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挖掘学生创造力时,还应该注意社会脉络(social context)的影响。S.阿瑞蒂(1976)认为个体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阿马比尔(1996)及S.G.艾萨克森、K.J.劳尔、G.埃克瓦尔和A.布里茨(2001)也都从氛围的角度来探讨环境中促进或扼杀创造力的因素。阿马比尔(1983)对创造性气氛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组织给予越多的鼓励,提供越多的资源和越好的创造力管理技术,就越有助于成员的创作行为。对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研究也说明,组织管理层的创造气氛越浓烈,科技人员对新想法的消极态度就会越弱(苏锦荣,1998)。因此,在挖掘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应该评估学生周围的文化是否重视和支持创意。
除了家庭,学校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环境。M.L.马厄和C.米奇利(1996)从教室和学校的目标结构来探讨学校文化,他们根据成就动机的目标导向理论,研究了学校和教室的目标结构,最后发现了两种目标结构:学习导向和成绩导向。如果学校和学生的目标导向都是学习导向为主时,那么学生就会形成适应行为型态。如果学校的气候是成绩表现导向,学生以竞争、成绩作为读书的动机,那么学生就容易形成适应不良行为型态(Maher & Midgley,1996)。因此,在挖掘学生创造力的同时,还需评估教室和学校的目标结构以及学生自己的目标。(www.daowen.com)
阿马比尔(1996)的研究强调内在动机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学习为导向的目标就是一种内在动机。因此,如果学生能在一种以学习为导向的氛围中学习,这将有利于培育他们的创造力。要形成这样一种促进创造力的社会文化,教师的角色自然十分重要,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重视守门人对创造力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