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境与发展:如何家庭规则结构影响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环境与发展:如何家庭规则结构影响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家庭环境的社会认知维度,即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规则结构”导致的创造力影响。总而言之,研究结果说明了家庭规则结构是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其对创造力表现有着持续的影响。

环境与发展:如何家庭规则结构影响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学术界已经指出儿童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其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本节,我们将讨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既为儿童的创造力提供认知支持(比如智力上的刺激)和情感支持(比如心理上的安全感),又为个体的成长提供环境氛围(Harrington,Block, & Block,1987)。举个例子,有些家庭为孩子提供了诸如书籍、杂志和文化活动的刺激环境,这些家庭更易于培养创造性思维(Simonton,1984)。卡尔·罗杰斯(1954)曾说过一个温暖安全的家庭是创造性工作产生的基础。由此,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家庭环境的社会认知维度,即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规则结构”导致的创造力影响。

采用皮亚杰理论和传统心理测试方法进行智力测验,J.洛特雷(1980)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些家庭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去指导儿童的行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制度会被修改。这些家庭既确立了结构又对结构进行适当修改,这实际就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这些规则“柔性”的家庭就与那些规则死板的或者缺少规则的家庭给儿童的创造力影响成效形成了对比。在对7-12岁的巴黎儿童的一系列研究中,我们测试了家庭规则系统中的差异是怎么与创造力发生联系的(Lubart & Lautrey,1998)。研究中我们要求儿童完成托兰斯测试的任务,家长则填写关于家庭生活问卷。给家长的问卷共有20个问题,目的是测试其家庭规则系统是属于死板型、灵活型还是松散型。该问卷还可评估家庭人口情况和社会经济地位。其中有一个简单的问题:

当你的孩子在家里玩耍,那么:

(a)他只能在你规定的区域内玩耍。(死板型规则)

(b)虽然你规定了玩耍区域,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他可以在该区域外玩耍。(灵活型规则)

(c)他想在哪里玩就在哪里玩。(缺少规则)

我们用了两种分数来描述家庭环境的特点:(1)连续变量,即问卷的得分表明规则结构的灵活度;(2)分类变量,即把每个家庭分类为灵活型规则占主导和死板型规则占主导。我们发现灵活型问卷的得分同儿童的创造力是正相关关系(依不同的抽样及创造性任务而定,相关系数的范围从0.12(n.s.)到0.46,p<0.01)。对照组的分析结果确定了这种相关趋势,表明了死板型家庭规则占主导的儿童比灵活型家庭规则占主导的儿童更缺乏创造力。关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分析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创造力表现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表现越好。第二,家庭规则结构与社会经济地位相关,高层次的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灵活型规则,低层次的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死板型规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灵活型家庭规则与创造力表现之间的积极关系出现在每一个层次的社会经济地位。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家庭规则的灵活性同儿童的创造力表现是正相关关系,该表现是根据儿童产生的思维想法来评估的。这个结果似乎涵盖了所有层次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对象,并且不随着与智力相关的变量的改变而改变。(www.daowen.com)

总而言之,研究结果说明了家庭规则结构是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其对创造力表现有着持续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除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学校是儿童获得认知能力和知识的场所,学校通常强调聚合性的求同思维,教师会建议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然而,有时候教师又会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去探索那些模棱两可的问题。在获得知识方面,信息常常被分割开来传授,强调的重点是学生能否记住和回忆起学到的知识。但是,一些课程强调的却是知识动态的具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属性,要求以多种方式应用知识并建立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赞扬抑或贬低创造性想法的个人表达也会对儿童起到一个角色示范的影响作用。人们对教师是怎么样定义理想学生进行过研究,这些研究认为老师对某种个性的赞赏对于个人的社交能力十分重要但对其创造力却并没有特别的关系。举个例子,Verkasalo,Tuomivaara和Lindeman(1996)对124位芬兰的教师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认为理想学生应具备的性格特质有诚实、心胸宽广、自尊自重、看重家庭安全感、珍惜友情和生命的意义。对127位尼日利亚教师的研究则表明他们认为理想学生应具备的性格是勤奋刻苦、真心诚意、顺从听话、彬彬有礼、善解人意、自信和健康向上(Ohuche,1987)。其他的研究表明教师喜欢的是安静听话,而不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因为后者可能会质疑教师的权威性。实际上,研究教师对课堂上的创造性行为的态度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一个绝对领导位置,他可以刺激或者扼杀创造力。克罗普利(1997)总结了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创造力的教师的一些共同点,即鼓励独立学习,使用合作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去学习客观事实,为发散思维提供一个鼓励灵活的思维,直到学生进行了充分思考后才对其创意进行评价,提倡学生对其想法进行自我评价,严肃认真地考虑学生的问题和建议,为学生在各种条件下学习各种材料提供机会,帮助学生应对挫折和失败,建立其追寻新想法的勇气的坚实基础环境。

第三,学校决定了儿童学习生活的结构,并为儿童将来适应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适应环境。研究人员通过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观察到儿童在6岁和13岁时其创造性发散思维会出现暂时的衰退,托兰斯(1962,1968)和其研究团队认为学校相关环境可以解释这种衰退。究其原因,特别要指出的是,大多数儿童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就恰好是在6岁左右,他们将面对一个结构化的环境,在这里他们需要去学习掌握许多新的规则以及完成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因此,创造力毫无意外地受到影响。据观察,平均创造力发展弧线常常在13岁左右出现第二个下滑。多数情况下,这个年龄恰好是从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年龄,毫无疑问地,儿童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这种过渡。同时,13岁还正好是青春期,这段时期突出的特点是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和自我认同的发展。除了本地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宏观的社会环境也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创造力发展。举个例子,音乐会、艺术展、博物馆和各种主题的电视节目,这些所有的文化活动都会影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历史测量学研究表明如果某个领域出现了杰出榜样(比如伟大的科学家或者作家),那么其后两代人中将可能会在相同领域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伟业。如果一个城市或者国家同其他文化中心的地理位置相邻,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就可能会互相刺激产生某种理念和想法,这也同样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环境都影响着创造力,这种影响是通过家庭、学校,或者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实现的。灵活型家庭规则比死板型更能培养创造力。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会鼓励或者阻碍创造力,因此学校教育对创造力发展也十分重要。从更广泛的环境层面上来说,接触创造性工作和榜样模范的机会也同样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会详细阐述文化是如何影响创造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