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办《民主》周刊的自然科学家及其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贡献

创办《民主》周刊的自然科学家及其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贡献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办民盟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他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物学思想,试图“开创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的气象宏大的学问”。葬于西湖旁,成为后人咏叹的对象。研究涉及民族学和人类学领域。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影响到东亚文明。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移居鲁国。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

李贺(790—816) 正文19页

字长吉,中唐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被誉为“鬼才”和“诗鬼”。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反映贫民生活的艰苦。主要代表作见《李贺诗歌集注》等。

潘光旦(1899—1967) 正文36页

中国社会学家、优生学家。字仲昂,原名光亶,又名保同,笔名光旦,西名Quentin Pan。1934年起,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今中国民主同盟)。创办民盟的机关刊物《民主》周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对于生育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庭问题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学自然科学出身,但融通自然、社会两大科学体系,“用生物学的眼光盘诘人类社会”的文化生物学思想,试图“开创一种贯通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气象宏大的学问”。他提出“自然一体”“世界一家”“人文一史”的新人文史观。他在教育上的最具特色的贡献是提出“位育”之道。主要著作有《优生概论》(1928)、《优生原理》(1949)等,主要译著有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46)、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1983)等。

冯小青(生卒无考) 正文68页

名玄玄,字小青。相传家住扬州,能诗善画。十六岁时嫁杭州豪门公子冯通为妾。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葬于西湖旁,成为后人咏叹的对象。现代著名学者潘光旦曾著同名传记《冯小青》。

杨朱(约前440—约前370) 正文38、39页

战国初思想家、哲学家。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主张“贵己”“重己”“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其思想在战国初期颇为流行,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之说”,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孟子抨击他的“为我”思想。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之中。

张纯明(1903—1984) 重读1页,正文142页

字镜轩,又名永昭。1931年留学回国后出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兼政治系主任。1937年后从政,1947年任《世纪评论》主编。1949年张纯明夫妇迁居香港,后去台湾,任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参议。后定居美国。他从政一生,不忘著书立说。中文著作主要有《中国循吏研究》(1935)、《中国政治两千年》(1939)等,英文著作有多部。

张之毅(1914—1987) 重读3页,正文131页

中国社会学家。1939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此后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魁阁)和社会学系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福建省研究院研究员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统计处及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司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费孝通的得力助手,长期从事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共同提出发展乡村工业主张。著作有《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冀西山区考察报告》等。

储安平(1909—1966) 重读2页,正文142页

中国新闻工作者、评论家。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38年回国,历任重庆《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力报》和《中国晨报》主笔。1944年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1946年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等职。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同年被划为右派。主要著作有《说谎者(小说集)》(1936)、《新疆新面貌》(1957)等。

史国衡(1912—1995) 正文132页

中国社会学家。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魁阁)成员。他着重劳工问题的研究,认为这不仅是学术上的需要,而且是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急务。他指出,工业化是立国的唯一途径。主要著作有《昆厂劳工》《箇旧矿工》等。

田汝康(1916—2006) 正文132页

中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海外华人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世纪中国航运史及中国云南省的宗教,为中国的华侨史和东南亚史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主要著作有《芒市边民的摆》(1946)、《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1957)、《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1987)。有英文版著作多部。

胡庆钧(1918—2015) 正文132页

中国语言学家。研究涉及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八上(1950—1985)凉山调查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对凉山地区的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土地关系、氏族机关、婚姻与家庭、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其研究成果最终汇集成《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1985),199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主编《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1996),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民族研究所一等奖。

孔子(前551—前479) 正文9、37—39、46—48、72、75、76、82、116页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影响到东亚文明。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极大。主要著作是其弟子汇编的《论语》。

墨翟(约前468—前376) 正文39页

被尊称为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移居鲁国。因不满儒术繁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兼爱”的基本学说挑战孔子学说几个世纪,成为以墨子学说而著称的社会宗教运动的基础。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主要著作有墨子弟子汇编的《墨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 正文37、49—51页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主要著作有《孟子》。

司马牛(生卒不详) 正文47页

一般指司马耕。春秋时期宋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反对叛乱的思想和行为,对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有利,因而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封赏。其言论见诸《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孟武伯(生卒不详) 正文47页

姓仲孙,名彘,谥“武”,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懿子“世家”之子,孟子五世祖。其言论见诸《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张(前504—?) 正文49页

一般指颛孙师。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春秋战国时期陈国人,孔门十二哲之一,受儒教祭祀。其思想散见于《论语》。

务光(生卒不详) 正文90页

古代隐士,四士之一。传商汤欲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沉水而死。《吕氏春秋·离俗》记:“汤又让务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逐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沈于庐水。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不慢于利,不牵于势,而羞居浊世,惟此四士者之节”。

许由(生卒不详) 正文90页

与务光皆是传说中的贤士,亦作“许繇”。相传尧欲让天下于许由,他避之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闻。

颜渊(前521—前490) 正文75页

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弟子之首。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称赞他的德行,“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其只言片语收集于《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被后世尊为“复圣”。

谷苞(1916—2012) 正文132页

民族学家。他曾在西南联合大学参加费孝通等主持的民族社会调查研究。此后主要在甘南藏区的卓尼、迭部等地做田野工作,撰写发表大量田野报告。1949年以后,其足迹遍布天山南北、塔里木河两岸,主持编写新疆农区社会及新疆牧区社会方面的专著。主要代表作有《传统的乡村行政制度》(1943)、《南疆农村调查》(1952)、《新疆历史丛话》(1953)、《新疆历史人物》(1983)、《古代新疆的音乐舞蹈与古代社会》(1986)、《林则徐在新疆》(1990)等。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序言4页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公认的古典社会学理论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成名于将新教(Protestantism)与资本主义相关联的“新教伦理”(Protestant ethic)这一主题,以及科层制(bureaucracy)思想。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经济和社会》(1922)等。

史禄国(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v,1887—1939) 重读2页,正文2、100页

俄罗斯人类学奠基者,现代人类学先驱之一,通古斯研究权威。费孝通硕士研究生导师。1917年来到中国,1922—1935年先后在辅仁大学、清华大学等任教,并到福建、广东、云南和东北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民族性”(ethnicity,族群性)概念定义的首创者。认为中国人是人类学类型的混合体,主要著作有《满族社会组织》(1924)、《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1933)、《通古斯人的心智情结》(1935)等。

尼斯(Ferdinand Tönnies,1855—1936) 正文7页

德国社会学家。德国社会学会和霍布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两个学会会长。他继承了德国文化中的历史主义传统,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及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本质的实质科学。他建立起了一个被称为“社会学体系”的学科分类,其中首先区分出普通(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特殊)社会学。他以“社区”(又译共同体)和“社会”这两个基本概念作为社会学的认识工具和分析模型,认为任何群体组织都有这两个结构性的要素。主要著作有《社区与社会》(又译为《共同体与社会》,1887)、《社会学的本质》(1907)等。

涂尔干(Émile Durkheim,1858—1917) 正文7页

又译迪尔凯姆,法国社会科学家,社会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法国《社会学年鉴》创刊人。他提出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现象,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之规范》(1895)、《自杀论》(1897)等。

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 正文62页(www.daowen.com)

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美国心理学之父,实验心理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190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0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第62位)。主要著作有《心理学原理》(1890)、《实用主义》(1907)等。

奥斯瓦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 正文63、114页

德国历史学家、历史哲学家,历史形态学的开创人。他主张,因为大部分文明必然经历生命周期,所以历史学家不仅可以重建过去,而且可以预测未来。主要著作有《西方的没落》(第一卷1918年,第二卷1922年)等。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正文125、133页

苏格兰社会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的奠基者。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他提出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是一个隐喻,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张让市场自由发展。主要著作有《国富论》(1776)。

马林诺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 正文110、131、139页

又译马林诺夫斯基。波兰裔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费孝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倡导实地考察的方法,反对凭想象和演绎去建立理论,提出文化功能论,反对法国社会学派的社会抽象概念,提倡更多聚焦于个体、更为现实的研究方法。主要著作有《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1922)、《文化论)(1936)等。

孙末楠(William Graham Sumner,1840—1910) 正文126、128页

又译萨姆纳,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美国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主张社会达尔文主义。190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他提出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他认为民俗(folkway)和民德(morals)源自对饥饿、性、空虚及恐惧的本能反映。他强调民俗的非理性以及对改革的抗拒。主要著作有《民俗论》(1907)、《社会的科学》(1927—1929)等。

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 正文132、133、135、141页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原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1826年因观点相左,自立门户,设馆讲授实证哲学。他命名了社会学这门学科,以系统方式和实证方法创建新学科。他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成为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影响深远。由于历史条件等的局限,他的思想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4卷,1851—1854)等。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正文133、135页

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将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原则移植到社会。他倡导个体优先于社会,科学优先于宗教。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0)、《社会学研究》(1873)、《综合哲学》(1896)等。

苏洛金(Pitirim A.Sorokin,1889—1968) 正文136、137页

又译索罗金。俄裔美国社会学家,1930年和1949年在哈佛大学先后创建社会学系和“创造性利他主义研究中心”。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十分重视研究意义、价值、规范和符号在认识社会文化实在中的作用,认为这些是社会制度整合的最高层次的基础。他强调所谓“整体论”的方法,反对实证主义把知识视为只能从经验材料中得来的观点。他主张社会学对社会实在的认识应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部分地通过感觉、部分地通过理性、部分地依靠信仰或直觉才能加以把握。主要著作有《革命社会学》(1925)、《当代社会学理论》(1928)、《社会的和文化的动力学》(4卷,1937—1941)等。

派克(Robert Ezra Park,1864—1944) 重读2页,正文140页

又译帕克。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5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认为社会学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自然科学,特别有兴趣研究种族和城市。他根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把社会发展过程分为竞争、冲突、调节、同化四个阶段。他对社会学的贡献还突出表现在对社会学人才的培养方面。1932年暑假,他应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文藻邀请来华讲学,有集合行为及研究指导两门。他特别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到实地中去,观察体验,把学生从书本上解放出来,领到一个活世界中去领悟人类生活的真实世界。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科学入门》(与E.W.伯吉斯合著,1921)、《人类社区、城市和人类生态学》(1952)等。

席木尔(Georg Simmel,1858—1918) 正文140页

又译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和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形式社会学(Formale Soziologie)的创建者之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他创立了小群体的形式研究。强调货币经济在使社会活动专业化以及使个人及社会关系去人格化上的作用。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问题》(1892)、《货币论》(1900)、《社会学的根本问题:个人与社会》(1917)等。

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 正文133页

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律学家。反对神学,提倡科学,是一位自然神论者。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还提出“地理环境决定论”。主要著作有《波斯人信札》(1721)、《论罗马盛衰的原因》(1734)、《论法的精神》(1748)等。

林德(Robert Staughton Lynd,1892—1970) 正文139页

美国社会学家,与其夫人以印第安纳州Muncie的综合调查而闻名,成为社区研究的先驱。其研究成果,一是在人的基本欲望的各个领域里阐明美国文化的基础,二是对经济危机的变化嵌入阶层和权力的分析。主要著作有《中镇》(1929)、《变化的中镇》(1937)等。

槐南(William Lloyd Warner,1898—1970) 正文139页

又译沃纳。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以阶级结构研究而著称,也因此受到批评。他对当代社会问题,采纳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他阶级概念的特点在于注重个人威信,排斥关于阶级的经济观,但并不排斥社会分层的其他方面。主要著作有《美国的社会阶级》(1949)、《美国人的生活:梦想与现实》(修订版,1963)、《生与死》(1959)。

白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1955) 正文140页

又译布朗。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的创建者之一。受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功能思想的影响,把社会(文化)看成是由各个部分在功能上整合的系统。与马林诺夫斯基实证主义的功能论相对,提出一套结合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人类学理论。他认为文化是在社会层次上而不是在个人需求层次上发挥功能的。1935年应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文藻的邀请来华讲学,对中国社会学界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安达曼岛人》(1922)、《初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社会人类学方法》(1958)等。

艾勃理(John Fee Embree,1908—1950) 正文139页

又译艾勃里。日裔美国人类学家,以日本研究为专业的学者。他在日本九州岛最南部的熊本农村地区和夏威夷Kona的日裔美国人社区实施田野调查,其成果主要有《须惠村:日本村落》(1939)、《有关东南亚选读书目》(1950)等。

孟汉(Karl Mannheim,1893—1947) 正文134页

又译曼海姆。德国社会学家,知识社会学的创立者。希特勒上台后流亡英国,积极撰写文化评论,研究社会政治,特别着重论述现代危机的现实,促进了社会学的现代化研究。他从研究认识批判出发,进一步研究意识形态,建立了独特的知识社会学。他主张阶级合作。思想和信仰扎根于较大的思想体系,他称之为“相对主义”。主要著作有《认识论的结构分析》(1922)、《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入门》(1929)、《自由、权力及民主规划》(1950)等。

沃奇(Joachim Wach,1898—1955) 正文134页

德裔美国神学家、新教神学家、现代宗教研究杰出学者之一。他在芝加哥大学创建宗教比较研究学科。主要著作有《宗教社会学》(1944)、《宗教经验的类型——基督教与非基督教》(1951)、《宗教比较研究》(1958)等。

叶林(Eugen Ehrlich,1862—1922) 正文134页

又译欧根·埃利希。奥地利法律学家,创建法律社会学学科。他承认法律的两个互补来源:第一个是法律史和法学;第二个是“活的法”。他认为不是成文法规的解释,而是规定现实的社会过程的“活的法”的研究才是法学的任务。主要著作有《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1913)。

斐司(Raymond Firth,1901—2002) 正文134页

又译为弗斯。新西兰社会人类学家,以研究大洋洲毛利人及其他人种而闻名。主要著作有《新西兰毛利人的原始经济》(1929)、《我们,蒂科皮亚人》(1936)、《马来渔夫:他们的农民经济》(1966)、《象征:公与私》(1973)等。

米德(Margret Mead,1901—1978) 正文142页

美国女人类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1924—1969年任美国自然博物馆助理馆长、副馆长、馆长,1969年7月起为该博物馆的民族学名誉馆长。曾任美国人类学会主席(1959—1960)、美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1973)。1979年追授“总统自由奖章”。米德最为著名的是对大洋洲无文字人们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存在缺陷,指出当时的社会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关于欧洲文明人的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阐述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已证明,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著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学研究》(1928)、《三个初民社会的性与气质》(1935)、《漫谈种族》(1971)等。

冯维瑞(Leopold von Wiese,1876—1969) 正文140页

又译为维泽。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与齐美尔一起被认为是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以社会研究著作而闻名。他试图确立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科学的社会学,与历史、心理学及哲学相分离。他注重人与人之间作为“社会过程”的社会关系,以及作为“社会构建”的结构意义。主要著作有《社会政策入门》(1910)、《系统社会学》(合著,1933)、《社会生活中的从属与独立》(1951)等。

贝干(Howard Paul Becker,1899—1960) 正文140页

又译贝克尔。美国社会学家。其博士课程导师为芝加哥学派的派克。他认为价值观念的研究应是社会学的核心。他将占主导地位的人类行动类型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两大类。主要著作有《系统社会学》(合著,1933)、《德国青年:束缚或自由》(1946)、《贯穿价值的社会诠释》(1950)、《互惠的人:文化、社会及人格的基础讲座》(1956)、《对无序的有序反应》(1960)。

盘吉斯(Ernest Watson Burgess,1886—1966) 正文141页

又译伯吉斯,加拿大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1945—1946年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主席。他是社会生态学(又称人文区位学)的创始人之一,与派克合著的《社会学导论》一书对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他对社会学的贡献还包括对家庭和老龄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曾应邀来燕京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社会学导论》(合著,1921)、《婚姻关系成败预测》(合著,1939)、《家庭:从建立到伙伴关系》(合著,1945)等。

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1882—1945) 正文91页

美国总统(1933—1945)。他推行“新政”,领导美国度过二十世纪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次大危机。外交上提出“睦邻政策”,力求缓和美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间的关系。1941年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起提出《大西洋宪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反法西斯同盟。1944年第四次当选总统,任内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