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创造力的概念,文化也影响着创造力的表达方式,比如其惯用的形式和表达的领域。至于文化激励或阻碍创造力,这视具体情况和话题而定。举个例子,Mar’i和Karayanni(1983)发现阿拉伯的学生对于“如果驴和其他帮助我们耕地的动物没有了,那么会发生什么?”的回答详尽且新颖。然而,对于“如果做礼拜的地方没有了会发生什么?”这种宗教性质的问题,他们则多半敷衍甚至是直接拒绝予以回答。非洲有一支民族叫阿散蒂,该族的艺人在雕刻非宗教作品时可随意发挥创造力,而在创作描述宗教主题的作品时,创造力则不被鼓励(Silver,1981)。对于传统的印度画家来说,Shri Nathji神像或其他宗教主题是布艺画最重要的题材。尽管主要题材的描绘不允许更改,但是创造力可以在描绘次要主题时发挥作用,比如风景画就允许风格上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此外,为年历创作的绘画是印度画师的第三种题材,这种题材被视作是绘画的一种休闲形式而最富有创造力(Maduro,1976)。综合这些对创造力进行选择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某一题材所允许的创造力水平与这一题材的文化内涵成反比。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宗教性质或者在某些方面与神有关的题材,人们不愿进行改变,而对于那些从文化角度来说不那么严肃的题材,人们则期待创新。路德维希(1992)利用玛格丽特·米德对巴厘岛的研究来阐述了此说法。在巴厘岛,“越是严肃的艺术形式,比如神像的创作或者仪式性的舞蹈就越不允许改变,越是随意的艺术形式,比如灶神的雕刻、戏剧里小丑的表演、乐器演奏或者编织容器等,创新就越是可以随意发挥”(p.456)。总的来说,尽管关于社会组织、经济和宗教的主题可以允许创造,但是却并不常见,因为这些题材都涉及保持文化模式(Bascom,1969)。在某些文化领域里,创造力的表达会进一步地具体化。比如,在巴厘岛,音乐被看作是宗教仪式中的一种群体行为。群体中的音乐家可能风格迥异。而独立的音乐家在创造力方面由于文化的需要被限定,进而成为同辈人中默默无名的一员(Colligan,1983;Gaines & Price-Williams,1990)。这种创造力的表达效果来自文化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上的位置。在一些特定社会,由于宗教在保持社会秩序上扮演一定角色,所以集体主义可以通过维持宗教艺术的现状来表达。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路里的例子说明了音乐创造力在另一方面对社会结构的依赖。此案例根据性别分组来进行研究。男性和女性在音乐方面都具有创造性,但类型存在不同。女性更喜欢表达歌手个人情感的歌曲,比如爱人逝去的痛苦的歌曲,而男性则喜欢能激起听众共同情绪反应(放声大哭甚至袭击歌手)的歌曲(Brenneis,1990)。
总之,文化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理解的容忍度来激励或限制创造力。一些主题,比如宗教,是保持文化模式的重要因素,这类主题相对于通俗的主题来说,对个体创造力的表达容忍度较低。(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