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听起来很老套。既然已经有许多关于创造力的定义了,我们又何必大费周折再给创造力下一个新的定义呢?不,我们并不打算那样做,但是我们需要在儿童艺术背景下(与科学领域的创造力进行对比)重新思考创造力。
或许,最常引用的创造力特征是由杰罗姆·布鲁纳(1962)提出的——有效的惊喜(effective surprise)。“有效的”意味着有用的或适合的,我们对这一点没有异议。“惊喜”却有待商榷。惊喜意味着新颖独特、出乎意料、前所未有、不同寻常、不落俗套,等等。换句话说,具有创造力的事物是离经叛道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离经叛道的事物都具有创造力。实际上,国际儿童艺术基金会(1999)为创造力给出了更加宽泛的定义,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即“通过概念上和情感上的心智活动按照一种新的顺序对形式、物品和事实进行重新排序”。但是,这一定义既包含了艺术领域的创造力,也包括科学领域的创造力。“打破常规”和“开辟新天地”这类词语常常被用来形容有创意的思想——背离熟悉、习惯和可预见的情形。进行创造性思维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跳出思维定式”。
打破常规、开辟新天地和跳出思维定式意味着,能够这样做的人了解规则、界限和范围。当毕加索像儿童一样绘画时,他完全知道自己是在有意识地打破旧规则,包括他自己的规则,力图脱离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就是说,他在摒弃自己学到的东西。
但是孩子们也像毕加索一样能意识到规则、界限和范围吗?当萨缪尔画出蓝色的苹果和紫色的橙子时,从他妈妈的角度来看,他的确打破了规则,背离了大人们熟悉、习惯和能推测到的规则。换言之,他跳出了绘画的固定模式。所以,从大人的角度来看,萨缪尔是具有创造力的。他并不知道,从大人的经验和期望来看,苹果只能是绿色或红色的,而橙子也只能是橙色的。这是大人的规则、界限和范围。但是在萨缪尔看来,苹果和橙子可以是任何他喜欢的颜色,没有什么不可能。(www.daowen.com)
当像萨缪尔一样的儿童随心所欲地绘画时,他们并不清楚常规,而是在自发地进行绘画。将这种行为等同于创造力的想法实际上是大人们拓展了自己的想象力,虽然只是一点点。也许因为大人们早就失去了像孩子一样的自发性,于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像孩子一样绘画,这种怀旧的心情让他们很自然地产生羡慕之情,最终给孩子们贴上创造力的标签。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们是具有创造力的。毕加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非常欣赏儿童绘画的特点。
如果具有常规意识并且能做到有意识地脱离是创造力的标志,那么合理的结论应该是:孩子们并不是像我们认为和希望的那样有创造力。他们只是自发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事情,不具备成人的知识,也无须考虑成人的顾虑。率性而为也许是(也许不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将两者等同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回到我们的研究结论:孩子们进入学校后创造力就会降低,这里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词,孩子们进入学校后自发性就会降低。学校教育建议、引导、劝说甚至强迫孩子们控制自发性——学校训练他们这样做,他们自己也在学习这样做。也就是说,他们被“驯化”了。那些没能遵守规则的孩子则被视为不守规矩、无纪律、恶劣、未开化和叛逆的儿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