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许多西方研究人员都已发现奖励或迫切的评估承诺很容易破坏工作动机和创造力。说明它们怎样扼杀动机和创造力非常简单。然而,揭示引起预期回报和迫切评估破坏性影响的内在机制却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已经知道,并非多数西方人都知晓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我们的研究参与者就像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他们像用评估准则解释他人行为方式的原因一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存在看似合理的内部和外部行为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实验对象更倾向于外部原因而忽视内部原因。例如,在影响深远的“魔术画笔”研究(Lepper et al,1973)中,学龄前儿童也许会这样想:“我之所以必须画这幅画不是因为它很有趣或者我很喜欢画画,而是因为这个人说我能拿到最佳选手奖。”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这样分析:“我之所以必须研究这些事实和理论不是因为我对科学着迷,而是因为知道我的表现会被打分,同时我需要维护我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思维过程称为“折扣原则”(discounting principle)(如Kelley,1973)。其他理论学家也提出了一种相关的解释,即“过度辩证”假说(“overjustification”hypothesis),这一构想源于D.贝姆(1972)、H.凯利(1967,1973)和R.德查姆斯(1968)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ies)。不论使用哪个术语,所指的均是在西方社会,当存在多种对任务参与实验中行为的动机解释时,受试人群无论老少,都倾向于忽略自身的内在兴趣,而偏向于外因对行为的影响。(www.daowen.com)
但是倾向于外在动机的趋势是如何降低表现创造力的呢?阿马比尔(1996)认为开放性的“创造型”任务就像是一个迷宫,只有一个起点,一个入口,却有多个出口和许多条通往这些出口的路径。对于面对预期奖励或评估的问题解决者来说,他的目标就是进入并走出这个迷宫,尽快完成任务。他们会选择“最安全”、最直接的路径,并且所有的行为和努力都只是为了确保生产出可接受的产品或解决方法。然而,为了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常常需要暂时“脱离”环境约束(Newell,Shaw, & Simon,1962),完全沉浸于问题本身,即迷宫之中。具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者必须愿意探索迷宫并尝试不同的路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那些看似偶然的道路上;相反,一个人的注意力越是集中在奖励或评估上,就越不可能冒险走弯路,也就不会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