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中国创造力的内隐概念及其影响

深度解析:中国创造力的内隐概念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概念方面,R.J.斯滕伯格发现创造力内隐概念与智力内隐概念既有重合点又有不同点。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西方和中国的创造力内隐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差异。中国创造力内隐概念的这些基本特质与由斯滕伯格和伦科提出的西方内隐概念高度吻合,与源于传统中国观念的中国创造力外显概念相悖,这点我们已在前面的章节进行了讨论。

深度解析:中国创造力的内隐概念及其影响

研究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目的是重新构建人们思维里已存在的观念而不是根据假设来构建理论。西方大多数探讨创造力内隐概念的实证研究都集中于创造性个体的性格特征或者创造力的概念化(Fryer & Collings,1991;Runco,1987;Runco & Bahleda,1987;Runco et al,1993;Sternberg,1985;Westby & Dawson,1995)。在概念方面,R.J.斯滕伯格发现创造力内隐概念与智力内隐概念既有重合点又有不同点。他进一步发现创造力概念中,少有强调分析能力而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品位、想象力、求知欲和直觉。

西方内隐理论中关于创造性个体的描述可以分为动机性特质、性格特质以及认知特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最明显的动机性特质有:活力、积极主动、动机明确、敢于表明立场、求知欲强、兴奋、冲动、好奇、大胆、激进、自信、有决心、有热情(Runco & Bahleda 1987;Runco et al,1993;Sternberg,1985;Westby & Dawson,1995)。R.J.斯滕伯格的研究表明认知特质包括联系和区分想法同客体的能力、认识了解环境的能力、掌握抽象观点的能力、高智商、勤于思考、重视想法,以及用新方法去看待旧观念旧理论的能力。参与了M.A.伦科和M.D.巴赫勒达研究的心理学本科生和艺术家认为一个创造性人才的认知特质包括思想开明、聪明、具有逻辑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M.A.伦科等人(1993)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和老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中也有认知特质。这些特质包括思维清晰、聪明、理解能力强、有才能、富有想象力、有创造力、好问。根据R.J.斯滕伯格的研究对象的表现,创造力内隐概念中最明显的性格特征有自由的精神、非常规性、非传统性、敢于质问社会规范和观念、富有艺术鉴赏力、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幽默感,然而M.A.伦科和他的同事(Runco,1987;Runco & Bahleda,1987;Runco et al.,1993)认为应是原创性、幽默、有耐心、有悟性、富有冒险精神、有艺术感、果断、自信、大胆、个人主义和积极进取。

研究中国人的创造力内隐概念的实证研究最近才在香港公众中展开(Hui & Rudowicz,1997;Rudowicz & Hui,1995,1996,1997,1998),实验对象包括香港教师(Chan & Chan,1999;Lam,1996)和香港、台湾以及大陆的学生(Rudowicz & Yue,2000;Rudowicz & Yue,2002;Yue & Rudowicz,2002)。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西方和中国的创造力内隐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差异。

在胡慧思和Hui(1998)的研究中,面对“什么是创造力”的问题,香港公众将创造力描述为“新的东西”、“以前没有的东西”。这样的描述适用于类似“想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也适用于一个具体的“可以被计算、感知、看见”的产品。民众对于“新的东西”所使用的修饰词显现出了唯一性(“前所未有的”、“非同寻常的”)和革新性(“设计”、“发明”、“发展”)。该发现与F.巴伦(1988)的结论一致,他认为在涉及创造力内隐概念的西方文学中,创造力就是把“新的或唯一的东西”创造出来,这与起源于道家和儒家的中国创造力外显概念有所差别。

由于创造常常与导致改变、进步或提高的“破坏”同时出现,因此香港大众把“改变”和“突破”也归于其创造力概念之中。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创造力同思考、智慧、直觉、独立(“不从众”、“自由驰骋”)、权力、精力和人类的潜能联系起来。因此,当被要求描述一个创造性人才时,大部分人都提到以下特质:灵敏,有想象力,有创意,独立,杰出,聪明,精力充沛,大胆,善于思考,反应敏捷(Rudowicz & Hui,1997)。同样地,香港、台湾、北京和广州的大学生认为最能代表创造力的特质有:创新,较强的观察力,善于思考,灵活性,有创意,敢于尝试(Rudowicz & Yue,2000)。中国创造力内隐概念的这些基本特质与由斯滕伯格(1985)和伦科(1987)提出的西方内隐概念高度吻合,与源于传统中国观念的中国创造力外显概念相悖,这点我们已在前面的章节进行了讨论。

如果用探索性主成分因子分析来研究中国人创造力内隐概念研究中出现的特质(Rudowicz & Hui,1997;Rudowicz & Yue,2000),那么,同西方的概念一样,也可分为认知特质、动机性特质和性格特质。认知特质包括聪明、有才华、善于思考、反应迅速、有智慧。最明显的动机性特质包括精力充沛、敢于尝试、自信、动作迅速,其他的性格特质包括大胆、勇敢、创新、善于观察、独立、有想象力和好奇心。(www.daowen.com)

尽管西方和中国的创造力内隐概念有诸多相似,且对创造性人才特质的描述也颇为雷同,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仍值得关注。有三种创造力特质是只出现在中国概念里的。它们是香港大众的一种集体主义倾向,包括以下特质:“为社会进步、提高和完善作出贡献”、“激励人们”和“受到别人赏识”(Rudowicz & Hui,1997)。而一些在西方创造力内隐概念里很明显的特质中国概念里却没有。首先,在中国的概念里,一个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里就没有对美的鉴赏力,比如“审美品位”(Sternberg,1985)。此外,“具有艺术气质”也并不是创造力的一个硬性指标(Rudowicz & Yue,2000)。其次,西方创造力内隐(Runco,1987;Sternberg,1985)和外显概念(Cropley,1992;Hocevar & Bachelor,1989)中常常提到的“幽默”或者“幽默感”也被认为不必要(Rudowicz & Hui,1997,1998)或者与创造力的关系甚微(Rudowicz & Yue,2000)。

一份有关香港教师的创造力内隐概念研究表明,西方普遍认同的“幽默”在此却不被看重(Chan & Chan,1999;Lam,1996)。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师认为幽默感是一个优秀学生所具备的最没有价值的特质之一(Lam,1996)。并且,只有12.7%的小学教师和7.1%的中学教师认为艺术气质是一个创造性人才的特质(Chan & Chan,1999)。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基于活动教学方法的教师分别把艺术气质排在创造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名单上的最后和倒数第二的位置(Lam,1996)。此外,Chan和Chan(1999)发现,相较于伦科(1993)等人研究中的北美教师,香港教师指出了更多的创造性学生不受欢迎的特质。

许多台湾和大陆研究者(Gao,2001;Liu et al.,1997;W.T.Wu,1996)认为伦理道德标准是中国创造力外显概念的一部分,但这些标准并不是创造力内隐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胡慧思和岳晓东(2000)的研究中,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大学本科生并不认为诸如“诚实”、“负责”等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标准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Chan和Chan(1999)及Lam(1996)的研究中,教师也不认为与伦理道德标准相关的任何特质是一个创造性学生的必备特质。但是,他们认为“诚实”、“负责”、“自律”、“无私”和“尊敬父母”是一个优秀学生的至关重要的品德(Lam,1996)。同样地,胡慧思和岳晓东(2000)研究中的中国大学生认为一个中国人最重要的五种特质是:“孝敬父母”、“负责”、“勤奋”、“健康”和“诚实”。似乎香港教师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大学生对于一个创造性学生或人才的看法同一个优秀学生或者模范中国人的看法有明显差异。

中西方创造力内隐概念中这些已观察到的差异不容忽视。它们验证了对创造力进行文化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将普遍适用规律同文化特定现象区别开来。此类探索还可能会影响创造力测试的使用和解读,以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评估、使用和提高创造力。由于该领域现有的研究较为匮乏,所以需要更多系统的实证性研究来阐明上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