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师与教学方法:理解章节内容

教师与教学方法:理解章节内容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人社会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是以考试为导向、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基础,因此学习教学方法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Tang和J.B.比格斯指出,香港教师认为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公共考试中的成绩,而且他们相信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解式教学。有批评指出,华人教师倾向于忽视甚至是阻止学生的创造力表现。研究表明华人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角色,认为学生遵守常规、听话顺从比其个体的发展更重要。

教师与教学方法:理解章节内容

华人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班上课。“大班授课和整体指导是华人社会教学最普遍的形式……维护课堂纪律十分重要”(Stevenson & Stigler,1992,p.62)。“儒家传统的课堂十分正式,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收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持对课堂的绝对控制就必须高度专制”(Ho,2001,p.112)。此外,同西方教师相比,华人教师为了行使其控制权常常采用消极强化措施,比如惩罚,正如F.萨里里(1996)所说,“华人教师很少使用赞扬,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出于非常明显的原因,赞扬将不利于儿童的性格发展……因此,学生的表现很少受到积极的口头评价”(p.94)。在华人社会,由于教师少学生多,常规的课堂管理十分强调纪律、顺从和惩罚。

华人社会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是以考试为导向、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基础,因此学习教学方法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环。Tang和J.B.比格斯(1996)指出,香港教师认为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公共考试中的成绩,而且他们相信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解式教学。L.W.佩因(1990)曾把华人社会的课堂描述为以教师说话为主:教师就像艺术表演者,而学生就像观众。此外,J.B.比格斯(1996b)还评论道:“香港学生毫无质疑地接受教师或讲师传授的知识,这也许是儒家孝道的延伸或者转移。”(p.47)

为了找出对华人教学模式的实证支持,人们进行了一些研究。Xin和Lin(2000)发现:在347名中国教师中,可根据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把其中多数教师分为专制型或者顺从型。H.W.史蒂文森和J.W.施蒂格勒(1992)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与美国学生相比,亚洲学生受到更多来自教师的指导。“在中国台湾,教师指导儿童行为的时间占了90%,日本是74%,而美国只有46%。在中国台湾,学生不受指导的时间是9%,日本是26%,而美国是惊人的51%”(Stevenson & Stigler,1992,p.145)。(www.daowen.com)

有批评指出,华人教师倾向于忽视甚至是阻止学生的创造力表现。S.L.亨塞克(1994)发现,虽然教师认为创造力是学生的天赋,但是在挑选优秀学生时,教师对课堂表现的关注仍多于创造力。对204名香港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认为学生的某些创造性特质并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Chan & Chan,1999)。他们解释道:“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把反常规或者不听话的行为看作是叛逆反抗,把表现性行为看作是傲慢或者出风头,把自我肯定的行为看作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固执己见。因此,华人教师并不欣赏反常规、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性格行为特点。”(Chan & Chan,1999,p.194)“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应该诚实,能包容他人,总是听老师的话,从不质疑老师的话,也不提奇怪的问题。”(Wang & Mao,1996,p.149)传统的华人社会不仅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还忽视了教师的创造力,这也是其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M.科塔兹和Jin(2001)研究了一个有能力的教师应具备的特质,Chan(2001)研究了培养出成功学生的教师应具有的特质和能力。以上两个研究中都发现创造力并不是上述教师的必备特质。

总之,从西方的观点出发,传统的华人教育十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一直受到外界的诟病。研究表明华人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角色,认为学生遵守常规、听话顺从比其个体的发展更重要。华人学校课程高度集中、死板并且以考试为导向,教学模式多采用讲解式和机械式记忆。华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