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隐理论:父母和教师在创造力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

内隐理论:父母和教师在创造力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翰逊、伦科、雷纳认为:社会认同技术可用于研究创造力中的文化差异,研究目标是父母和教师的内隐理论。伦科等将此方法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创造力的内隐理论。约翰逊等这样定义内隐理论:内隐理论,是个体持有和使用的某种特定思维和想法的汇集,它构成了期望。内隐理论也许就是儿童创造性行为和表现的评判标准。正如之前提到的,来自父母、教师的内隐理论和评级标准的驱动不应当只受社会期待值的影响。

内隐理论:父母和教师在创造力研究中的作用与影响

约翰逊、伦科、雷纳(2003)认为:社会认同技术(Runco,1984,1989;Runco & Bahleda,1986)可用于研究创造力中的文化差异,研究目标是父母和教师的内隐理论(详见Runco,Johnson & Bear,1993)。社会认同技术首先发展于临床试验(如Runco & Schreibman,1983),它证明除了专业医师,父母和教师也能发现药物治疗的益处。伦科等(1993)将此方法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创造力的内隐理论。约翰逊等(2003)这样定义内隐理论:

内隐理论,是个体持有和使用的某种特定思维和想法的汇集,它构成了期望。尽管这些理论没有外化表达和形式化,但它们依然存在,并且会被有意或无意地用于判断某种性格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将其用于判断富有创造力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内隐理论也许就是儿童创造性行为和表现的评判标准。(p.427)

此处引用的是约翰逊等(2003)的研究所得:

几乎毫无例外,印度和美国父母、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来判断某种性格特征是否具有创造性……这种研究是分别在同一文化及跨文化环境下对每项内容的创造与期望程度的比较后得出的。研究结果支持之前的结论……即美国父母和教师都积极地看待儿童的创造力,并不支持来自印度的认为社会不欢迎创造性儿童的结论(Raina,1975;Raina & Raina,1971;Singh,1987)。实际上,现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印两国父母和教师都会认为具有创造力特征的儿童更受欢迎。然而这些研究观察的从属性的限制,使其得到的创造力和期待值评级背道而驰。正如之前提到的,来自父母、教师的内隐理论和评级标准的驱动不应当只受社会期待值的影响。研究观察指出:成人不仅能辨认出创造力的标志和禁忌方面,而且也能理解儿童的一些创造力特性也许并不受欢迎。(pp.435-436)(www.daowen.com)

上述引文的评注很重要。小心谨慎和循规蹈矩这两种性格特征的体现程度容易和创造性行为联系起来,比如,富有创造力的人是典型的不按常理出牌的人(Runco,2003),他们喜欢冒险而非小心行事,当他们在完成一些创造性工作时通常不因循守旧。诚然,没有一个人会一直展现某种性格特征而无变化。他们所处状态或者环境将会影响其性格特征(诸如小心谨慎、循规蹈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本章所要表达的观点——文化环境带来巨大的差异。

父母和教师引导着孩子们的社会化,而社会化(文化涵化)的一个功能就是向个体展示该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恰当行为,这常常会减少个体在社会中随心所欲的行为选择,进而会禁锢产生创造力所需要的自由思考,这尽管不会完全扼杀个体的自由思维和创造力,但其产生的阻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作为社会人,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的确具有极大的益处。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同时也该明白什么时候可以为自己作出决定。伦科(1996)把这称为后习俗行为,即知道什么是社会习俗典型与恰当的同时,仍然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既不是盲目的顺从也不是盲目的叛逆,而是在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