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高创造力:理解亚洲课堂上的矛盾

提高创造力:理解亚洲课堂上的矛盾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研究了东方学习的本质属性与其文化内容之后,我们现在开始了解为什么在亚洲课堂上提高创造力存在矛盾。创新者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面对阻碍不屈不挠,不能对潜藏的压力一味顺从。黄奕光这一受争议的关于文化和创造力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为什么提高创造力在亚洲课堂上存在矛盾。然而,如果我们想提高亚洲课堂上的创造力,我们就会破坏这种由等级关系带来的和谐。

提高创造力:理解亚洲课堂上的矛盾

在研究了东方学习的本质属性与其文化内容之后,我们现在开始了解为什么在亚洲课堂上提高创造力存在矛盾。首先,创造性行为的定义是将新的元素引入一个业已成形的领域,而这样将会威胁到做事的常规习俗(Ng,2001a)。因此创新者将会面临许多阻力。创新者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挑战,面对阻碍不屈不挠,不能对潜藏的压力一味顺从。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过:

伟大的心灵永远会遭到平庸心智的强烈反对。一个人不去不假思索地臣服于传统的成见,却诚实并勇敢地运用他的智慧,此时平庸之辈是无法理解的。(引用于Ng,2001a,p.135)

由于创造性活动的本质属性,黄奕光(2001b)提出创造者是固执己见的人,这点引起了诸多争议。如果他们不固执己见,面对社会要求循规蹈矩的压力时不能坚守自己的立场,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成为有所作为的创造者。固执己见的创造者这一颇具争议的观点同传统的关于创造者的观点相悖。传统观点认为创造者是具有新型思维的人,许多历史典故都支持这一观点,比如伽利略·加利莱伊、莱特兄弟。这还导致了另外一个受争议的观点:“好”人都不具备创造力,具备创造力的都不是“好”人。(www.daowen.com)

原因如下:“好人”就应该服从集体,而不是特立独行,给其他人带来困扰。相反,富有创造性的人不“好”,因为他们坚持认为,不论他们的想法多么怪异荒谬,别人都应该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黄奕光(2001b)用实证来表明了在集体主义文化里(该文化强调集体而非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好”人不具有创造性;相反,在个人主义文化里(该文化强调个体而非集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好”人。

黄奕光这一受争议的关于文化和创造力的论断为我们指明了为什么提高创造力在亚洲课堂上存在矛盾。这一矛盾一方面是来自创造力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源于儒家学习传统的属性和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儒家传统里的教师应充当学生的道德模范;反过来,学生就应尊重教师,在课堂上顺从教师。师生关系的特点是高度专制:教师通过自身示范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学生毫无疑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尽管这种关系带有等级性,但师生之间却相处融洽。

然而,如果我们想提高亚洲课堂上的创造力,我们就会破坏这种由等级关系带来的和谐。鉴于创造力的本质属性,我们破坏了这种“等级性和谐”。具体地说,当学生开始做出创造性的表现,其行为就会同时出现两种倾向:在课堂上,学生“良好”、被动和顺从的行为会减少,相应地,学生个人、怀疑和自我的行为会增多。课堂上学生越是富有创造性,控制和管理他们就变得越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深受儒家学习传统影响的老师,正如一句警句所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引用于Ho,2001,p.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