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每个季节都各有其特色。春天尤其如此,它总是与万物初始(因为校历从4月开始)、烂漫樱花、冰雪消融、婉转鸟鸣和暖洋洋的阳光联系在一起。我们为学生提供许多春天的画面作为参考。一些图片只具有视觉效果;该项任务需要跨越不同感官(如视觉、听觉)的图像,当然这比同一感官内部的描绘更有挑战性。学生们隐喻性地将日常图像连接在一起,就能创造出声音;2001年春,我们曾在40位大二学生和大三学生及两位在职小学教师中做过该项实验。
准备阶段: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物品,乐器除外。我们告诉学生,如果他们带来的东西出乎老师(第一作者)意料,就会得到加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准备活动是为创造性思考进行预热。
热身阶段:学生们对与春天相关的物品、时间和景色进行了描述。每提到一种声音(如积雪融化成潺潺溪流)或运动(如樱花花瓣飘零),我们就要求学生用拟声或拟态以外的方式(如声调、敲铅笔)来表现这种声音。这些热身运动让教师为接下来的活动确定了两个前提条件:将主题与过去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以及对不平常的东西进行尝试的意愿。在几个将一幅特别的画面转化为声音的示例之后,我们为学生布置了实际任务:“将春天的一组图片创作成声音片段。画面可以是一个特殊场景或物品的照片,也可以是一系列事件。声音片段最短30秒,最长不超过两分钟。”
活动1:五到六个人一组。活动刚开始时,许多小组都相互展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物品。两位在职教师展示了自己创造的乐器。将普通日常用品转化成乐器,他们的聪明机智让学生为之着迷。各个小组一边探索各种用日常物品发声的方法,一边讨论他们能够或想要表达的主题。学生们带来的物品有:塑料袋、铝箔纸、餐巾纸、气泡薄膜、易拉罐、纸箱、酒杯以及各种厨房用具。许多小组都试图寻找表现和煦春风的方法,如摇动塑料瓶、挥动锡箔纸和摩擦餐巾纸。虽然图片大致相同,但是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学生们在该项任务的引导下展开了发散性思维。各个小组都选定了春天最初的画面,这些图像可以作为他们音乐创作的暂时性框架,可以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进行修改。
活动2:随后,各个小组尝试着将所选声音片段组合成一首完整的曲子。如果有小组成员发现一个特定的声音与另一张图片更接近,他们通常会换掉那张图片。例如,最初,一个小组打算用湿手指摩擦玻璃边缘(如玻璃风琴)的方式模仿春风。该小组中的一名学生认为玻璃风琴的声音带有某种神秘感和抽象性而非指示性,因此建议以一张抽象的图片——对春天的憧憬开始,替换掉了原来有关春风的图片。另一组学生对大量的声音材料进行了筛选,反映了他们对空气发出的不同声音的关注,如微风拂过树木、叶子和晾衣绳上衣服的声音。这些学生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技艺水平和美学敏感度,这两者限制了他们可能创作的曲调。有些小组的作品直到开始展示之前一直在反复修改。
表演和评估:每个小组都需演奏两遍他们创作的曲子。第一遍由各个小组单纯进行演奏,不作任何解说。在第二次演奏之前,学生们对自己想要表现的图片、发声工具、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创作的精华部分进行描述。在两次演奏的过程中,观众都是闭眼聆听,这样他们就只能根据声音来想象画面(第一次演奏),也能对声音的画面表现力进行评估(第二次演奏)。对观众来说,每一次聆听体验都是听觉意象的创造性循环,但是第二次聆听较第一次而言,更加受到演奏者意图的约束。第二次演奏后,观众们表达了自己的印象,并从表演者获得了进一步的信息。例如,一名学生对群鸟飞过的画面印象深刻,于是向表演者询问翅膀的声音是如何表现的。表演小组只是简单地摇动用塑料包着的小包餐巾纸。除了同学评论外,老师也会给出一点建议,除了恭喜表演者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外,也会指出有待改善的地方。一组同学表现了一个一年级小朋友上学路上见到的情景。小孩经过不同场景时,该小组的同学加入了脚步声,以表现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同他一起走进学校。老师评论道:这种行为虽然简单却是很有效的模拟,因为他们在表演中融入了电影元素。(www.daowen.com)
后记:上述任务的目的在于对日常用品的声音进行探索(活动1)及对声音进行组织以表现所选图片(活动2)。虽然在本次活动之前,学生们已经接受了至少九年的义务音乐教育,但是他们既没有创造过自己的乐器也没有用新颖独特的声音对图片进行过表现。在这之前,虽然学生们模仿了许多谱写好的曲子,也学习使用常规乐器,但是却从来没有思考的机会。上述任务让许多(即使不是全部)学生相信,即使没有接受过全面的训练,音乐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思想、画面和感觉的方式。
应用:与上述任务类似的活动可以与其他创造性活动联系在一起。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运动(如通过随意活动身体部位来表现画面)、视觉形式(如图画或油画,见图2)或言语形式(如一首诗或一个小故事)来表现画面。这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可以看作是有计划的即兴创作:表演者提前编排、练习乐曲,但是每次听起来都可能稍有不同。在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中,声音画面的视觉再现也可以作为时序计分,如帮助表演者记录自己的角色及何时加入及如何演奏的时间测定(见图3)。创作的时序计分和其他任何视觉形式代表了出于再现目的记录声音对象的方式,以此引入音乐记谱法的概念。
图2.《秋色》声音片段视觉再现的例子,该作品由本科学生创作:一片枫叶飘落的场景
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而言,简单的爆炸声和描述就可能是很好的创造性练习。例如,让学生用两根筷子(或任何熟悉的物品)进行演奏,看他们能发出多少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思考一下每个声音或声音序列听起来像什么(如敲门声、雨滴落到屋顶的声音和削土豆皮的声音)。在该项练习中,学生们能为他们阅读的故事加上声音效果。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对个别声音进行操纵,使其时而快速、时而缓慢、时而高亢、时而柔和,从而让他们明白简单的声音操纵如何改变声音画面。对速度和音量的控制将自由音乐框架内的创造性练习与常规音乐框架内的创造性练习相联系,引入了速度和力度这两种音乐元素。
图3.一名五年级小学生为受到一名广岛小男孩启发的音乐制作的时序计分表(见Nakazawa,1945/1987)。得分包括老师提示信息(P1-P4)和孩子们自愿添加的信息(S1-S4)。老师提示的信息包括:姓名(PI)、角色(P2),让我们用图表描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P3)和你选择的故事(P4)。孩子们将表达内容(P3)这一部分划分成四个小节,并描述了四个场景:“人们平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S1),“战争爆发”(S2),“可怕的沉寂”(S3)和“投掷炸弹”(S4)。得分显示孩子们在钟琴上用熟悉欢快的曲调表现了第一个场景。对于第二个场景,孩子们在图表中描述了“人们的脚步”、“炸弹的声音”和“可怕的声音”。在第三个场景中,孩子们描述了拟态的“沉寂”和最终用大鼓演奏的一幅毁灭性画面的“爆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