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儿童艺术创造力和感知力理解途径与提高亚洲儿童创造力的研究方法

儿童艺术创造力和感知力理解途径与提高亚洲儿童创造力的研究方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卷由三个部分构成。林少峰和苏启祯表示通过对儿童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是理解儿童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极为重要的渠道。杰勒德·普奇奥和戴维·冈萨雷斯集中研究了如何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路径,他们的这一模式也在亚洲进行了实验。琼·马克尔和杰勒德·普奇奥通过现场实践研究愈加意识到教育者对提高亚洲儿童创造力的渴望和倾向。

儿童艺术创造力和感知力理解途径与提高亚洲儿童创造力的研究方法

本卷文集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重新审视已经被普遍接受的关于创造力属性的观点。第二,从文化的独特性出发,激发并培育关于创造力的新思想,提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和新的假设。第三,通过对过去全球化十年的分析,提出东西方在创造力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新问题和难题。

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家和政策制定者极感兴趣的话题,本卷对创造力的回顾和延伸讨论对我们进一步认知其规律和发展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几十年,东西方的学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这一研究路径在本卷文集中也必然会予以呈现。读者应意识到对文化差异的创造性解释是多元的,或相容或矛盾,本卷已尽可能把现有的跨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总体问题和相关争论收集到一起以飨读者。

本卷由三个部分构成。由于本文集是关于东西方的创造力研究,因此本卷几乎所有的章节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了文化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第一部分的六章集中讨论创造力的概念和文化带来的影响(Runco;Lubart & Georgsdottir;Rudowicz;Ng & Smith;Leung,Au & Leung;Cheng)。马克·伦科以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文化概念展开了相关讨论。与之呼应,托德·吕巴尔、奥施塔·基尔格斯多德和胡慧思分析了东方文化对创造力的理解、误解以及在文化层面的感知差异;黄奕光和伊恩·史密斯对此提出了来自儒学的支持。梁觉等在他们的章节中提醒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大部分的关于创造力能力的研究证据都对亚洲人不利,但仍然存在与此相反的研究结果。而郑慕贤则指出,当我们在以亚洲为研究对象时,尤其是对中国文化对创造力影响研究,应借鉴诸如道教佛教的理念及思维方式。郑慕贤还在她的论文中向读者进一步介绍了诸多不为西方世界了解的相关中文文献。(www.daowen.com)

第二部分的四章则主要集中研究创造力教育和发展(Wu;Hennessey;Lin;Soh)。吴静吉强调了中国学生在创造力提升方面面临的阻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贝丝·亨尼西在她包括阿拉伯儿童的研究中表明:当考虑动机和发展激励因素时,创造力可以得到提高。林少峰和苏启祯表示通过对儿童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是理解儿童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知力极为重要的渠道。同马克·伦科一样,苏启祯也提醒我们当在展开关于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就像比较苹果和橙子的优劣一样仓促下定论。托德·吕巴尔和奥施塔·基尔格斯多德在他们所写章节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性证据来说明教育的创造力观念和与之相关的发展。

第三个部分的最后四个章节是关于实践中的创造力研究(Tan;Adachi & Chino;Maker;Puccio & González),主要聚焦于介绍提高创造力的不同方法和模式。陈爱月一开始就描述了新加坡的创造力研究和教育发展,她还展示了教师创造力模块的构建。安达真由美和茅野紫通过不同的活动展示了人们怎样在音乐创作中变得更加有创造性。琼·马克尔通过把创造力和智力相结合,提出了一个已在许多亚洲国家实行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模式。杰勒德·普奇奥和戴维·冈萨雷斯集中研究了如何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路径,他们的这一模式也在亚洲进行了实验。琼·马克尔和杰勒德·普奇奥通过现场实践研究愈加意识到教育者对提高亚洲儿童创造力的渴望和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