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儿童作为艺术欣赏者:角度研究与艺术敏感度测量

儿童作为艺术欣赏者:角度研究与艺术敏感度测量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作为和感知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因此,硬币的另一面,即儿童作为欣赏者的角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人们认为艺术敏感度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测量:标准化的艺术作品;运用适当的标准评价欣赏者的言语反应。同时,他们的反应通常零散而浅显,只有十岁及十岁以上的儿童才会自发地注意到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儿童作为艺术欣赏者:角度研究与艺术敏感度测量

早在1958年,约翰·杜威在谈论艺术时就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作为”(doing)和“感知”(perceiving)。如果作为和感知不是完全独立的实体,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因此,硬币的另一面,即儿童作为欣赏者的角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为了比较孩子们对自己和他人创作的鉴赏,我首先将对绘画艺术进行研究,因为绘画艺术相对比较简单,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

既然幼童们只会乱涂乱画或画出像蝌蚪一样的人形,他们对他人的图画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小孩子们可能会喜欢跟自己画得差不多的图画,这样的推测符合逻辑吗?或许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抽象艺术(abstract art)或漫画艺术(cartoon art)作品。同样,如果孩子们的绘画通常都是写实再现的,那么他们对他人类似的图画又有何反应呢?比起具体的写实再现图画,他们是否会更喜欢漫画和抽象画作呢?(www.daowen.com)

人们认为艺术敏感度(aesthetic sensitivity)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测量:(1)标准化的艺术作品;(2)运用适当的标准评价欣赏者的言语反应(Child,1964)。西方在艺术理解发展研究和概念化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包括:I.L蔡尔德和他的同事(Child,1964;Child & Iwao,1973)、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零点项目/方案团队(the Project Zero team)(Carothers & Gardner,1979;Gardner,1973,1976;Rosenstiel,Morrison,Silverman, & Gardner,1978;Winner,Rosenblatt,Windmueller,Davidson, & Gardner,1986)、M.J.帕森斯(1987)、R.P.乔利,Chi & G.V.托马斯(1998)、N.H.弗里曼(1996)及林少峰和G.V.托马斯(2002)。这些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证明了某些明显的年龄差异对图形艺术(graphic art)的决定作用(如Gardner,Winner, & Kircher,1975;Lin & Thomas,2002;Parsons,1987)。例如,小孩子们似乎并不了解必要的艺术方法和技巧。同时,他们的反应通常零散而浅显,只有十岁及十岁以上的儿童才会自发地注意到艺术作品的表现力。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不同流派的图形艺术的反应大体相同,他们关注的都是图画的主题(Lin & Thomas,2002)。林少峰和托马斯试图对此提供一份综合性的发展记录,当他们将这些发现和见解联系起来,一些新的证据出现了。首先,无论是哪个流派的画作,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很偏爱图画的主题(例如,抽象艺术中就没有明显的或确定的主题)。另外,孩子们对各个流派不同图画的反应与以下四个方面密切相关:(1)风格;(2)本质和信念;(3)个人成长和具体经历;(4)艺术教育的效果。孩子们观察到的和创作的是他们看见的东西。孩子的创作是否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呢?令人不解的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把主题放在首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让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主题以外的其他方面呢?如果对绘画艺术主题的关注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普遍的行为,那么紧接着,我们下一步就应该对远东的孩子们展开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