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跨文化研究:教育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

跨文化研究:教育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跨文化研究宣称在创造力相关测试中西方人比中国人或者东亚人,表现更为出色。研究者要求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各创作两项艺术品,由中美两国的评委对其进行主观评价。还有一些研究显示中国人对创造力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这可能会削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动机。研究发现两组的创造力并没有明显不同,这一结果与评委的文化背景无关。在下一节,我们将探讨工作环境中的创造力,集中研究教育环境中的创造力发现。

跨文化研究:教育环境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些跨文化研究宣称在创造力相关测试中西方人比中国人或者东亚人,表现更为出色。就拿创造性潜能来说,H.G.耶伦和K.厄本(1989)通过创造性思维绘画作品测试(TCT-DP)来评估11个国家的儿童。该测试使用了一些不完整的图案,这些图案没有意义或者意义十分模糊,从而为产生创造性作品提供最大的灵活性(Jellen & Urban,1986)。该测试表明来自西方国家,如英国德国和美国的儿童得到的创造力总分和非传统得分(该得分反映的是对一个既定图案的非常规性使用)大大高于来自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是个例外)的儿童(Jellen & Urban,1989)。Saeki、Fan、Van Dusen(2001)通过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来对比日本学生和美国学生,他们发现日本学生在阐释和概括标题方面不如美国学生,但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对9岁至60岁的美国人和中国香港人所作的跨文化对比研究表明(Jaquish & Ripple,1984),每个年龄层的美国人都能比相应年龄层的中国人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即具有更高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原创性。其他关于发散思维和思维流畅性的跨文化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Ripple,1989;Dunn,Zhang & Ripple,1988)。

牛卫华和斯滕伯格(2001)将这些结论扩展到了艺术创造力领域。研究者要求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各创作两项艺术品,由中美两国的评委对其进行主观评价。两组评委都认为,相比中国学生,美国学生的作品更富有创造性、美感(即评委对作品的喜爱程度),技术上也更为成熟。有趣的是,他们还发现中国学生在拼贴画上的得分低于绘画外星人,但前一项任务比后一项任务限制性更大。并且,如果中国学生被明确告知他们应该发挥创造力,那么其表现会更好。而在相关资料中有充分证据可以表明中国学生的绘画技巧比美国学生更胜一筹(Cheng,1998;Gardner,1989)。因此,牛卫华和斯滕伯格(2001)认为除了文化价值观,其他诸如个人动机等因素也是不同文化在创造力表现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另一项研究也印证了牛卫华和斯滕伯格(2001)提出的个人动机将对不同文化的创造力产生影响。胡慧思和岳晓东(2000)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创造力的。研究人员发现中国人不那么重视与创造性个体相关的特质特征,比如“有原创的想法”和“创新性”。这是由于中国人可能不把创造力看得十分重要,在产生创造性上他们也相对不那么主动。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中国人对创造力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这可能会削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的动机。岳晓东和胡慧思(2002)指出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当被要求说出几个创造性人才时,大学本科生主要提到的是政治家和科学家,而艺术家和商人则鲜有人提及。岳晓东和胡慧思(2002)认为这一结果反映了中国人功利性创造力的观点,因为在现代中国历史中,政治家和科学家常常与社会变革相关。为了探讨这一可能性,岳晓东和梁觉(2002)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香港和广州的大学本科生创造力的动机和态度。当被问及创造力的动机时,两个城市的学生都强调外部的因素和回报,比如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而例如个人满足感等内部回报则少有人提及。岳晓东和梁觉推测这种趋势是中国社会功利性创造力观点的又一个表现。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西方,外部动机很可能会减弱创造力(Amabile,1983,1996),这一结论在中国社会同样适用。功利性创造力很可能会减弱中国人的创造动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在创造力表现上通常不如西方人。(www.daowen.com)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人在创造力测试中占优势地位的观点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众口一词的接受。在最近的综述中,牛卫华和斯滕伯格(2002)发现有几项研究表明亚洲人比西方人表现更出色。举个例子,日本学生(Torrance & Sato,1979)和中国香港学生(Rudowicz,Lok, & Kitto,1995)在创造力测试中的表现就优于美国学生。由Chan,Cheung,Lau,Wu,Kwong和Li(2001)进行的研究虽然没被纳入该综述,但其表明了根据沃勒克和科根的测试,香港华人在思维的灵活性上优于美国人。但由于这两个研究时间间隔过长,因此很难进行跨文化比较。为了避免在跨文化比较中依赖美国的测试,Chen,Kasof,Himsel,Greenberger,Dong和Xue(2002)将欧洲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绘制的几何图形进行了比较。这次研究的有趣之处在于两组绘画作品的创造性是由来自两国的评委评估的。研究发现两组的创造力并没有明显不同,这一结果与评委的文化背景无关。

以上综述指出了两个问题:首先,虽然目前有更多证据指向西方人在创造力表现上的优势,但这并非定论,因为也有相当多的文献表明亚洲人的创造力同西方人一样,甚至优于西方人。其次,实证研究集中于对比不同文化的创造力表现,而如何在不同文化中产生、评价和培养创造力却少有人关注。由于缺乏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不可能发展出一套理论框架来解释不同文化中的创造力表现。文化、认知和动机因素是否是东西方在创造力表现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这个问题有待解答,我们将在本章的结论部分重新讨论这一问题。在下一节,我们将探讨工作环境中的创造力,集中研究教育环境中的创造力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