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儿童视角:儿童欣赏者眼中的世界解析

儿童视角:儿童欣赏者眼中的世界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看来,他们的努力在儿童欣赏者中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也喜欢凡·高的作品,他们能够欣赏画家运用透视画法,并将显眼的物品仔细安排在画面中的布局手法。在伯明翰和香港的儿童中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英国儿童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学校里的艺术课会教授凡·高和他的绘画。然而对中国香港儿童却并非如此,很难解释他们为什么喜欢凡·高的画,因为他们对这位画家陈述得很少。

儿童视角:儿童欣赏者眼中的世界解析

孩子们看到的是他们看到、知道、理解、感觉到和想象到的东西。

·他们看到的——图画的主题和色彩:彩虹;猫。

·他们知道的——图画里的信息:我知道是谁画的(文森特·凡·高)。

·他们理解的——图画里的概念或信息:它在休息;很有趣;古老。

·他们感觉到的——传达的情感:它让我感到很快乐;我喜欢猫。

·他们想象到的——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来理解图画:那只猫在假装睡觉,所以它会跳出来捉老鼠;它吃得太多了……它起来的时候会肚子痛。(www.daowen.com)

很明显,当孩子们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一样绘画时,他们喜欢像康定斯基这类艺术家的作品。甚至连那些图形模糊不清得像飘浮在未知空间的作品,孩子们都能对其中不成文的观点、毫不相关的主题以及事物和空间的片段进行创造性解读。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对儿童艺术进行过广泛研究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康定斯基和其他许多画家(如Fineberg,1998;Lyndon,1936)都很喜爱他们的儿童欣赏者。也许孩子们的图画,因其天然去雕饰,而富于真情实感,因此对成人和儿童都很有吸引力?因此,同之前讨论过的一样,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之前存在相互作用。最初,是孩子们的创造激发了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去创作像孩子们的图画一样的作品。现在看来,他们的努力在儿童欣赏者中已经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也喜欢凡·高的作品,他们能够欣赏画家运用透视画法,并将显眼的物品仔细安排在画面中的布局手法。在伯明翰和香港的儿童中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英国儿童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学校里的艺术课会教授凡·高和他的绘画。英国儿童喜欢凡·高的作品,因为他们至少知道它,并且了解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可以用来讲述。然而对中国香港儿童却并非如此,很难解释他们为什么喜欢凡·高的画,因为他们对这位画家陈述得很少。最初,他们是喜欢图画的“丰富厚重”,很多孩子都表达了这幅画很好,画面当中有很多东西,色彩也很丰富。凡·高有意将很多物品摆放在一起,用强烈的笔触渲染了一种非常杂乱而丰富的效果。与名列第一的康定斯基的《哥萨克》(Cossacks)相比,这是我能看到的唯一共同之处。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认为画面很整洁美丽,也许孩子们也正是喜欢这种结构的平衡感。将凡·高的《阿尔的卧室》(Bedroom at Arles)与两地的孩子们没有选择过或很少选择的画作(Al,A3,F4,M4,H4和C5)相比,孩子们不喜欢的画作要么是结构过于简单,只有少量的物品,要么就是色彩单调。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卡片传达信息的难度,如H4,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也许还要加上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读懂其中的幽默。由此看来,对于这些小小欣赏者来说,对美的选择标准是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吗?

有趣的是,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的孩子竟然喜欢相同的图画。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两点:第一,孩子们对图画都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并且这个理解的构建方式相同;第二,对艺术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

总体来说,本次研究的结果符合R.阿恩海姆的观点,“绘画形式的发展依赖神经系统的基本特质,神经系统的功能不会因文化和个体差异而有巨大的改变。”孩子们对凡·高画作的反应也许就如E.H.冈布里奇所说“一些天生的性情……将某些知觉与感觉基调等同起来”(1971,p.58)。这也许就是英国的电视节目《天线宝宝》(Teletubbies)在香港广受欢迎的原因。

到目前为止,M.J.帕森斯的研究(1987)和本次研究都已经确认了某些跨文化差异。文化背景和亚文化可能会潜在地引起审美理解或审美体验的差异,如性别差异、社会经济背景、教育背景、经济和政治因素。但是,我仍然认为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具有普遍性。在心理学层面,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理解过程的框架,一些评价操作和建构的结构性原则及一个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框架。但是,普遍性并不等于趋同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