和当代艺术音乐经常使用的四度和声(quartal harmony)。学生们喜欢这种声音,决定采用稍经修改的上行模式(5-1-4-5)作为固定音型(如包括简单循环动机的伴奏)。在最终版本中,学生运用相同的固定音型增加了前奏和结尾部分,前奏部分重复两次。一名学生评论道:钟音条的音色听起来就像闪烁的群星。(www.daowen.com)

图11.(a)《一闪一闪小星星》前奏,(b)《大和之曙》及(c)融合了《大和之曙》节奏的《一闪一闪小星星》改写版的图表记谱法

后记:一位法国钢琴家弗朗索瓦·格洛里厄(François Glorieux)演奏了甲壳虫乐队的《昨日》(Yesterday)和《嘿!朱迪》(Hey Jude),在他的演奏中,这两首歌曲分别被融入了肖邦的《叙事曲》和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曲》。每支曲子的节奏、旋律、和声、乐器法等都各有其特色。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色,无论《昨日》或《前奏曲与赋格曲》与原来的版本有多大区别,我们都能加以辨别,并确定究竟融入了哪位作曲家的风格。通过融入肖邦和巴赫乐曲的音乐特征,格洛里厄成功地赋予了甲壳虫乐队曲调新的特点。例5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没有任何音乐经验的学生,加以引导也能像格洛里厄那样进行创造性改编。学生们的成果虽然基础又简单,但是此次经历让他们从分析性聆听中理解音乐元素,调动自己的知识创作及探索音乐,而非为了取得高分。

应用:第二作者已将例5中描述的活动应用到五年级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聆听不同的音乐,从中挑选一首曲子提取音乐特色,并将这些特色融入《一闪一闪小星星》的旋律中。通过分析性聆听,孩子们识别出了所选乐曲速度、节奏、韵律、旋律动机、轮廓、发音、乐器法和结构的特征,并成功创作了六种版本的《一闪一闪小星星》,分别融入了埃尔加的《第一号威风凛凛进行曲》(First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柴可夫斯基的《进行曲》(March)和《糖梅仙子》(Sugar Plum Fairy)(都出自《胡桃夹子组曲》)以及包括日本民族节日鼓(Chino,2001)在内的日本音乐。在本次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上,这些孩子从亚洲音乐现有的歌曲中提取“音阶”,通过在六年级音乐课堂上使用的一种特殊民俗音阶(ethnic scale)谱写了许多原创歌曲。因此,正如J.S.布鲁纳(1966)所说,如果老师能仔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现阶段的学习与将来的学习结合起来,音乐创作的认知循环(见图1)在小学音乐课堂是能够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