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造力定义分析:探讨西方与东方的视角及文化差异

创造力定义分析:探讨西方与东方的视角及文化差异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前面提到的创造力的定义,即创造力是产生新颖和合适的产品的能力,这个定义在相关文献中占据主流位置,被认为是“西方”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东西方各自的阵营内部仍然存在着跨国差异,比如同属于东方阵营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东方创造力观点认为创造是“一个进行中的过程,其不断地发展,延伸”。然而,“新颖”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是否意义相同?“纵向”创造性领域包括中国毛笔画,其新颖性的基础是一些基本元素。

创造力定义分析:探讨西方与东方的视角及文化差异

本章前面提到的创造力的定义,即创造力是产生新颖和合适的产品的能力,这个定义在相关文献中占据主流位置,被认为是“西方”观点。根据这种观点,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与可观察的对象(产品)相关。该对象可以由一组合适的人群来进行评价,这群人可以是普通平民也可以是专家学者(Amabile,1983)。发散性思维测试要求产出想法,研究人员将会根据其流畅程度进行评分,根据其灵活度进行分类,或者根据这些想法是否已被其他人产出而进行原创性评分。这种强调产出产品的创造力观点似乎很符合西方关于创造的看法,即朝着一个新观点直线前进(see von Franz,1995)。比如,在《圣经》的《创世记》中曾写道,这个世界的创造一共用了六天,每一天的辛苦工作换来的是看得见的进步,比如大地的形成、动物的出现等(Mason,1988;Wonder & Blake,1992)。创世的过程有明确的开始,其结果是产出了一个有形的产品,即世界,这点让神圣的创世者很满意。与西方创造力观点不同的是另外一种传统的东方观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东西方各自的阵营内部仍然存在着跨国差异,比如同属于东方阵营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东方创造力观点似乎注重发现过程的真实性多于创造性产品。人们通常从人的满意度、与一种原始领域的联系、内心世界或者终极实在的表达的角度去探讨创造力(Chu,1970;Mathur,1982;Raina,2002)。冥想同创造力密切相关,因为冥想帮助人去看到自己、物体或者事件的真正本质(Chu,1970;Onda,1962)。

为了阐明这一观点,印度对传统画家进行了一次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富有创造力的画家能够与其“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进行交流……并努力将其表达出来……通过对比差异、冥想和自我实现与之融为一体。实际上,这些艺术家其实是去再创造了或者说是激活了已经存在于他们潜意识之中的东西”(Maduro,1976,p.135)。东方创造力观点认为创造是“一个进行中的过程,其不断地发展,延伸”(Sinclair,1971,p.83)。东方创造力观点有时被描述为重新建构一个整体,重新诠释传统观点,即发现一个新的出发点,而不是完全地背离传统(Kristeller,1983)。因此,创造力观点与自然的生产和更新过程联系到了一起(Niu & Sternberg,2002)。最近研究人员在西方和亚洲社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进行了人们对创造力看法的研究,该研究的每个案例都出现了人们关于新颖、原创思维的观点(Lim & Plucker,2001;Niu & Sternberg,2001;Rudowicz & Yue,2000;Soh,1999;Tan,2000)。然而,“新颖”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是否意义相同?这点备受争议。(www.daowen.com)

根据R.J.斯滕伯格、J.C.考夫曼和J.E.普雷茨(2002)关于创造性贡献的著作观点:如果一个想法(a)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阐述一个已知的想法,(b)按照这个想法现有的轨迹将其向前推进,(c)朝着一个新的方向推进,或者(d)将一个领域内的不同发展趋势整合起来,那么这个想法就可以称作是新颖的想法。某些新颖性的形式(b,c)似乎适合西方创造力观点,然而其他的形式(a,d)又符合东方的观点。同样地,金力(1997)将“纵向”创造性领域与“横向”创造性领域进行了对比。“纵向”创造性领域包括中国毛笔画,其新颖性的基础是一些基本元素。“横向”创造性领域包括西方现代画,其新颖性几乎可表现于作品的每个方面。此后,牛卫华和斯滕伯格(2002)进一步比较了关于东西方创造性人才内隐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两种文化关于创造力的观点存在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原创性的想象力、智力、独立和旺盛的精力。然而,东西方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东方创造力观点并不像西方观点那样强调幽默感和对美的敏感性,其注重的是创造力的社会和道德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