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并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发展和表达,而研究该过程的一个有用方法是心理经济学观点,D.L.鲁本森和M.A.伦科(1992)就曾从该方法出发,指出美国并没有对学生的创造力给予充分的投入,并揭示了背后的原因,其中非常中肯的分析之一就是关于分配效率概念,其阐述如下:
尽管对创造潜能的投资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源投资性质相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重要差异,尤其是与正规教育相比,对学生的创造潜能的投资存在明显不足。其原因是投资不仅决定于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期待值),还决定于受益差异的不同。即使两个不确定的项目有相同的预期收益,根据风险规避原则,在相同条件下,收益差异越大的越不适合投资。与正规教育相比,投资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收益差异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劳动力市场评估和人力资源投资的回报途径。众所周知,文凭(如大学文凭)是对正规教育投资的证明,用人单位通常对具有文凭的职工工作能力有一个明确的期待值,但由于创造性潜能的投资结果具有更大的特异性,雇主通常难以评判。因此,尽管对这两种投资的期待相似,但由于对创造潜能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而降低了投入价值,最终减少了这方面的投资。(p.138)
解释该观点的路径之一即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如果教育在文化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这也必将在人们的通常决策中得以反映。这不仅适用于理解个人怎样决定度过一生,诸如怎么安排时间和金钱,也适用于雇主准备雇用什么样的员工,当然也适用于理解个体的创造力、判断以及个体采用什么样的理念与行为的表达。(www.daowen.com)
另外一种理解是,创造力投资,尤其是与传统教育投资相比,是一项回报难以预测的风险投资,因此,有多少雇主愿意放弃受正规教育的人而去雇用那些接受较少正规教育却拥有创造潜能的人?问题在于创造力的原创性导致其表现难以预测。雇主或许也欣赏创造力和原创性,但是他也得考虑最终底线,规避投资风险。与一个创造性人才一起工作,你难以预测最后将得到什么,也许结果具有原创性,但是否具有价值仍未可知。因此,选择正规教育而非创造潜能其实就是选择了稳定,规避了风险。
同时还需注意心理经济学观点:创造力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如鲁本森和伦科(1992)说的那样:“创造性活动由个体产生,其数量和质量部分取决于个体的创造潜能。除了这固有的因素以外,个体的创造性活动还取决于外界对创造活动的需求。”(p.139)很明显,文化价值决定了创造力市场、机遇、回报以及可利用的模式。在我的教育模式研究中,已经对最后一个模式进行了推断并做了总结(Runco,1992)。该模式建议,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家长和教师至少可以做三件事:提供机会、给予正确的强化和已有创造性成就的示范。上述三项建议的目标相同,并适用于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