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住在深山里的农民凄苦的生活:“住在深山老箐,包谷洋芋抵命;要想吃颗大米,除非害场大病。”邵岩唱述,萌妍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卖菜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菜农艰辛苦楚的生活。歌中唱道:“栽田种地苦中苦,风风雨雨栽菜蔬;小菜挑在市上卖,不够强盗收地铺。收多收少不定数,十万八千估着出;只要钱财拿到手,哪管穷人受苦楚……”陈本信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36行,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刘怡)
东家吃米我吃糠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长工的悲苦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歌中唱道:“六甲乡(昆明市的一个乡)来六甲乡,东家谷米堆成山;我帮东家做牛马,东家吃米我吃糠。”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帮工穿的烂衣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世道的不平和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歌中唱道:“毛呢料子财主穿,帮工穿的烂衣裳;鸡鸭鱼肉财主吃,山茅野菜帮工尝。”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长工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长工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境况。歌中唱道:“东家吃三顿,长工饿得凶。半夜赶下床,月亮挂星空;四月栽秧早,累断我的腰。……三百六十天,长工不是人。”杨晓林唱述,曲新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22行,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龚正嘉)
田无埂来地无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民国时期昆明城内灾民遍地,许多破产农民沦为乞丐的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歌中唱道:“一出东门交三桥(地名),花子成串沿街摇;要问为何来讨饭?田无埂来地无苗。”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铁锅起锈无米煮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穷苦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况。歌中唱道:“铁锅起锈无米煮,甑子起霉无饭蒸。油盐柴米样样贵,官家老爷压迫人。”张一忠唱述,杨涛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家中没有半升荞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悲苦的生活。歌中唱道:“肚子饿来肚子嘈(方言,无油水之意),家中没有半升荞;早上起来推空磨,晚上拿着空筛摇。”张一忠唱述,杨涛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细雨蒙松下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细雨蒙松下,谷熟米涨价;小娃要饭吃,两口子打架。”表现了旧社会穷苦人家生活的艰辛。佚名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儿女啼饥号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穷苦百姓过年时无钱无粮的悲惨境况,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歌中唱道:“到了年三十晚,家中无钱无粮;婆娘等米下锅,儿女啼饥号寒。”陈本信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日子难过世道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民国时期人民群众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歌中唱道:“日子难过世道乱,强盗土匪千千万,要饭花子连成串,卖淫妓女满街站。”肖品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烂席裹了颠倒埋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昆明市井中一幕凄惨的景象,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歌中唱道:“南强街来同仁街,多少花子蹲廊檐;天天死尸横街上,烂席裹了颠倒埋。”肖品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头顶两块天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长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平。歌中唱道:“长工吃糠菜,东家鱼肉鲜;同站一块地,头顶两块天。”佚名唱述,张汉贤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逃荒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逃荒者的悲惨生活。歌中唱道:“离乡背井去逃荒,天是被子地是毡;白天坐的风扫地,夜晚睡的月照床。”佚名唱述,张汉贤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顾了吃的难顾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中将穷人比作飞到哪里都受到箭射和枪打的竹斑鸟,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遭受的苦难。歌中唱道:“穷人好比竹斑鸟,走南闯北无路走;一年到头日日落,顾了吃的难顾穿。”雷荣生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长年四季受折磨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凄苦生活,记录了他们无奈痛苦的呻吟。歌中唱道:“说过帮人泪珠落,饿着肚子做苦活;黄连里边掺苦胆,长年四季受折磨。”陈和友唱述,蒙启振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猪狗饭菜牛马活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悲惨状况。歌中唱道:“细篾筛子粗篾箩,地主老财赛阎罗;皮鞭抽来棍棒打,猪狗饭菜牛马活。”陈和友唱述,蒙启振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山茅野菜充饥粮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闹饥荒时劳动人民悲苦的生活状况。歌中唱道:“五荒六月闹饥荒,山茅野菜充饥粮;只说刮风莫下雨,谁知雪上又加霜。”潘国发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腊月里来刮冷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长工悲苦凄凉的生活。歌中唱道:“腊月里来刮冷风,长工命苦难过冬;没有被子盖麻布,没有席子挡冷风。”潘国发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青菜无油煮淡汤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天灾人祸交织,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状况。歌中唱道:“天上下雨又下霜,小春炸(方言,冻坏之意)成一包糠;米粮涨价生活苦,青菜无油煮淡汤。”陆惠珍唱述,龚庆萍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钱粮税赋逼死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被沉重的钱粮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状况,是对当时不合理赋税制度的血泪控诉。歌中唱道:“天沉沉,地沉沉,平地无风起灰尘;差官打马进村寨,钱粮税赋逼死人。”雷荣生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5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不平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揭露了旧社会极不公平的社会状况。歌中唱道:“木匠老婆住破楼,卖油媳妇水擦头,种田汉子咽粗糠,有人白胖抬着游。屠户卖肉抹嘴油,弹花匠家石枕头,织布姑娘披蓑衣,有人吃穿不完养恶狗。”阿佬唱述,周显堂记录。收入《中国民间歌谣集成·云南卷》,32开,1页,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想着想着划不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帮工的凄苦生活,反映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和愤怒。歌中唱道:“太阳要落快些落,帮工田中做牛活;地主享福我饿肚,想着想着划不着。”赵昆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想起老婆哭一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该歌唱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七月秋风渐渐凉,石匠难蹲冷石塘;打碗冷水磨錾子,想起老婆哭一场。”李凤英唱述,何宝良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杨利先)
我们无妻孤凄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反映了光棍汉的凄苦,以及他们渴望得到爱情的心声。歌中唱道:“粉蓝衣裳钮子稀,人家有妻我无妻。人家有妻街前走,我们无妻孤凄凄。”朱发仙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没得老婆才可怜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反映了光棍汉惆怅、失落的心境。歌中唱道:“眼望几天就过年,没得盐巴嘴不咸。没得盐巴是小事,没得老婆才可怜。”佚名唱述,晓燕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三月茅草快如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歌中唱道:“三月茅草快如刀,嫁夫不着命中遭。嫁夫不着妹不气,当做毛驴驮柴烧。三月茅草颠倒颠,妹的日子哪一天,日子过在刀尖上,血盆摆在妹面前。”张从亮、尹如仙唱述,袁玉芳记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8行,安宁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 (海涛)
新打锄头有五斤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歌中唱道:“新打锄头有五斤,挖一锄来哼一声。苦得银钱不得使,苦得痨病在我身。”反映了旧社会劳动者悲惨的生活状况。张从亮、尹如仙、赵德芳唱述,袁玉芳、苏杭记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安宁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海涛)
下丢妻子好哭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男子为生活所迫,要出外谋生,离别父母和妻子时的悲伤心情。歌中唱道:“十七十八下广西,上丢父母下丢妻;上丢父母遭雷打,下丢妻子好哭泣。”杨兴明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肚子饿来肚子嘈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劳动者无粮可食的穷苦生活,表现了他们无奈、凄苦的调侃和自嘲。歌中唱道:“肚子饿来肚子嘈,打发老婆回家瞧;筲箕墙上高挂起,甑子还在小板桥(昆明东郊一地名,当地有一较大的农贸集市)。”肖品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黎民百姓尽遭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揭露了旧社会赃官掌权,坑害黎民百姓的状况,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不满。歌中唱道:“小小印章四四方,皇家权势里面装;官印落在赃官手,黎民百姓尽遭殃。”肖品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北门望着莲花池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民国时期物价飞涨的情况,唱出了当时人民心中的悲苦。歌中唱道:“大雪纷纷下,柴米要涨价;要想吃,北门望着莲花池(昆明城北一池塘)。”彭其仁唱述,彭佑山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差役逼款比狗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差役们逼粮派款的凶残,反映了人民当时生活的痛苦。歌中唱道:“雨打脸,壁透风,差役逼款比狗凶;坐轿不知抬轿苦,官吏哪管百姓穷。”杨菊英唱述,苏景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正月里来过新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全歌共6段,每段4句,以民间十二月调的形式,唱出了旧社会人民群众一年到头没有好日子过的悲惨境况。歌中唱道:“腊月里来一年完,粮食空空过惨年;猪肉无钱割二两,娃娃又要压岁钱。”杨菊英唱述,苏景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2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交不出皇粮哭哀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种田人在歉收之年的痛苦境况。歌中唱道:“正月撒秧六月栽,未到娘家就怀胎;一穗顶着两三颗,交不上皇粮哭哀哀。”马有才唱述,杨忠友、李志中、蒋文森、戴中润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老瓜焖饭咪稀甜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种田人吃不上大米,要靠吃瓜菜度日的生活状况。歌中唱道:“老瓜焖饭咪稀甜,甑子吊起大半年,三棵青菜七颗米,小菜当顿过半年。”侯明仓唱述,杨忠友、李志中、蒋文森、王川、瞿财顺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葫芦园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旧社会玉溪的葫芦园村,因缺水不能种粮,以种南瓜为主,村民很少能吃上粮食。此歌就反映了这一情况。歌中唱道:“葫芦园,葫芦园,老瓜闷饭咪稀甜。多数人家无米煮,甑子吊起大半年。”魏有成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哥哥卖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哥哥卖布,嫂嫂织布,弟弟裤烂,无布补裤。”真实生动地表现了旧社会织布人因穷困而无衣穿的生活状况。佚名唱述,雷世扬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这方下雨那方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天上乌云撵白云,这方下雨那方晴;这方东家打洋伞;那方帮工挨雨淋。”反映了旧中国社会严重不公的状况。佚名唱述,孙少仙、张四维、蔡丕正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农家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脸朝黄土背朝天,农人盘田受熬煎。背脊晒成豆腐皮,屁股晒得冒火烟。”唱出了农民种田的艰辛。张万宝唱述,张士禄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山里人苦难挨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山里农民靠进山打柴来换取粮食的艰辛生活。歌中唱道:“山里人,苦难挨,男女老少找烧柴;柴不去,米不来,脊背背起鞍花来。”普日光唱述,佚名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穷苦人的日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穷人生来黄连命,日子过得像牛马。吃的跳截米,盖的拄嘴被,帽子戴着露头发,衣裳穿着露肋巴,裤子穿成四股筋,鞋子穿着露指甲。”形象地描述了旧社会穷人的苦难生活。普开红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家中 冇得半升荞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歌中唱道:“肚子饿来肚子寡,家中冇得半升荞!早上拿来空磨转,晚上拿着空筛摇。”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农夫仰天泪交错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因天干地旱,农夫颗粒无收,眼看一年辛苦将付诸东流却又求助无门,只能仰天长叹的无奈心情。歌中唱道:“田中无水骑马过,禾苗半黄虫咬破,五月无雨到六月,农夫仰天泪交错。”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农民巴望三九月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烟巴高处水巴低,农民巴望三九月;三月四月巴豆麦,九月十月巴谷堆。”反映了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盼望丰收的心情。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婆家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泸西县汉族聚居区。此歌用十二月调唱法,唱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媳妇在婆家受的委屈和苦难。歌中唱道:“正月里菜花黄,菜花零落人心酸,眼泪汪汪悄声叹,小小姑娘许婆家,苦怜怜。二月里二月八,赵家公婆来过茶,媒人送来酒和肉,灌醉爹娘要讨走,苦怜怜。三月里是清明,拉匹瘦马来结亲,姊和二妹来送亲,苦怜怜。”王恩明唱述,李元勋记录,收入《飞鹤集》,32开,3页,60行,泸西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泸西县文化局、文化馆1984年编印。 (刘怡)
甜瓜种在苦瓜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一名女子对自己痛苦婚姻的无奈和叹息。歌中唱道:“烧香叩头不见仙,命苦嫁在山箐边。鲜花插在牛屎上,甜瓜种在苦瓜田。”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菜子开花遍地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歌中唱道:“菜子开花遍地黄,嫁夫不着怪爹娘,一怪爹娘二怪嫂,三怪媒人烂心肠。男女身上一付枷,买卖婚姻由爹妈,不管男女愿不愿,只凭媒人嚼牙巴。”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对包办婚姻的怨恨。佚名唱述,祝庆开等搜集记录。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8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刘怡)
菜子开花一片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带来的恶果,反映了当时的妇女对这种婚姻制度的痛恨。歌中唱道:“菜子开花一片黄,爹妈嫁我不商量。活人丢进死人坑,还说我的命不强。”孙惠英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夫做儿子妻做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导致的大媳妇小丈夫的畸形婚姻形态,是对当时的丑恶婚姻制度的控诉。歌中唱道:“菜子开花一片黄,十八媳妇五岁郎。撒尿屙屎要人把,夫做儿子妻做娘。”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嫁个八岁小丈夫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造成的成年女子嫁儿童的丑恶现象。歌中唱道:“小小木盆三道箍,嫁个八岁小丈夫;哪个有心过日子,十字街前只会哭。”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一脚踢他下牙床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造成的成年女子嫁儿童的丑恶现象。歌中唱道:“十八大姐三岁郎,脱衣脱帽抱上床;不是爹妈强压头,一脚踢他下牙床。”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十七姑娘三岁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造成的成年女子嫁儿童的丑恶现象。歌中唱道:“小妹下河洗被窝,两行眼泪顺腮拖,有人问我哭哪样?丈夫年小尿屎多。”李家保唱述,毕文光、徐云昌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2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夜夜睡觉抱上床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控诉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造成的成年女子嫁儿童的丑恶现象。歌中唱道:“十七姑娘三岁郎,夜夜睡觉抱上床;半夜三更摸奶吃,我是你妻不是娘。”李家保唱述,毕文光、徐云昌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嫁个小郎会尿床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被迫嫁给儿童的女子的苦涩和辛酸。歌中唱道:“月亮出来月亮黄,嫁个小郎会尿床,幸得小妹会洗澡(游泳之意),不然冲到大西洋。”李家保唱述,毕文光、徐云昌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丈夫年小你莫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大妻小夫的婚姻陋习。歌中唱道:“包谷秆来节节甜,丈夫年小你莫嫌,茄子毛瓜会长大,耐耐心心等几年。”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姑娘变成大姨妈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出了待嫁女子的焦急心理和对爱情的渴望。歌中唱道:“路边草子路边花,妹做媳妇姐在家;再过三年不来讨,姑娘变成大姨妈。”丁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把我嫁到黑山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宣威市。歌中唱道:“爹爹妈妈不通情,把我嫁到黑山林。白天不见亲姊妹,夜间不见合心人。爹妈养我一枝花,把我嫁到山旮旯,挑水又要带菜洗,扫地又要背娃娃。”反映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张德馨唱述,杨仕增搜集整理。收入《宣威民间文学集成·综合卷》,大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龚正嘉)
奴家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全歌共12段,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一个女子从说亲到出嫁的过程,以及到婆家后的悲惨生活。歌中唱道:“四月里栽早秧,婆婆叫我送菜汤;田埂弯弯路难走,手扶埂边哭一场。……六月里热央央,婆婆叫我挑水浆;半夜三更水挑满,手扶缸边哭亲娘。”金银焕唱述,汤年生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2页,56行,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抖草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是旧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在婆家饱受欺压的媳妇哭诉自己的不幸,并表达企盼娘家人救自己出苦海的愿望的歌。歌中唱道:“白天下田抖草根,夜晚点灯打草墩;这个日子难得过,抹把眼泪凑把火……”李世义唱述,李志中、杨忠友、蒋文森、王川、杨树明、杨存富、李树元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山林果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记述了旧社会一名女子被爹妈嫁到贫困山区后,在婆家起早贪黑,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还要遭受婆家人虐待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境遇。李美莲唱述,李云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2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龚正嘉)
招亲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这是一首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唱述了旧社会做上门女婿的男子,在女方家受苦受累,备受欺凌的悲惨境遇。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养的儿子莫招亲。人人都说招亲好,更比黄连苦三分。”鲍登元唱述,杨家齐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龚正嘉)
下河洗菜冷透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歌中唱道:“下河洗菜冷透怀,看见婆家过礼来,手拉围腰揩眼泪,灾难日子就要来。”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对包办婚姻的怨恨与无奈。佚名唱述,祝庆开搜集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4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 (刘怡)
小娇娇来小娇娇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歌中唱道:“小娇娇来小娇娇,东方发白把水挑,抬头望见娘家路,眼泪打湿花围腰。”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对包办婚姻的怨恨与无奈。佚名唱述,祝庆开搜集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4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 (刘怡)
桃子红来李子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造成的婚姻悲剧。歌中唱道:“桃子红来李子黄,打开钮子难见心,夫妻脾气合不拢,吃口黄连苦在心。”佚名唱述,祝庆开记录。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4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 (刘怡)
做了媳妇不如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歌中唱道:“妹在娘家能上能,做了媳妇不如人。人家吃饭上桌子,小妹吃饭蹲灶门。”贺秀英、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刮着春风如过冬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婚后所过的凄苦生活。歌中唱道:“太阳出来红彤彤,嫁夫不着(不如意之意)眼哭红。愁眉苦脸过日子,刮着春风如过冬。”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要开要开不得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旧社会深受包办婚姻之害的女子倾诉对婚姻不满的歌。歌中唱道:“朝阳籽来花正开,可惜爹娘不会栽。好花栽在背阴处,要开要开不得开。”杨兴明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剃掉头发当尼姑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谣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歌中唱道:“别人丈夫像丈夫,我家丈夫像蠢猪。早早认得这些事,剃掉头发当尼姑。”佚名唱述,余光强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嫁夫不着怪爹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对妇女的危害。歌中唱道:“拢火不着怪火塘,嫁夫不着怪爹娘;一怪爹娘二怪命,三怪媒人嘴壳长。”张从亮、严如仙唱述,袁玉芳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三怪媒人不成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旧社会深受包办婚姻之害的女子表达对不如意婚姻的愤恨的歌。歌中唱道:“拢火不着怪火塘,讨亲不着怪爹娘;一怪爹娘二怪你,三怪媒人不成行(方言,做得不好之意,行读háng)。”徐家荣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杨利先)
来到婆家变哑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出嫁后遭受婆家虐待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歌中唱道:“妹在娘家叫喳喳,来到婆家变哑巴;公又打来婆又骂,背时老倌(方言,指丈夫)揪头发。”符在芳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哪个有心做人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女子在婆家遭受虐待的情景。歌中唱道:“山林果(山楂),开白花,爹妈养我一枝花;老公打来婆婆骂,哪个有心做人家?”丁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好比檀香拌冷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女子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天上下雨雨灰灰,好茶不得好水煨;好妻不得好夫配,好比檀香拌冷灰。”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双脚跪在冷地下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女子遭受丈夫虐待的状况:“山林果来开白花,小女挂爹回娘家;丈夫拉着打一顿,双脚跪在冷地下。”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只怕男人揪头发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女子怕丈夫责打的心理,反映了当时封建夫权思想对妇女的残害。歌中唱道:“海菜出水开白花,风波浪里做人家,不怕风来不怕雨,只怕男人揪头发。”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背夫逃走犯律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一个年轻女子被迫嫁给还是孩童的丈夫后的不幸与无奈,反映了当时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欺凌与迫害。歌中唱道:“明音寺前大板桥,妻大夫小难得淘;在家日子不好过,背夫逃走犯律条。”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又怕背夫犯律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在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制度的双重压迫下,妇女所受的伤害。歌中唱道:“风吹杨柳颤摇摇,嫁个丈夫是脓包;要想蹬开另外找,又怕背夫犯律条。”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想着想着不如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控诉了旧社会毒品泛滥对家庭造成的严重危害。歌中唱道:“天上下雨黑沉沉,嫁个‘烟鬼’(抽鸦片烟者)气死人;眼泪泡饭过日子,想着想着不如人。”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嫁夫不好气成痨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下,女子对自己痛苦婚姻的不满和无奈。歌中唱道:“当阳石榴背阴桃,嫁夫不好气成痨;走在人前懒说话,眼睛哭肿像红桃。”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嫁夫不着命中遭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一首旧社会女子表达对包办婚姻的愤怒与怨恨的歌。歌中唱道:“三月茅草快如刀,嫁夫不着命中遭;嫁夫不着我无法,当作毛驴驮柴烧……一怪爹来二怪娘,三怪媒人屁股长。”安正义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诉苦情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以第一人称唱述,表现了旧社会一女子在婆家所承担的繁重劳动和所受的苦楚:要舂谷子、做饭、挑水等,还常被公公婆婆责骂,受小姑子的气等等。歌中最后唱道:“挽起绳子去上吊,想起我郎打单身。”舒美勇、黄银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2页,22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眼泪当作汗水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一位女子苦涩的生活。歌中唱道:“三月天气火辣辣,小妹日子好肉麻(方言,可怜之意);哭脸当作笑脸过,眼泪当作汗水抹。”贺秀英唱述,李建英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九十九夜懒梳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穷苦劳动人民企盼苦日子能熬出头的心情。歌中唱道:“走也愁来站也愁,九十九夜懒梳头;吃饭如同嚼沙子,哪年哪月苦出头?”丁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从前妇女缩在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绘了旧社会封建夫权思想统治下妇女的痛苦生活。歌中唱道:“从前妇女缩在家,挑水煮饭领娃娃;丈夫回来饭不熟,抬手就是几嘴巴。”郑凤英唱述,苏正权、苏永祥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孩子养得一扒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旧时妇女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歌中唱道:“从前妇女缩在家,挑水煮饭领娃娃;公婆丈夫拴得紧,孩子养得一扒拉(方言,一大堆之意)。”郑凤英唱述,苏正权、苏永祥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儿子要讨压岁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对旧社会穷苦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歌中唱道:“腊月里来要过年,家里无钱真可怜;姑娘要买鞋面布,儿子要讨压岁钱。”张美英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哭哭啼啼想亲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失去母亲的孩子遭后娘虐待时,思念亲娘的情景。歌中唱道:“接了后娘三年整,生个弟弟比我强;他拈菜来我泡汤,哭哭啼啼想亲娘。”贺秀英、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童养媳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旧社会童养媳在肉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种种压抑和虐待,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的血泪控诉。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小小媳妇最可怜,公婆不把我当人,丈夫打骂泪涟涟。”李家保唱述,毕文光、徐云昌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4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海涛)
童养媳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童养媳在婆家的痛苦处境,控诉了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罪恶。歌中唱道:“小小葫芦开白花,七岁姑娘到你家。煮饭没有灶头高,挑水没有钩担长。清早起来勤扫地,堂屋扫得金光亮,过道扫得闪金光。起得晚来公婆骂,起得早来丈夫打。亲娘死了送上山,公婆死了丢下江。”穆凤芝唱述,毕文光、袁玉芳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童养媳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旧社会童养媳既要承受繁重的劳动,又要忍受种种虐待的悲苦生活,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男尊女卑思想的控诉。歌中唱道:“十月里来天渐凉,婆婆嘴是杀人刀;愿她一刀杀死我,人头落地两开交。”李家保唱述,毕文光、徐云昌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3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小媳妇苦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描述了旧社会一个女子的不幸遭遇:做姑娘时继母对她的冷酷无情,哥嫂对她的嫌弃与刻薄;出嫁后公婆与丈夫对她的凌辱。展现了旧社会劳动妇女的痛苦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和宗法观念给妇女带来的灾难。歌中唱道:“小小姑娘真难当,早剁猪草晚舂糠。晚娘把我当牛马,哥嫂把我当鸡狗看。唉!想起我的亲娘,眼泪滴在脚背上。”官立英唱述,周情抒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金平歌谣卷》,32开,3页,40行,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文联1988年编印。 (海涛)
丫头怨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丫环低下的地位和悲苦的生活,以及她们对自由的向往。歌中唱道:“人前不能走,跟在人后首;好马不得骑,闻着马屁走;酒宴不得饮,蹲在灶门啃骨头;……院墙高高如枯井,丫环何时能出头!”方荣唱述,杨沛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寡妇泪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旧社会一个十七岁的女子失去丈夫后的经历:正月丈夫去世,二月掩埋丈夫,三月清明去上坟。以后她挑起生活的重担,承受着思念和孤独带来的痛苦,尝够了生活的艰辛。歌中唱道:“十月到来雪封山,寡妇身上穿衣单;有夫之人皮袄暖,无夫之人单布衫。”余光银唱述,杨龙飞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3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寡妇调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寡妇的凄苦生活。歌中唱道:“冬月里来冬月冬,无夫之人受冷霜;娃娃又小又难捧,吃不上来穿不上……人家有夫鱼肉过,奴家无夫小菜搛……”杨发昌唱述,杨忠友、李志中、蒋文森、王川、侯明仓、瞿财顺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10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寡妇调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一个寡妇孤独凄凉的生活。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正月正,手提灯笼进房门,双手掰开红绿帐,不见亲人睡不成。二月里来小泽兰,双脚跨进妹新房,独自孤单独自睡,枕头头上哭一场。三月里来清明节,家家户户要上坟,人家有夫无坟上,小妹丢夫才献坟……”苏石有唱述,阎道泽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2页,48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寡妇调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寡妇孤独、艰辛的生活,以及她对亡夫的怀念和对自己命运的感叹。歌中唱道:“人家有夫新年过,寡妇无夫过寒年。”杨树明唱述,李寿仓、龚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2页,48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龚正嘉)
小寡妇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歌中唱道:“一更寡妇哭声哀,年轻十八守灵牌。去年才把婚姻配,今年就把黄土埋。”反映了寡妇生活的辛酸和无奈。王绍能唱述,李寿仓、龚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1页,26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龚正嘉)
寡妇哭夫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歌中唱道:“野火烧山无人救,我今守寡好可怜。活在世上无出路,不如早死见青天。”反映了寡妇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岑富昌唱述,邓思宽、罗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1页,26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哭夫调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一首丈夫亡故的女人唱的哭夫的歌,表现了她的孤苦、思念与悲伤。歌中唱道:“只想石头下石脚,实落又实落;不防鸡蛋下石脚,你好看不实落!孤灯挂高墙,孤人睡孤床,绣花枕头闲半截,四块床板剩两块,六幅被单剩三幅……”胡粉仙、万彩英唱述,杨忠友、赵振纪、杨勇、张根源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哭夫调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砚山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寡妇对早亡的丈夫的痛苦思念,以及孤身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歌中唱道:“六月哭夫六月六,家家门前晒红绿。人家有夫红绿晒,寡妇无夫晒孝服。”佚名唱述,万难记录。收入《砚山县民间文学集成·第二集》,36开,3页,52行,砚山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87年编印。 (龚正嘉)
哭妻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表现了一个妻子亡故的男子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和悲伤的心情。歌中唱道:“人家有妻团圆过,老汉无妻过不圆。……白日想你懒做活,夜间想你睡不着;……人家有妻心里热,老汉无妻寒加霜。”普开红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光棍哭妻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一个光棍汉诉说自己的无奈和凄楚的歌。歌中唱道:“人说光棍苦处多,提起光棍无老婆。人无老婆难过活,柴无三根烧不着。别的光棍不学我,没有婶娘有大嫫。细心想想好可怜,好比钢刀戳心窝。”王文登唱述,黄金帮、马品正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哭娘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描述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歌中唱道:“十月怀胎娘辛苦,提起令人痛断肠;口吃茶饭无香味,手拿四两重难当……弟兄姊妹不知事,时常吵闹怄我娘……我娘年轻劳累伤,周身病痛好凄凉;饮食减少身体瘦,一病奄奄在牙床。”高德珍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0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赶马歌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歌中唱道:“愚人丈夫赶马哥,赶马哥哥苦欢乐;白日跟着骡马走,夜晚睡在马槽脚。”反映了旧社会马帮赶马人的悲惨生活。陶小波唱述,曲新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2行,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龚正嘉)
赶马歌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歌中唱道:“赶马大哥爱唱歌,不唱山歌忧愁多。四乡八寨任我走,终年汗水流成河。”反映了马帮赶马人生活的艰辛和苦中作乐的乐观主义精神。杨立周唱述,张朝京、成其昌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1页,4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赶马歌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赶马人因生活所迫而出门赶马,承受日晒雨淋、病痛、贼抢、凄凉、孤独等艰辛与磨难,到了最后连老婆也找不到,还要面对客死异乡,白骨露天也无人掩埋的悲惨结局。歌中唱道:“路边望见坟,马哥泪水落。我死难回家,白骨满山坡。”陶小波唱述,阿豆、曲新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赶马调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赶马人辛酸的生活,反映了赶马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歌中唱道:“堂上父母无孝子,家中妻小无人问;活着双脚满山跑,死在路旁无亲人。”佚名唱述,陈尚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赶马调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宾川县汉族聚居区。全歌由“除夕话别”、“筹办行装”、“依依相送”、“十个穷哥”、“乔后找货”、“初赶茶街”、“走老银厂”、“幺弟之死”、“思乡情深”、“旅程姻缘”、“野林异遇”、“分伙醉饮”、“还家团圆”等十三个部分组成。唱述了一个年轻的庄稼汉,因结婚而欠下大笔的债,不得不离别新婚的妻子和父母,同十个伙伴一道到遥远的“夷方”赶马经商,受尽人世间种种苦难,最后回到家乡的经历。全歌以赶马线路为线索,将人物感情和命运贯穿其间,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赶马人的生活图景。温国斌、杨玉莹、刘品贵唱述,张锡禄、李莼记录。单行本,32开,91页,163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海涛)
丢下婆娘守空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赶马人奔走四方,有家不能回的悲苦生活。歌中唱道:“赶马哥来赶马郎,提起赶马气断肠;丢下双亲难孝养,丢下婆娘守空房。”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睡的是点趴地床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时赶马人的艰辛。歌中唱道:“赶马哥来赶马郎,提起赶马心就寒;吃的是点锣锅饭,睡的是点趴地床(指在马驮子上盖雨毡,人在驮子下睡觉)。”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放羊调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演唱,表现了旧社会一个孤儿为生活所迫,接过爹娘的放羊鞭为富人家放羊的悲惨经历。歌中唱道:“有钱子弟上学堂,穷苦娃娃放牛羊……腊月放羊一年完,放羊之人苦断肠。脚瘫眼瞎半残废,东家还说我装佯。半文工钱也不给,只给一碗冷菜饭。手捧冷饭望望羊,辛酸泪儿往下淌。”李学富、孙元康等唱述,毕开华、苏锡纬记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4页,7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刘怡)
放羊调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旧社会一个放羊娃为有钱人放羊的艰辛:夏天忍受酷热,冬天手脚冻僵,没有年节,饮食粗粝等。歌中唱道:“正月放羊正月正,慈悲爹娘叫几声,双手打开门两扇,大羊小羊出厩门。大小羊儿朝前走,看羊小哥随后跟。”黄元帮唱述,尹蓉坤记录,许可都、赵刚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2页,48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放羊调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旧社会放羊人艰辛的生活,和他们对幸福的向往。歌中唱道:“六月放羊热央央,太阳似火热难当;大羊晒得咩咩叫,小羊晒得躲阴凉。七月放羊秋风凉,金风送爽缝衣裳;有娘多缝两三件,无爹无娘蹲火塘。”管杨氏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放羊调 (四)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旧社会放羊人生活的艰辛和苦楚,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的愤懑和无奈。歌中唱道:“六月放羊蚊虫多,咬得全身起脓窝;蚊刷蚊帐富人有,只有我睡羊窝窝。”赵从唱述,杨沛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3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放羊调 (五)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演唱,表现了旧社会一个童养媳一年四季放羊的苦难生活。歌中唱道:“冬月放羊冬至节,奴家双脚冻开裂。衣裳单薄无人问,北风刺骨悲切切。”佚名唱述,宋家宏搜集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2页,52行,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3年编印。 (龚正嘉)
放羊山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每月放羊时所见的景色、羊群的情况、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放羊人的艰辛等。歌中唱道:“二月放羊刮春风,春风刮动百草生。羊儿不吃春风草,要吃河边柳叶青。”杨琼仙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3页,48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杨利先)
寡妇放羊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为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其内容是:一个28岁就死了丈夫的寡妇,在放羊的过程中睹物思人,思念亡夫,特别是清明、端阳、重阳等节日的许多景象,都会触动她,使她回忆起丈夫在世时的甜蜜生活,更加深了她的苦痛;她的三个姐姐有的劝她嫁人,有的劝她继续守寡,使她无所适从而感到困惑。歌中唱道:“九月放羊是重阳,重阳烤酒桂花香,人家烤酒有人吃,我家烤酒无人尝。”刘绍光唱述,邱书云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可怜不过出门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出门人。衣裳烂了自己补,裤子烂了自己连。”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出门在外的困苦。王福寿唱述,张家先、杨忠友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出门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出外谋生者的艰辛。歌中唱道:“衣无领来裤无裆,草鞋套在大胯上;衣裳穿成打油匠,裤子穿成马龙筒;掐得银钱全家糊嘴,苦得痨病一人担当。”周大顺唱述,李志中、杨忠友、廖吉顺、张贵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出门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汉族聚居区。这是一首夫妻对唱的歌。歌中男方唱述了出门帮工的苦恼和对家的留恋,女方则唱述了留在家中的孤独和对丈夫的思念。两人互相宽慰,最后还是“郎出家门不回头,妹靠门边把泪流”。佚名唱述,佚名记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0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刘怡)
下夷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这是一首夫妻对唱歌,内容是一对夫妇因家里欠债,男的要到缅甸去挣钱还债,而女的不忍心让丈夫去异国他乡受苦,于是一方坚决要走,一方拼命挽留。歌谣分出门、嘱托、赠物、寻问四节,展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艰苦、离别的辛酸。歌词既有深切的关怀,又有亲昵的讥讽。佚名唱述,王春常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7页,39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十七十八下广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当地汉族百姓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谋生的艰辛。歌中的广南,指今广南、富宁县一带。歌中唱道:“十七十八下广南,买把月琴手中弹;三股弦索断两股,上马容易下马难。”佚名唱述,李德成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十七十八上迤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当地汉族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的艰辛。清代云南设置三道,迤西道为其中之一,即今大理、楚雄一带。歌中唱道:“十七十八上迤西,上丢父母下丢妻;上丢父母遭雷打,下丢妻子好孤凄。”佚名唱述,李德成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走厂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走厂”即去矿场出卖苦力。歌中唱道:“穷走江外饿走厂,离乡背井别爹娘。可怜不过走厂人,不知哪年回家乡。”表现了旧时矿工的艰辛。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走厂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一进槽门三架榱,石棚石庥石夹板,鹞子翻身葫芦口,长虫蜕皮往下钻。头上顶着三尺布,腰中系着一丈三,榱头老板心肠狠,拿他姐夫拉瘦荒……”表现了旧社会当地农民为生活所迫到个旧矿山当砂丁,饱受老板的压榨的悲惨情景。王文登、徐宝祥、王其昌、张文星、姜学连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3页,88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走厂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和玉溪市。此歌以十二月调唱法,描述了旧社会走厂人的辛酸和苦难,对剥削者进行了控诉。歌中唱道:“六月里,热央央,蜗路矮小罪难当,鹞子翻身葫芦口,长虫蜕皮桩下钻。”王文登、徐宝祥等唱述,黄金帮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4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椽木腐烂无人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椽木腐烂无人架,梁头坏了洞下塌;哪个弟兄碰上了,骨肉打成一小搭。”表现了旧社会矿工工作环境的恶劣。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槽门好似鬼门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槽门好似鬼门关,坑路好比活地狱;工头好似催命鬼,老板就是活阎王。”表现了旧社会矿工的苦难和艰辛。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一进槽门阴森森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一进槽门阴森森,手提亮子下深坑。阴间讨钱阳间使,硬着头皮入鬼门。头日听见阴锤响,二日听见矿翻身;三日进洞没回来,洞垮石崩压死人。”表现了旧社会矿工凄惨的处境。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刘怡)
望着孤灯淌眼泪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矿工的悲惨境遇。歌中唱道:“一进槽门阴森森,手提一盏孤魂灯,望着孤灯淌眼泪,活人跌进死人坑。”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苦死多少走厂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一进槽门陡坡多,手攀地脚慢慢梭;四块石头夹块肉,苦死多少走厂哥。”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矿工的艰辛和苦难。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唱起调子抵饥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出了窝路闷蔫蔫,锁进伙房(茅屋)如坐监。衣烂腹空天又冷,唱起调子抵饥寒。”真实地再现了旧社会矿工生活的艰辛。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哪管砂工苦断肠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个旧市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洞子深又深,时间长又长,老板只雇包包满,哪管砂工苦断肠。”反映了旧社会矿山老板对矿工的残酷剥削。佚名唱述,王仲麟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可怜不过走厂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不过走厂人;好脚好手当牛马,有起病来赶出门;风又吹来日又晒,是个铁打的也活不成。”表现了旧社会矿工生活的艰辛。王福寿唱述,杨忠友、张家先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爹到个旧扯大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娃娃娃娃你莫哭,爹到个旧扯大炉;扯得银钱来养你,扯不得银钱晒尸骨。”表现了旧社会穷苦人迫于生计去走厂时无奈而悲凉的心境。王福寿唱述,杨忠友、张家先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个旧是条槽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个旧是条槽,去者命难保;去么哈哈笑,来么连夜逃。”反映了旧社会个旧矿山工作、生活环境的恶劣状况。罗开业唱述,杨忠友、张家先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背时才下财神洞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背时才下财神洞,窝路又深塃又重;欀头如同催命鬼,老板好像活阎王。”是对旧社会矿工苦难生活的真实描述。刘入华唱述,李志中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矿工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前世不修,这世变驮牛。前无攀胸,后无屁鞧;前脚短短,安点木头;驮子歪歪,自己;头上无角,插片骨头。”表现了旧社会矿工背矿石时像驮牛般爬行的苦况。徐福生唱述,杨忠友、张家先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0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逼着套上吊命索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矿工的悲惨生活。歌中唱道:“出门走厂把脚落,当了矿工走不脱;日子过在刀尖上,逼着套上吊命索。”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死了不如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头冷盖蓑衣,脚冷捂灶灰;病倒无人管,死了不如鸡。”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脊背腰杆磨出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矿工的繁重劳动,反映了他们充满血泪的苦难生活。歌中唱道:“矿山洞子黑漆漆,手板镶木眼泪滴;从早背塃苦到晚,脊背腰杆磨出血。”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麻布夹夹难遮身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矿工贫困凄苦的生活。歌中唱道:“荞子开花白生生,矿工比荞苦十分;十冬腊月天气冷,麻布夹夹难遮身。”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头发胡子都是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旧社会矿工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歌中唱道:“矿工喝茶自己煨,烧火煮饭用嘴吹;三根柴火烧着了,头发胡子都是灰。”潘国发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眼睛熬成鸡蛋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矿工的悲惨生活。歌中唱道:“夜夜背矿做苦活,眼睛熬成鸡蛋壳。人不伤心不落泪,矿工眼泪流成河。”潘国发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出洞活像讨饭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歌中唱道:“矿洞里面黑沉沉,躬腰背塃头顶灯;进洞好比山耗子,出洞活像讨饭人。”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夜晚伤疼想爹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童工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歌中唱道:“大路不平小路弯,矿山来了十岁郎;白天背塃挨鞭打,夜晚伤疼想爹娘。”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童工望月想亲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童工的凄惨生活。歌中唱道:“月儿弯弯照矿山,童工望月想亲娘;寒霜单打嫩弱草,思前想后泪汪汪。”方绍金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挖煤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歌谣唱述旧社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因贫困被迫下矿井背煤,在矿井里憋闷得连气也喘不过来,工作繁重,只要想停下来稍稍歇口气,就会遭到老板和工头拳打脚踢,生活又极其贫困,在严冬里要忍受刺骨的寒冷。歌中唱道:“舅子老板催命鬼,工头就像要剥皮,十冬腊月无火向,凉得如同掉毛鸡。”李彪唱述,王梅、曲新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3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下煤窑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矿工的苦难。歌中唱道:“下煤窑,洞路窄,洞口窄狭满眼黑。鹞子翻身葫芦口,好比长虫蜕层皮。老板问我哭什么,两只膝盖都淋血。”陶小波唱述,曲新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2行,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龚正嘉)
何老板的看门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何老板的看门狗,一只更比一只丑;一只守槽门,一只守溜口。”对旧社会矿山老板欺压百姓的恶行作了侧面的描述。刘入华唱述,李志中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尝尽苦头冷透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矿工的苦难和不幸。歌中唱道:“抛妻别子为躲兵,逃到个旧当沙丁。当工更比当兵惨,尝尽苦头冷透心!”佚名唱述,孙少仙、张四维、蔡丕正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又躲兵来又逃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提起往事泪汪汪,又躲兵来又逃荒;混得吃处无住处,裹得一身干癞疮。”反映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社会状况。佚名唱述,孙少仙、张四维、蔡丕正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提起当兵心好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民国时期被迫参加国民党军队的穷苦百姓在军队中的艰辛、痛苦和最终的悲惨结局。歌中唱道:“挨了多少军棍打,睡了多少板凳床。开到前线去打仗,负伤挂彩无人管;跪着爬着告地状,化缘讨口回家乡。”肖品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读书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山遥遥来路茫茫,爹娘送我进学堂。望我成龙飞上天,不愿成蛇洞里藏。”反映了少年学子的远大志向。李祖恩唱述,普家海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当兵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歌中唱道:“一月点兵百花香,抽到我时刚十三。二月点兵文书来,城头集合发军装。”以十二月调形式演唱,反映了旧社会被迫去当兵的人对家乡的思恋。陶小波唱述,曲新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妹送小哥去当兵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姑娘送情郎当兵上前线杀鬼子时唱的一首歌。歌中唱道:“月亮出来月亮清,妹送小哥去当兵;当兵打跑侵略者,得胜回来好成亲。……当兵要当抗日军,跟郎要跟爱国兵;打败鬼子回家转,夫妻团圆一条心。大河涨水三丈三,送郎当兵泪不干;惟愿杀尽日本鬼,回家团圆妹喜欢。”反映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佚名唱述,李德成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20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海涛)
妹在后方洗衣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妇女积极支持丈夫和恋人在前方抗战的可贵精神。歌中唱道:“稗子下田像棵秧,中日抗战在前方。郎在前方打仗火,妹在后方洗衣裳。”胡正才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二月点兵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全歌用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被征兵的青年,不得不与家中年迈的父母、哥嫂及妻儿挥泪告别的场景,反映了旧中国封建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和不幸。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2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望郎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演唱,表现了一个女子在一年十二个月里,对被抓去当兵的丈夫的思念和她艰辛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概括反映了旧社会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不幸。歌中唱道:“冬月望郎冬至出,家中小儿哭要肉。气不过了打两下,娘也哭来儿也哭。腊月望郎一年完,少钱缺米咋过年!供祖没有斋饭米,娃娃没有压岁钱。”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2页,48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海涛)
望郎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是一首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歌中,一个女子结合每月的景色和节日,唱述了对亡夫的思念和丈夫去世后自己过的凄苦的日子,感情真挚,语气悲凉,极为感人。歌中唱道:“六月望郎热央央,奴家单身上凉床。双手推开白纱帐,冷被冷铺配冷床。”贺国珍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3页,48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月望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出了妻子对长期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和哀怨。歌中唱道:“五月里来是端阳,梦长江,紫燕双双绕华堂,燕儿两成双,独奴受凄凉。菖蒲酒谁与奴共酌雄黄?等郎归来时,错过好时光。”张书铎唱述,朱有志、成其昌、张朝京、张亚森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6页,111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手捧鸡蛋走黑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上村狗咬下村应,村村狗叫在抓兵;手捧鸡蛋走黑路,小心头上加小心。”反映了旧社会国民党军队征兵拉夫,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状况。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海涛)
三字经来人之初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有趣的歌谣,既反映了三字经对人们的影响,也反映了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广为流传。歌中把董仲舒说成是董永与七仙女的儿子,想象颇为奇特。歌中唱道:“三字经来人之初,董永配下七仙姑。三年夫妻已满了,单单生得董仲舒。”李林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劝读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通过一个年少时不用功读书的人的悔恨与自责,表现了劝青少年好好读书的主题。歌中唱道:“从小读书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黄金贵,高点明灯下苦心。”马德全唱述,郑祖荣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劝学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的用意,是告诫为人父母者要重视孩子的教育。歌中唱道:“学堂处处读书声,有子必要攻诗文;莫为家贫不教子,误了子弟不如人。”马成祥唱述,唐国亮、张亚森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劝世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全歌共13段。歌中分别告诫身为父母亲、叔叔、舅舅的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还讲了兄弟、妯娌、姊妹、夫妻、朋友、四邻之间怎样处理好相互关系,是汉族处世经验的一个总结。歌中唱道:“八月唱歌全家听,要劝全家都合心。若是全家合心好,后园黄土变成金。”舒美勇、黄银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4页,56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二亲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大姚县、姚安县汉族聚居区。此歌采用十二月调的形式,分别唱述了父子、邻居、亲家、朋友、祖孙、郎舅、弟兄、妯娌、婆媳之间的亲情和相互关爱,表现了汉族传统文化中对团结、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推崇。刘光映唱述,毛中祥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6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十劝君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采用十二月调唱法,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治乾坤唱起,劝人莫忘父母恩,劝种田人精耕细作,劝人奉公守法、公平经商,莫结交浪荡人,为人要正派,待人要和气,休要讥笑贫困人,莫学势利人,要珍惜光阴,年轻时要努力。反映了汉族的道德观念。孔文杰唱述,刘峰采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12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教小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这是一首旧社会的教育姑娘的歌,告诉姑娘出嫁之前要学会哪些生活技能,出嫁后要如何劳动、生活,如何与家人相处,反映了父母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歌中唱道:“一学描龙绣彩凤,二学裁剪缝衣裳。三学泡茶水要涨,四学煮饭满口香。”岑富昌唱述,朱有志、张亚森等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2页,36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懒女当家喝泥汤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提醒小伙子择偶时要找勤快人,也有告诫女人不能懒的作用。歌中唱道:“砍柴莫砍水马桑,说亲莫说懒姑娘。水马桑柴不燎火,懒女当家喝泥汤。”佚名唱述,焦自华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懒汉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一个懒汉学什么都不好好学,结果一事无成,以此劝诫人们不要懒惰。歌中唱道:“劈竹劈不细,又去学唱戏;唱戏不合调,便去学抬轿;抬轿走得慢,三天吃碗饭;吃饭吃不饱,一直饿到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张杨氏唱述,萌妍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放风流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旧社会云南交通不便,许多地方货物运输靠人背马驮。此歌就反映了背哥(靠背运货物为生者)艰难的生活状况。歌中唱道:“打杵弯弯像条龙,十个背哥九个穷。男的累起枯痨病,女的苦得眼发红。”唐刚明唱述,孙树、李德祥记录。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一集,32开,2页,48行,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龚正嘉)
一个亲十个亲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歌中唱道:“一个亲十个亲,七岁姑娘要开亲。腰里三匹绫缎,绣花枕头要四双。”反映了旧社会结娃娃亲的陋习。钱冲亮唱述,张涛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从小到大攒私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描述了一个女子攒私房钱准备陪嫁物品的情况,词句带有夸张和调侃的成分。歌中唱道:“月亮出来亮堂堂,箱子柜子满当当。不是爹妈陪嫁你,从小到大攒私房。”李凤英、蒋兴红唱述,何宝良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贪财姑娘惹不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讽刺贪财姑娘的歌。歌中唱道:“雾罩下山山脚白,贪财姑娘惹不得;开口就要十丈布,小哥不是卖布客。”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6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莫把野草夸成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告诫媒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虚假浮夸的歌。歌中唱道:“巧嘴媒人你莫夸,果是果来瓜是瓜;莫把芝麻夸成豆,莫把野草夸成花。”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无钱哥哥望花飞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反映了有钱男子和无钱男子追求爱情时的不同遭遇。歌中唱道:“茄子开花紫葳葳,谷子杨花满天飞。有钱哥哥摘花戴,无钱哥哥望花飞。”朱发仙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6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还有两个逛花园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旧社会一首对因贫穷而娶不起妻的男子表示同情的歌,以夸张的语言进行调侃。歌中唱道:“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小哥无人怜。哪日有钱讨十个,两个穿针两个连(缝补衣服);两个煮饭两个闲,还有两个逛花园。”朱发仙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6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月亮出来当空照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歌中唱道:“月亮出来当空照,照着南海九道桥。九道桥头栽大树,树要大来根要牢。要牢要牢根要牢,水要好吃井要掏。要做姊妹亲手做,莫找旁人来搭桥。搭桥姊妹我做过,是非就在桥中起。”唱出了一些人生经验。张顺芝等唱述,陈有恒、许可都、赵刚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1页,10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高山有好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贫穷的小伙子感叹无钱娶妻的歌。歌中唱道:“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闺女,无钱莫想她。”陈丽芬唱述,张士禄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嫁个俏哥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新门新对子,讨个俏妹子。新床新被窝,嫁个俏哥哥。”表现了少女对婚姻生活的幻想。杨凤兰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夫妻二人没配错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槟榔本是红纸包,吃着槟榔想核桃。核桃本是三棱子,吃着核桃想松子。松子本是两层壳,吃着松子想糖食。糖食本是冬瓜煮,吃着冬瓜想豆腐。豆腐本是黄豆做,夫妻二人没配错。”反映了情投意合的夫妻对婚姻生活的幸福感。杨凤兰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0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唢呐吹起哩呜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唢呐吹起哩呜啦,新娘上轿告别妈。双夫全妻把亲送,吉利陪你进婆家。唢呐吹起哩呜啦,轿中新人泪渣巴。心中七上又八下,满肚酸甜苦辣麻。唢呐吹起哩呜啦,花轿抬到婆婆家,新娘喝盅唾沫酒,再给姑爷跨‘沙麻’(新郎一条腿从新娘头上跨过)。”反映了旧时当地汉族的婚礼过程。吴忠祥唱述,赵振纪、普国盛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2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媳妇想爹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演唱,表现了一个媳妇对自己爹娘的思念之情。歌中唱道:“正月里来想爹娘,婆婆说是请客忙。手拿菜刀无心肠,一时想起亲爹娘。二月里来想爹娘,婆婆说是撒秧忙。手拿谷种无心肠,一时想起亲爹娘。……六月七月活计多,八月尝新九月凉。十月冬月积肥料,腊月又说针线忙。”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2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夫妻打架莫记仇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告诫人们,夫妻间要互相宽容,产生矛盾后不要记仇。歌中唱道:“公鸡打架头对头,夫妻打架莫记仇;早上一盆洗脸水,夜间一个花枕头。”孙惠英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劝和曲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规劝人们要正确处理好家庭内部和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愿望。歌中唱道:“冬月劝和乡邻听,乡邻合好要合心。有酒有肉待好客,有事有情找乡邻。”李世祥唱述,李廷国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2页,56行,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0年编印。(龚正嘉)
报亲恩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此歌以十二月调形式,唱述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以及儿女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一片孝心。歌中唱道:“父母乃是一重天,子孙本是一线牵。好似泉水流不断,一代一代往下传。”佚名唱述,李斌贵搜集,朱冬才整理。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5页,238行,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 (龚正嘉)
兄弟和睦莫私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家和万事兴的汉族家庭伦理道德观。歌中唱道:“石榴花开叶子青,全家老小要齐心;老人当家要坐正,弟兄和睦莫私心。”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老来悲伤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从人13岁读书开始,以每过一个10年的境况为内容,唱出了人在一生中各个阶段面对的困难。歌中唱道:“为人修得八十三,头又勾来腰又弯,走路还要拄拐棍,坐着还要找靠山。”反映了漫漫人生的不易。何芝高唱述,杨家齐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0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人老只为多焦愁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劝人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度焦虑忧愁的歌。歌中唱道:“不要焦来不要愁,焦焦愁愁难出头。树老只为根缺水,人老只为多焦愁。”李寿惠唱述,田牧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老年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谣从一个人六十岁唱起,唱述了不同岁数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歌中唱道:“人生到了六十三,早晚园中把花观;早上观花红似火;晚上观花花色蔫!……人生活到九十三,好比太阳要落山;今晚脱了鞋和袜,晓得明早穿不穿?”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敬老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一首教育青少年怎样对待父母长辈的歌,体现了汉族的一些传统道德规范。歌中唱道:“松松添,莫太满;捧茶汤,莫闯盘;父母出,忙送行;父母进,忙接迎;买东西,莫先尝;父母骂,不做声;长辈教,仔细听。”江树声唱述,罗正友、杨忠友、李志中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爱老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这是一位男子夸赞妻子孝敬婆婆的歌。歌中唱道:“我母瘫痪在床上,妻爱婆婆如亲娘,那天我往街上走,妻子走到我身旁,我问她要整哪样,她说婆婆想吃糖,我问要买哪一样?‘哪样好吃买哪样’。赶街回家进了房,妻子坐在床边上,看她脸面白如纸,见她两眼泪汪汪。妻扶我母床上坐,母亲与我吐心肠,有个这样好媳妇,真想永远活世上。”李祖恩唱述、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养老敬老切莫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向人们传授了养老敬老的伦理观。歌中唱道:“九月里来是重阳,养老敬老切莫忘;人人都是父母养,唯愿老人寿延长。”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一代更比一代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告诫人们要尊老敬老的歌。歌中唱道:“尊老敬老理当然,传统美德往下传,前辈做给后辈看,一代更比一代强。”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父母难断恩爱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快刀难断绵羊毛,快枪难打朱顶鹤,清官难断家务事,父母难断恩爱桥。”反映了旧社会青年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恶婆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此歌唱述了一个妻子太凶恶,丈夫挨打受气不算,连裹脚布都要帮着她洗的情景。歌中唱道:“善服(方言,祈求之意)我妻莫打我,每天挨你洗裹脚。裹脚洗得不干净,裹在脚上不松活。”反映了富家女子下嫁穷男人后给男人带来的生活压力。陈理惠唱述,倪贵祥记录。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二集,32开,1页,16行,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5年编印。 (龚正嘉)
哀小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唱述了一个女子为病重的丈夫四处求医、请神拜佛,最后丈夫还是病重而亡,她只能独自为丈夫装棺发丧的过程。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24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www.daowen.com)
稻草捆秧旧换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鳏夫寡妇再婚的场景。歌中唱道:“鳏夫寡妇心连心,拖儿带女来结亲;篾垫包笋娘抱子,稻草捆秧旧换新。”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老媒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老媒婆,坏酒药。尖尖棍,两头戳。活的说得死,死的说得活。”表现了人们对不负责的媒婆的憎恨。陈丽芬唱述,张士禄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骂媒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给妇女带来许多的不幸。其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婆起到了极坏的作用,所以民间有了咒骂媒婆的歌谣,这就是其中一首。歌中唱道:“馋媒婆来烂酢巴,吃着东家款西家,又说东家肉好(吃),又夸西家的酒生花。隔壁张家不请他吃,就蹲在墙脚骂张家;对门李家怕挨骂,整了盆腊肉煮冬瓜,桌上不摆碗和筷,馋媒婆就使手抓;嘴巴烫起凉浆泡,手上烫起指轳花,吐又不好吐,咽又咽不下,就捂着肚子跑回家,冬瓜腊肉没有吃着,姐姐呀落得个馋嘴媒婆烂酢巴。”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16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离婚故事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古时有一对夫妻,感情很好,但多年不育。两人互相怀疑对方有某种疾病,都有离后重配之心,商定后报请地方官解决。可到了公堂之上,两人又不好道出隐私,县官无法解决。经县官夫人察言观色,把二人分别叫到后堂探明真相后,在影壁后唱了这首歌。歌中唱道:“不怨夫来不怨妻,无缝鸭蛋怎生蛆?哥说妹是飘纱女,妹说哥是水阉鸡。”县官听后明白了就里,于是判二人离婚各自另配。后来两人都生育了男女,两家结为“干亲家”,交往甚笃。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吹田吹地吹婆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鸦片烟毒给百姓造成的巨大危害。歌中唱道:“洋烟枪,罐罐枪,吹田吹地吹婆娘,婆娘婆娘你莫哭,卖卖烟屎又来赎。”杨正义唱述,杨忠友、李志中、陈粉华、洪丕彦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乌嘴黑脸在世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鸦片烟毒给百姓造成的巨大危害。歌中唱道:“洋烟开花嘴朝天,背时儿子吹洋烟;洋烟一吹吹上瘾,乌嘴黑脸在世间。”张大千唱述,杨忠友、张家先、罗家文、梅云留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吹掉家当坑死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鸦片烟毒给百姓造成的巨大危害。歌中唱道:“洋烟铺里黑沉沉,四方围着两个人;拆了托件卖裤子,吹掉家当坑死人。”黄春秀唱述,杨忠友、张家先、马会良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洋烟罐罐本性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描述了旧社会吸食鸦片者的丑态,反映了毒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歌中唱道:“洋烟罐罐本性野,没有烟屎抠死你;睡着活像一张犁,蹲着像个吊死鬼。”周大顺唱述,杨忠友、李志中、廖吉顺、张贵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吹烟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描述了旧社会吸食鸦片者的丑态,反映了毒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歌中唱道:“吹烟人,很快乐,拽点被单盖着脚;腰一弓来嘴一撮,脖子伸成绕箍砣;头发滚成烂毡条,手杆吹成小摇勺。”许家贵唱述,杨忠友、李志中、廖吉顺、廖树林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洋烟开花黏笃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一个吸鸦片上瘾者唱的悔恨的歌,反映了毒品的巨大危害。歌中唱道:“洋烟开花黏笃笃,吹上瘾来不奈何。不是爹娘坑害我,自搬石头自打脚。”姜桂福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洋烟开花白如霜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一首控诉鸦片烟毒深重罪恶的歌。歌中唱道:“洋烟开花白如霜,一刀划开两条浆。吹死多少英雄汉,气死多少好婆娘。”任家礼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鸦片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一首控诉鸦片烟毒深重罪恶的歌。歌中唱道:“鸦片烟,开白花,吹完田地败完家。吹完田地犹自可,败完田土水推沙。”姜桂福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吹烟人,真难瞧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旧社会抽鸦片烟者的种种丑态,控诉了烟毒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灾难。歌中唱道:“吹烟人,真难瞧,眼睛就像酸杏多撮毛;鼻子像个狗核桃,耳朵像水饺,嘴巴就像烂粪瓢。……排骨就像五孔桥。若再不把大烟断,你的狗命也难逃。”周学礼唱述,杨沛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鸦片烟胜毒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旧社会一女子告诫丈夫不要沾染鸦片烟毒的歌。歌中唱道:“鸦片烟来砒霜药,洋狗搬来害中国;奴劝郎君要清醒,切莫染上鸦片药。”黄土耕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吹上洋烟断不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旧社会人们对吸食鸦片者的丑态进行讽刺的歌,反映了毒品的巨大危害。歌中唱道:“年纪轻轻不学好,吹上洋烟断不了。浑身死完只剩嘴,活在世上逗人噪(方言,骂之意)。”黄土耕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吹洋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人们对吸鸦片者的丑态进行讽刺的歌,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毒品的痛恨。歌中唱道:“鸦片烟,黄生生,牛角盒子玻璃灯。怀中抱着拄丧棒,手中拿着点主针。”师必香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嫁人莫嫁吹烟鬼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鸦片对人身心的摧残和毒害,表现了旧社会人民群众对毒品泛滥的社会环境的深恶痛绝。歌中唱道:“吃水莫吃枯井水,嫁人莫嫁吹烟鬼,别人起床他才睡,你说枉垒不枉垒。”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奉劝小哥莫吹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旧社会一首劝诫男子远离鸦片烟毒的歌。歌中唱道:“罂粟开花口朝天,奉劝小哥莫吹烟,一旦洋烟吹上瘾,今生莫想有妹挨!”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浑身软如豆腐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旧社会一首女子规劝男子不要吸鸦片的歌。歌中唱道:“小小洋烟开白花,妹劝小哥莫吹它。有朝一日吹上瘾,浑身软如豆腐渣。”张正安唱述,苏正权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鸦片更比毒药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吸食鸦片对人们身体的毒害,表现了旧社会人民群众对毒品泛滥的社会环境的深恶痛绝。歌中唱道:“鸦片更比毒药毒,一人上瘾全家哭,板板床上无铺盖,穿着裤子露着肉。”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白面更比鸦片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由鸦片中提制的毒品海洛因,俗称白面,民国后期流入云南。此歌反映了吸食白面对人们的毒害,表现了旧社会人民群众对毒品泛滥的社会环境的深恶痛绝。歌中唱道:“白面更比鸦片毒,一人上瘾全家哭,生前白天当夜晚,死后席子当棺木。”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铺盖进了典当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赌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不幸,意在奉劝人们远离赌博。歌中唱道:“吃肉莫吃老海棠,嫁人莫嫁赌钱郎,铺盖进了典当铺,蓑衣席子板板床。”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愁你不唱悔当初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赌博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和不幸,意在奉劝人们远离赌博。歌中唱道:“赌你汤锅专烫猪,十个赌钱九个输,久赌成贼把监进,愁你不唱悔当初。”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哪知嫁个赌钱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个女子表达对嗜赌丈夫的怨恨的歌。歌中唱道:“酸木瓜,皮皮黄,我搭姐姐诉家常;只说嫁个合心人,哪知嫁个赌钱郎。”杨桂珍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嫁人莫嫁赌钱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赌博行为的危害,意在劝诫人们不要沾赌。歌中唱道:“栽秧莫栽板杈田(春耕时没挖过的田),嫁人莫嫁赌钱人;十赌九烂输成贼,绳捆索绑送进监。”胡先仁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大河涨水漫石岩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唱述了赌博的危害,意在奉劝人们不要赌博。歌中唱道:“大河涨水漫石岩,石岩头上打骨牌。男子输了割草卖,女人输了卖花鞋。”李直卿唱述,古抒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赌钱伙子丧天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表现了因赌博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赌博的痛恨。歌中唱道:“月亮出来照赌场,赌钱伙子丧天良。身上银钱输干净,尖刀逼着脱衣裳。”胡先仁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赌钱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赌钱人,腰间系根小麻绳,心想去吊死,又还想着明晚能赢钱。”表现了赌徒那种扭曲的心态。黄春秀唱述,杨忠友、张家先、黄国元、马会良、曲有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赌钱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首歌表现了赌徒的心态和赌博时的情景,控诉了赌博的罪恶。歌中唱道:“还不下桌,就喊算账……口喊和牌,心想满贯……田地输光,房子典当。”洪文鹄唱述,杨忠友、李志中、陈粉华、洪丕彦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3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赌棍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赌棍,赌棍,九赌成贼,十赌九烂,当背弓的讨饭。”对赌博的恶习进行了控诉。刘宝贤唱述,曾庆延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叹赌博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旧社会一个赌徒沉迷赌博,最后输得个精光的过程,意在告诫人们远离赌博。歌中唱道:“正月赌钱是新年,朋友约我去赌钱。早上赢得三十两,晚上输了剩三钱。……腊月赌钱一年完,教育子孙莫赌钱。十个柿子九个红,个个赌钱个个穷。”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2页,48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骨牌麻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一首劝人远离赌博的歌。歌中唱道:“请看请看,骨牌麻将。输了田地,败了家当。衣食无着,样样都干。偷个小瓜,熬点稀饭。轿子也抬,兜子也扛。屡教不改,妻离子散。奉劝世人,切莫沾上。”佚名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劝赌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骨头骰子声声响,杯盘盖定猜单双。只见嗜赌输家产,哪见赌中致富强。”反映了赌博的危害,劝人不要对赌博致富抱任何幻想。杨林、黄桂芬唱述,杨林、许荣福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刘怡)
劝夫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罗平县。这是一首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内容是一个女子规劝丈夫不要嫖、赌、吸鸦片,不要欺诈偷盗,不要酗酒借钱;要赡养老人,抚育儿女。歌中唱道:“二月劝夫桃花开,奴劝丈夫理应该。生意买卖由你做,赌钱场上你莫挨。赢了钱来招祸害,输了钱来抓不开。”杨立周唱述,张朝京、成其昌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罗平县卷》,32开,3页,72行,罗平县文化局、文联、民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乞讨歌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旧社会乞丐向商铺老板行乞时唱的歌。歌中唱道:“手打竹板响连天,迈步走进服装店。这里服装摆得好,可惜买的人太少。人太少是时候早,中午会把门挤倒。李老板,身体好,今天我是来乞讨。”佚名唱述,李宝林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乞讨歌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旧社会乞丐向棺材铺老板行乞时唱的歌。歌中唱道:“打竹板迈大步,转身来到棺材铺。这里棺材真正好,一头大来一头小;要是活人装进去,那就使人受不了。姜掌柜,行行好,今天我又来打扰。”佚名唱述,李宝林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乞讨歌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旧社会乞丐向大户人家行乞时唱的歌。歌中唱道:“打狗棍,头朝下,沿街讨饭走百家。眼看太阳往西下,一下来到大户家。王大户,家业大,有钱有势人人夸;给点银钱给点米,搭救苦命小叫花。”王大户骂他,他就接着唱:“王大户,你莫傲,你倒霉时间快要到。你不给,我不要,你家娃娃死了我不抱。”佚名唱述,李宝林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乞讨歌 (四)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旧社会乞丐讨饭时唱的一首歌。歌中唱道:“我东街走来西街逛,肚子饿来心发慌。身背褡裢走进巷,门前坐着胖大娘。大娘要活两百岁,不是吹牛还少说。请大娘,发个火,把甑子端来倒给我。”大娘听得高兴,舀了碗饭给乞丐,乞丐又唱道:“多谢大娘来关照,救我花子命一条。来生来世定报答,祝贺大娘福寿高。”佚名唱述,李宝林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挨门乞讨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乞丐向老人讨要食物时唱的歌。歌中唱道:“奶奶家,给碗饭吃吃。给一点,发得快。奶奶动动脚,银子拿马驮;奶奶伸伸手,银子几百斗;奶奶抬抬头,金子银子堆平楼。给点饭,给点菜,你家儿子长得快。给点粑粑给点肉,你家的胖猪养得二百六。”白玉兰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沿街乞讨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旧社会乞丐向做小生意的人行乞时唱的歌。歌中唱道:“老板的甘蔗长又长,做得柱子做得梁。老板的米线白又白,不搁作料也吃得。老板娘,笑嘻嘻,生来像个苏妲己。你不给,我不走,就像老鸹守死狗;你不给来我不要,你家娃娃死了无人抱。”王朝真、白玉兰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黄果皮,黄果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谣描述了一户农家的美好生活。歌中唱道:“黄果皮,黄果花,黄果树下做人家。养出儿子会写字,养出姑娘会剪花;大姐剪朵灵芝草,二姐剪朵牡丹花,独有三姐不会剪,驾起车来纺棉花。纺得三两三,借给哥哥讨嫂嫂。”佚名唱述,佚名搜集整理。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果子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按从一更到四更的顺序,每更一段,共4段,每段各唱述了三四种果子的特点,有帮助认识这些水果的作用。歌中唱道:“一更鼓溜天,杏子李子多新鲜,还有梅子甜,采摘五月天。”管杨氏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热头出来辣焦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描述干旱炎热时节景象的歌。歌中唱道:“热头(太阳)出来辣焦焦,晒死后院马鞭梢。再过三日不下雨,田地开裂马退膘。”张正安唱述,苏永祥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莫做有口没心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告诫人们做人要踏实、诚信的歌。歌中唱道:“口合口来心合心,斗像斗来升像升;莫做斗大升子小,莫做有口没心人。”刘伟唱述,穆和平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做人不能昧良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告诫人们对待朋友要真心真意的歌。歌中唱道:“柏树坡来万年青,交朋结友要真心。雪中送炭情常在,做人不能昧良心。”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又省灯来又省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天还不黑就洗脚,省灯省油划得着;早早休息早早睡,明天还要去做活。”反映了旧社会人民群众贫苦、辛劳的生活。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不会划船赖河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对不会自我反省的人进行批评的歌。歌中唱道:“不会划船赖河弯,不会栽秧怪腰酸;脚小偏怨鞋子大,碰壁还把砖头怪。”马德全唱述,郑祖荣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姜开胃口蒜打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一些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一个治病小偏方。歌中唱道:“姜开胃口蒜打毒,辣子吃多走筋骨。吃点辣子出身汗,伤风感冒病就除。”陈莲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戳瞎眼睛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根据旧时昆明四个有特点的生活场景,编了四个歇后语,生动、幽默,富有生活气息。歌中唱道:“红石岩卖早桃,绿青(六亲)不认;高古马挖荸荠,凸背朝天;毛家营敲枣子,眼望青天;罗家营打栗子,戳瞎眼睛。”阮志全唱述,刘伟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七岁姑娘手艺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对一个七岁小姑娘的绣花技艺进行了赞誉:她不要姐姐剪,不要嫂嫂教,自己就能绣出龙现爪、虎翻身、鲤鱼跳龙门、童子拜观音等图案。有鼓励少年努力向上的作用。李凤英、蒋兴红唱述,何宝良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把扇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描述了十把扇子上分别画的孔明、张飞、包公、天仙女、穆桂英、董永、马再兴等人物的特点和他们的故事,有向人们传授相关历史知识的作用。歌中唱道:“九把扇子值九分,要唱乾隆马再兴。自从皇帝夺了位,太子落难十八春。”朱兰英唱述,严芬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3页,40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杨利先)
一只野鸭飞出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水乡图景。歌中唱道:“河边杨柳排对排,砍开杨柳让船来。小船划进杨柳湾,一只野鸭飞出来。”朱金祥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细皮白肉下泥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描绘了妇女们下田栽秧的有趣图景。歌中唱道:“大田栽秧栽四方,几个大姐来栽秧。花鞋脱在田埂上,细皮白肉下泥浆。”佚名唱述,周汝燕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无水那头栽牡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农民对劳动环境中有趣的现象作的幽默的描述。歌中唱道:“这块大田两头弯,一头有水一头干。有水这头栽谷子,无水那头栽牡丹。”张属唱述,郭成华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血盆放在眼面前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百姓的艰难生活状况。歌中唱道:“黄秆茅草叶子尖,得一天来过一天。日子过在刀尖上,血盆放在眼面前。”舒美勇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歇店要歇凤凰窝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的内容是旧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歌中唱道:“大河涨水波连波,划船要划水漩涡。赶马要赶青鬃马,歇店要歇凤凰窝。”佚名唱述,余光强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放牛娃娃小的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没钱读书,很小就参加劳动讨生活的悲惨状况。歌中唱道:“放牛娃娃小的的,破衣烂裳咽糠秕。别家娃娃上学堂,你瞪两眼干着急。”刘宝贤唱述,曾庆延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2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小小蚊子嘴又钩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小小蚊子嘴又钩,一飞飞到新兴州(玉溪的旧称)。有钱之人扯罗帐,无钱之人放烟秋(方言,熏之意)。”通过对夏日民间生活场景的描述,反映了旧社会穷人贫苦的生活状况。鲁士贵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盼着老天出太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汉族聚居区。此歌反映了旧社会贫苦农民悲凉的处境,以及他们企盼推翻旧制度迎来新生活的愿望。歌中唱道:“谷穗黄,心就寒,财主老爷收租忙。海簸响,眼泪淌,庄稼上场就无粮。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老天出太阳。太阳一出照四方,万家欢乐喜洋洋。”佚名唱述,锡纬记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1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刘怡)
吃饭好像吃毒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油漆桌子黑漆边,甑子放在正中间,一时想起家务事,吃饭好像吃毒药。”表现了歌者为家务事所烦的心态。胡粉仙唱述,杨忠友、赵振纪、杨勇、张根源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十双草鞋养儿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大河涨水漫石崖,石崖头上打草鞋;一双草鞋一碗米,十双草鞋养儿女。”表现了旧社会穷苦百姓的艰辛生活。万彩英唱述,杨忠友、赵振纪、杨勇、张根源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铁树开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唱述的是:赵员外家的两姐妹,一个嫁了穷人,一个嫁给富人。有钱姑爷来,赵员外家好酒好肉相待;穷姑爷来了,赵员外家无人理睬,还拿把稻草让他守大门。穷姑爷就想,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自己发达而丈人落魄,丈人来借金银时,只能给碗冷饭,要不是看着他姑娘的面子,一定打他五十大板。反映了封建时代世态的炎凉。孙发理唱述,孙加贵、许可都、赵刚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3页,43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吃素奶奶想上天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五供摆得尖又尖,吃素奶奶想上天。八洞神仙不来接,板着脸皮在人间。”讥讽了一心迷信神怪的人。刘廖氏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斋哥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斋哥哥,斋哥哥,木鱼敲得多多多,梦想成仙万不能,要变毛驴差不多。”讥讽了一心迷信神怪的人。刘廖氏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一棵甘蔗七个芽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一棵甘蔗七个芽,齐齐栽,齐齐发。州大河里抱窝鸭,公公捉鸭媳妇杀。哥挑水,妹烧茶,吃茶人,彬彬坐,上茶人,脚站麻。”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图景。姜柱福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1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桌子四角四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桌子四角四方,笔墨在中央;书包四角四方,针线在中央;笔墨来来往往,作出好文章;针线往往来来,绣龙绣凤绣牡丹。”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师宝兴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三个斑鸠飞过湾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个单身男子诉说自己孤苦心境的歌。歌中唱道:“三个斑鸠飞过湾,一个双来一个单;人人说我单身好,白日好过夜晚难。”朱发仙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飞井海,亮堂堂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描绘了过去情侣结伴去打猎的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歌中唱道:“飞井海,亮堂堂,一路杂草一路桩。桩上蹲着个老憨斑(斑鸠)。妹点火,哥扳枪,一打打着个老憨斑。哥寻脖,妹寻脚,哥说干崩崩,妹说潺点汤。”熊文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1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买花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谣表现了赛歌场上的习俗及场景。歌中唱道:“头椿卖得三文三,二椿卖得二文二。两文拿来买花路,三文拿来买花场。买得花路兄得走,买得花场兄得站。”毕粉团唱述,杨忠友、李志中、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0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不说要给糖一合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这是一首连环歌,歌中唱道:“赶赶毛驴一身毛,吓得鲤鱼顺水逃,鲤鱼又是四股须,吓得泥鳅钻污泥,泥鳅又是泥水匠,吓得蚂蚁把树上,蚂蚁上树六只脚,吓得兔儿满山缩……”颇具情趣。姜桂福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2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清早起来不逗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清早起来不逗头,一进门来人咬狗。扳起狗来打石头,反叫石头咬了手。阴沟踩在脚里首,井栏掉在桶里头。”用一些完全违反逻辑的事情来逗乐。师宝兴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梁王山打柴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此歌借一个进梁王山打柴的姑娘的口,唱出了梁王山上的地名及站在山顶,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所看到的景色。佚名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60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红漆桌子黑木脚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歌中唱道:“红漆桌子黑木脚。我挨我的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六姐坐一桌。桌子上首摆着八个青花大瓷碗,里边装着茄子小毛瓜、刀豆芋头花、灯笼辣、韭菜花,半斤瘦肉剁的剁,砍的砍,炒茭瓜,红肉切成团儿白肉切成片儿,挤把青豆米儿。姐姐呀!我们吃的硬是欢呀!”反映了汉族民间饮食的一些特点和农家生活的欢乐。佚名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8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东家帮工不一样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这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歌谣,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民间传统十二月调的形式,描述了旧社会长工们劳动的繁重、待遇的菲薄和地主阶级剥削手段的狠毒,是旧中国贫苦农民苦难生活的缩影。歌中唱道:“(女)五月里来栽黄秧,菖蒲美酒配雄黄。主人吃得醺醺醉,耙田小哥不得尝。(男)五月里来栽黄秧,菖蒲美酒配雄黄。主人吃得醺醺醉,耙田小妹不得望。”佚名唱述,迟本清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16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为人出世受奔波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此歌描述了人生中可能会遇到的疾病、欠账、缺吃少穿等困难,体现了汉族“人生不会一帆风顺,难免坎坷”的朴素哲理。歌中唱道:“为人出世受奔波,好比青山草一窝。好草又怕霜雪打,好汉就怕病来磨。”张学德唱述,佚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1页,22行,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 (龚正嘉)
长大就把老娘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首对不孝顺父母的儿子进行谴责的歌。歌中唱道:“老娘养你小滴滴(方言,幼小之意),长大就把老娘欺;白发老娘你不管,只顾你的黑发妻。”孙惠英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没有牙齿啃包谷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以物喻人,表现了年老体衰者生活的艰难。歌中唱道:“年年有个六月六,乌鸦站在路边哭。有人问我哭哪样?没有牙齿啃包谷。”李凤英、蒋兴唱述,何宝良纪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6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龚正嘉)
一出大门三棵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一出大门三棵蒿,青枝绿叶长到腰。砍头就像吃凉水,斫头就像放烟包。”歌中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了汉族民间生活歌随意自然,潇洒自如的风格特色。张正安唱述,苏永祥纪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6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龚正嘉)
灶头煨的红山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板壁缝头偷眼瞧,瞧见你家做粑粑。锅头炕的香油饼,灶头煨的红山茶。”通过对一瞬间观察到的事物的描述,表现了乡民的生活和愉快的精神风貌。段有志唱述,刘伟纪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6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龚正嘉)
新打埂子路不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热头出来紫嘟嘟,螃蟹望着泥鳅哭。泥鳅问我哭那样,新打埂子路不熟。”以拟人的手法讲了一个小故事,幽默风趣。段有志唱述,刘伟纪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6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龚正嘉)
一群牛羊一只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个男子不无自豪地描述自己田园生活的歌。歌中唱道:“哥家住在山旮旯,早上出山晚归家,一群牛羊一只狗,满山果木满树花。”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一网鲜鱼一网虾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赞颂了滇池地区鱼米之乡的富庶,表现了歌者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歌中唱道:“妹家住在海坝坝,早上出海晚归家,一只小船一张网,几网鲜鱼几网虾。”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难舍滇池鱼虾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赞颂了滇池地区鱼米之乡的富庶,表现了歌者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歌中唱道:“郎骑白马下四川,勒转马头望云南,难舍滇池鱼虾美,难忘海边谷花香。”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雄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公鸡的特点,精彩而贴切。歌中唱道:“头戴金冠口朝天,锦衣战袍自剪裁,拉个把子一声吼,能使千门万户开。”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无钱就是汉子难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民国早期滇、桂军阀混战时,滇军中流传的。歌中唱道:“十七十八下广南,提起广南心就寒;有钱就是男子汉,无钱就是汉子难。”反映了因生活所迫而当兵的穷苦人生活的不易。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大理草帽摆断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昆明人去逛大理三月街的情景。歌中唱道:“年年有个三月街,大理草帽摆断街,妹要草帽捡几顶,十顶八顶哥来开(付钱)。”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拉烂鞋耳不丢底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去大理做生意途中,对恋人的思念之情。歌中唱道:“一股大路通大理,草鞋走烂半只底,临时想起心上人,拉烂鞋耳不丢底。”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命不如人青菜汤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一个女仆对自己的悲苦命运的愤懑和无奈。“青菜汤”是旧社会人们对下等人的贬称。歌中唱道:“秕子下田像棵秧,丫头穿上小姐装,人人称我花大姐,命不如人青菜汤。”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黄鳝死了肚皮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诙谐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物的小故事,活泼而有趣。歌中唱道:“黄鳝死了肚皮黄,泥鳅看见哭一场,虽然不是亲姊妹,从小同过烂泥塘。”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趴窝母鸡不生蛋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绘了农村生活中一个有趣的场景。歌中唱道:“趴窝母鸡不生蛋,吃饱喝足把窝占;可怜有蛋老母鸡,窝边憋得团团转!”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不怕风吹不怕晒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反映了农夫勤劳、乐观的生活态度。歌中唱道:“不怕风吹不怕晒,一生翻田弄土块,冬暖夏凉高粱酒,解闷消愁辣烟袋。”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今年巴了巴明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庄稼佬来庄稼佬,年年巴望庄稼好,今年巴了巴明年,还是穿件破棉袄!”反映了旧社会广大农民对自己遭受严重剥削的状况的强烈不满。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海涛)
六月日头似火烧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是对炎热季节干旱景象的描绘,有向人们传授生活知识的作用。歌中唱道:“六月日头似火烧,瓜果禾苗半枯焦,再等三天不下雨,人减精神马减膘。”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六月天气辣焦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干旱时节农民焦急的心情。歌中唱道:“六月天气辣焦焦,哥也焦来妹也焦;哥焦田中苗不长,妹焦地里草难薅。”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大风刮来树头摇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个女子表达对不如意的婚姻的抱怨的歌。歌中唱道:“大风刮来树头摇,跟着小哥真难淘,三天两头搬窝铺,田无耕来地无苗。”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十打莲花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南京城里请银匠,北京城里请匠人,两地师傅都请到,要把金钗来打成。一打麒麟打狮子,二打鲤鱼跳龙门。三打桃园三结拜,四打嫦娥把月奔。五打天女把花散,六打鹬蚌苦相争。七打八仙过大海,八打仙女下凡来。九打九龙来吐火,十打二十四孝人。天上人间都打遍,世人见了尽开颜。”杨张氏唱述,李云珍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神仙本是神仙做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唱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朴素哲理。歌中唱道:“书是文章田是土,读书耕田一样苦,要想功名得成就,白日耕田夜读书。三月热胜二月天,太公钓鱼在江边,长江不见回头水,人老岂能转少年。”普家海唱述、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2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月亮亮堂堂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以一些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荒诞奇特的场景,引人发笑。歌中唱道:“月亮亮堂堂,贼来偷酱缸。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堂,跛脚一步跑出房,秃子揪住贼头发,瞎子一看是和尚。”师宝兴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7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一棵高粱高又高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一棵高粱高又高,高粱树上结花椒;猛虎上了天王道,耗子咬着大狸猫;吹着马锣打着号,大马骑在人背上,口袋驮着毛驴走。”用一些不合逻辑的事来调侃逗乐。熊文唱述,毕亚波、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7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破十字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描述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形态特点,联想丰富,比喻贴切。歌中唱道:“一字起头一条江,二字好比两条龙,三字好比风摆柳,四字关门不留情。”雷荣生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10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锡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过去传唱的一首歌,描述昆明、个旧、东川三个城市的特点、物产。歌中唱道:“自古云南出名城,四季如春昆明城。个旧有名叫锡城,东川闪金叫铜城。”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滇王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云南晋宁、大理古城、宣威和普洱四个地方的历史或物产。歌中唱道:“晋宁本是滇王城,大理花开是石城,宣威是座火腿城,普洱本是茶叶城。”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海涛)
三七城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云南文山、石屏、邓川和祥云四个地方的特色物产。歌中唱道:“文山出名三七城,石屏是座豆腐城。邓川稀奇乳扇城,祥云是座辣子城。”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大小牛场萝卜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大小牛场萝卜子,飞井美丽照镜子。大麦地的小窝子,上龙池的大窝子。”描述了玉溪市的大小牛场、飞井、大麦地、上龙池几个村的特点。杨凤祥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高鼓楼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玉溪有座高鼓楼,半截耸在天里首。初一顶台早烧香,十五脚层晚下楼。”用夸张的语言描述了高鼓楼的高。朱万运唱述,朱平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刺桐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刺桐关,刺桐关,过关要从刺里钻。人过衣裤要划破,马过毛发要拔光。”表现了刺桐关的险恶环境。朱万运唱述,朱平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清水河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清水河,清水河,过河要从水中摸。人过人人要拄棍,马过匹匹要下驮。”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过去人畜过玉溪清水河的情景。朱万运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研和十八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唱述了玉溪市研和镇十八个有名的人和事物。如宋官营的好房子、小村的高棚子、东山的好海子、高寨冷水塘的毛驴子……邓怀良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17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高山头上一间庙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高山头上一间庙,四墙四壁都倒掉,香炉脚底出青草,净水碗里古得儿(癞蛤蟆)叫。”唱出了当地一庙宇荒废后的景象。鲁士贵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赶街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当地人在什么时节去赶什么街,卖什么东西去赶什么街的习惯,歌中所唱的“江头”、“古城”都是宜良县的地名。歌中唱道:“猪年赶县羊赶牛,子午卯酉赶江头。寅申巳戌古城走,一年四季忙到头。”佚名唱述,杨涛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小村无奈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小村无奈,搓索子卖;索子是条龙,越搓越穷。”表现了旧社会当地穷人的贫苦生活。胡金和唱述,杨忠友、张家先搜集。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肩头挑起鞍花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表现了过去雨西摆村居民靠打柴为生的艰难处境。歌中唱道:“雨西摆,三挑草团甩下来,柴不去米不来,肩头挑起鞍花来。”陈有才唱述,杨忠友、廖树林、廖吉顺、李志中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甸所坝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表现了旧社会甸所坝地区艰难的生活处境:贫穷而无牲畜耕作,全靠人力,还时时受土匪的袭扰。歌中唱道:“甸所坝,干锅炒老鸦;半截篮子腰中挎,男的扛犁女扛耙;土匪干包来打搅,兵荒马乱又害怕。”李存芬唱述,杨忠友、李志中、陶有庆、范连波、杨学忠、陈永年、吴刚、马玲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养囡莫给路居坝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歌中唱道:“养囡莫给路居坝,半夜起来掰烟岔;半截篮子腰中挎,去到地里遇着鬼打架。”反映了旧时路居坝艰苦的生活环境。洪文鹄唱述,杨忠友、李志中、陈粉华、洪丕彦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西门敲大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江川县城过去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二月二要举行地会,东门街的人擅长花灯,南门街有六台会,北门街有腰鼓队,西门没有什么特色节目,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西门的人在举行地会时,就只好急得敲大胯(拍大腿)。此歌就反映了这一场景。歌中唱道:“东门小花灯,南门六台会,北门拱拱嚓,西门敲大胯。”李宗祥唱述,杨忠友、李志中、郭光文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怡)
土官村只落得望望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当地狗街镇一带的民谣,唱述了狗街七个村子的特色产品或特点。歌中唱道:“麻排的棒棒(栗木锄头把),王家营的醋缸,吴家营的榔榔(念经工具),白莲寺的秧秧(菜秧),黄家庄的葱姜,古城的缸缸,沈伍营的姑娘,土官村只落得望望(什么也没有)。”潘礼兴、郭金庸唱述,郑祖荣、刘伟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2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七甸歌谣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歌中唱道:“热汤池,冷七甸;黄土坡,垫稿荐。水海子,开马店;白水塘,望不见。”反映旧时昆明周围几个地方的地势特点。李志敏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牡丹对着芍药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展现了一幅老昆明的市井生活画卷。歌中唱道:“太阳出来一把筛,牡丹对着芍药开,大南门前花好卖,一盆匀做两盆栽。”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排山营有班好子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排山营有班好子弟,白天挑柴晚上唱戏。揽得龙山大庙的三本戏,一进山门草鞋脱得一地;烀点稀饭缸缸都舔玉(指整个都舔过来)。头晚唱点《卖花记》,第二晚上追本唱,第三晚唱出猫声气。”表现了人们劳动之余的欢乐。朱希良唱述,黄金帮、毕亚波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排山营的俏妹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新人进新房,脸望石灰墙。石灰墙上照镜子,一照照到九龙池。九龙池的萝卜子,排山营的俏妹子。要说我不俏,小哥不会要。”歌谣表现了年轻人之间的调侃和戏谑。杨凤兰唱述,崎松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牛栏江来牛栏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牛栏江水浪徘徊,大船跟着小船来。栎炭木板送杨林,土特产品销省外。牛栏江水浪徘徊,大船跟着小船来。堤坝不修河水涨,寻甸坝子闹灾荒。”反映了牛栏江在当地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过去江水泛滥给沿岸人们带来的灾难。佚名唱述,陈明义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1页,20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篾帽还在小竹园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风吹大雨顺山来,为哪(为什么)不带雨伞来?蓑衣还在棕树上,篾帽还在小竹园。”反映了过去穷人无钱买雨具的艰难生活状况。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莫怕穷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初滇越铁路通车对云南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歌中唱道:“莫怕穷,只要河口铁路通。河口铁路通四海,一年四季莫忧穷。”杨绍英唱述,蒙兰花记录。收入《云南民间文学集成·河口县卷》,32开,1页,4行,河口瑶族自治县文化局1992年编印。 (海涛)
房子烂了不自在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草帽烂了照常戴,房子烂了不自在,只消茅屋能换瓦,钱袋掏空也痛快。”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金木水火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歌中唱道:“一二三四五,听我唱个金木水火土。千里淘沙凑成金,巧匠将我集成团。”通过对金、木、水、火、土各自的作用的描述和赞美,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这些物质的认识。张学德唱述,佚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彝良县民间文学集成卷》,32开,2页,46行,彝良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龚正嘉)
太阳不晒花不香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太阳出来照四方,太阳不晒花不香;身体也要太阳晒,不见天日不健康。”反映了汉族的养生观念。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十姊妹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唱述了十姊妹的美丽。歌中唱道:“大姐生得强又强,脸似铜盆面似霜,尖似荷花根似藕,藕串荷花一塘生。”佚名唱述,黄正龙、洪兆荣、赵刚、许可都搜集整理。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2页,40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花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此歌是对芙蓉、牡丹、吊兰、桂花等花卉进行了歌颂和赞美,并对西施、虞姬等历史上著名女性作了描述,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歌中唱道:“栽花娘子十七八,花儿入土就发芽。花秧栽好就浇水,花儿就在园内发。”田方贵、田方正、韦正昌、杨跃延、吴通本唱述,田成章、王清兴、张志高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29页,580行,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 (龚正嘉)
十二月采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一年中各种花卉开花的节令。歌中唱道:“正月采花无花采,二月采花花正开。三月樱花红似火,四月牡丹台上开。五月石榴赛玛瑙,六月金凤顺墙开。七月菱角顺水漂,八月风摆桂花香。九月秋菊家家有,十月山茶满山开。十一月采花花采完,十二月腊梅花正开。”张从亮、尹如仙唱述,袁玉芳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2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十二月采花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一年中各种花卉开花的时节和花的特点,词句优美,通俗易懂。歌中唱道:“九月菊花满地黄,十月木槿白一片,冬月茶花红艳艳,腊月梅花满园开。”管杨氏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12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采花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按从正月到十月的顺序,唱出了每个月份主要开的花以及花的形状和特色。歌中唱道:“三月樱花红似火,四月苦梅架上开。五月菱角浮水面,六月荷花满池艳。七月石榴赛玛瑙,八月桂花遍地开。”李桂仙、向从珍唱述,李国庆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10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二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富民县。这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传唱的歌,采用十二月调的形式,分别以一年中十二种先后开放的花起兴,内容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歌中唱道:“七月里来谷花扬,人人心中正商量。我国同胞四万万,人民奋起比他强。”李国祥唱述,朱维琼纪录。收入《富民县民间歌谣》,16开,2页,36行,富民县文艺集成办公室1989年编印。 (龚正嘉)
十二月采茶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演唱,分别以十二个月采茶起兴,唱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伦理道德观念。歌中唱道:“三月采茶是清明,奉劝世人皆要勤,有田不耕仓里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佚名唱述,陈廷朝、朱冬才搜集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3页,51行,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 (龚正嘉)
数菜名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此歌以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一些蔬菜的特点,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歌中唱道:“架豆本是刀斧手,砍得茴香碎纷纷。莲花白白又怕冷,左一层来又一层。”薛老顺、何朝开唱述,吴永湘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1页,20行,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0年编印。(龚正嘉)
金凤子,开红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各地汉族聚居区。此歌唱出了穷人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解放战争时期曾被广泛传唱,对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歌中唱道:“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开在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陈本信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诗三百自民歌始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诗三百自民歌始,何必兰台费苦思,唱出乡土真情话,小河淌水便是诗。”表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创作的民间歌谣的喜爱、自信和自豪。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唱唱山歌才快活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旧社会矿工的悲苦生活,他们只有靠唱山歌来排遣心头的郁闷。歌中唱道:“金汁河来银汁河,出门走厂逃生活;矿工都是苦瓜命,唱唱山歌才快活。”潘国发唱述,靳本礼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杨利先)
久不唱歌忘记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表现了人们对山歌的喜爱。歌中唱道:“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打鱼忘记河。你撑竹竿我拿桨,一齐划到猫跳河。”廖新学唱述,黄促勋、黄虹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山歌好唱口难开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彝良县。此歌唱述了山歌郎、栽花娘、庄稼汉和打鱼郎终身辛劳,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状况。歌中唱道:“山歌好唱口难开,果子好吃树难栽。白米好吃田难种,鲜鱼好吃网难排。”张学德唱述,佚名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72行,中国ISBN中心1992年版。 (龚正嘉)
不唱山歌干巴巴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不唱山歌干巴巴,好比吃饭没盐巴。三天不把调子唱,姑娘变成老大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山歌的喜爱。欧从玉唱述,陈子云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1页,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不唱山歌心不乐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表现了男女青年对山歌的喜爱。歌中唱道:“要唱歌来要唱歌,不唱山歌心不乐,妹不唱歌喉咙痒,郎不唱歌懒做活。”佚名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山歌无书不用学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山歌无书不用学,只要四句拉得合;若是郎心合妹意,从早唱到太阳落。”反映了山歌在男女青年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佚名唱述,王炳全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晓得是歌不是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久不唱歌忘记歌,山歌忘记一百多。一时想起唱一个,晓得是歌不是歌。”此歌一般是对歌时为表示谦虚而唱。陈国福唱述,张雪梅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七十八唱山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歌中唱道:“十七十八唱山歌,二十四五事头多,三十四十管家务,哪有闲心唱山歌。”反映人从年轻到中年所发生的变化。杨润娣、蒋有国唱述,王锦林、许可都、赵刚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1页,4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烟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歌中唱道:“成都火镰钢包边,你出火来我出烟。你出烟来我出火,大家打个烟平伙。”反映了旧时烟民一起吸烟的场景。唐刚明唱述,孙树、李德祥记录。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一集,32开,1页,12行,云南省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龚正嘉)
吃饭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歌中唱道:“天上大星对小星,十八罗汉配观音。四根板凳配桌子,八个酒杯配酒瓶。”表现了农家吃饭的场景。唐刚明唱述,孙树、李德祥记录。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一集,32开,2页,24行,云南省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龚正嘉)
货郎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歌中唱道:“小小扁担三尺三,挑着笼箱下四川。大街走了走小巷,没有哪个来开箱。”反映了旧时货郎挑着针线、手帕、梳子、纽扣等日常生活用品走街串巷出售的场景,语句幽默风趣,也表现了货郎生活的艰辛。徐相柏唱述,孙加佐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3页,56行,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0年编印。 (龚正嘉)
拉来小哥唱调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女子为调节歌场气氛而唱的歌谣。歌中唱道:“小小火车黑沉沉,前拉石头后拉人。拉去石头修大路,拉来小哥唱调人。”朱发仙唱述,刘伟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谅你不是唱调人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不成不成真不成,苍蝇落在米汤盆。三口米汤呛死你,谅你不是唱调人。”这是一首对歌时唱的与对方调侃、逗乐的歌。周红英唱述,古抒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调子好唱尾难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歌中唱道:“你莫尤(方言,纠缠之意)来你莫尤,你把鲤鱼尤上钩。鲤鱼好吃难撒网,调子好唱尾难收。”周红英唱述,古抒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山歌滚得满山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对歌时夸耀自己善于唱歌的歌。歌中唱道:“我的山歌多又多,八百骡子驮过坡。走到半路攀胸(勒于马脖的宽皮带)断,山歌滚得满山坡。”此歌比喻奇特,民歌特色浓郁,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佚名唱述,余光强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1页,4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唱个金鸡跳花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此歌为对歌开始前的引歌调。歌中唱道:“说起来、唱起来,唱个金鸡跳花台。金鸡跳在花台上,小妹调子唱起来。说起来、唱起来,唱得蜜蜂绕花台。蜜蜂绕在花台上,小妹专为小哥来。”佚名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8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果子造反”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此歌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一些常见水果,活泼生动,幽默风趣。歌中唱道:“搬来甘蔗三筒棍,请来荸荠扛长枪。小酸枣本是短刀手,只杀得火把果儿钻刺躲藏。酸杨梅怕死深山躲,只吓得橄榄面皮黄。干柿花怕死索上挂,吓得尿泡梨钻下瓮缸。宝珠梨在朝为驸马,马尾红似公主站在一旁。”佚名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10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秧佬鼓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呈贡县。此歌不受地点、时间等限制,任何时候都可随心而唱。歌中唱道:“高高山头有一家,又栽杨柳又栽花。栽出杨柳洒敬水,栽出花来供菩萨。高高山头一棵松,松树头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转,雨洒灯笼遍地红。”佚名唱述,管世恭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呈贡县歌谣、谚语》,32开,1页,8行,昆明市呈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十想歌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全歌共10段,唱述了二十五岁的一位大姑娘因迟迟未能出嫁而产生的复杂心情。歌中唱道:“八想我小郎,小郎在哪方?一生不得配鸳鸯,像个女和尚。……十想我命苦,活到二十五。张家说媒来提亲,才把我嫁出。”佚名唱述,郭成飞搜集整理。收入《昭通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编》第一集,32开,2页,40行,昭通县民委、文化局1985年编印。 (龚正嘉)
十想歌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会泽县。歌中唱道:“一想我爹娘,爹娘养育一场。奴家已有十八岁,还没有赶嫁妆。”表现了一个女子对亲人和朋友的想法和评价,反映了她细腻、真挚的思想感情。雷朝荣唱述,汤年生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会泽县卷》,32开,2页,40行,会泽县民委、文化局、文联1990年编印。(龚正嘉)
十二属山歌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此歌又称“姊妹山歌”,以男女对唱的方式演唱。歌中,男方依次将十二属相编成谜语向女方提问,女方一一作答。歌中唱道:“(男)问声你妹妹,什么出来不把双鞍罩,什么出来头戴莲花进孝堂?(女)说给阿哥,好马出来不把双鞍罩,小羊出来头戴莲花进孝堂。”杨永富唱述,祝庆开、蒋在凡、浦正兵搜集记录。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2页,36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 (刘怡)
十二属山歌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分别唱出了十二属相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此歌和一般的属相歌不同,先从牛开始,到鼠结束,颇为独特。其中唱道:“正月好唱放牛歌,春风吹来暖心窝。有谁知道牛娃苦,赤脚巴蹄钻刺棵。好在老娘锅生火,炒只斑鸠下酒喝。”李伟唱述,焦自华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4页,72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十二属山歌 (三)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分别唱出了十二属相的特点,并告诫人们要学习十二属相的优点,具有道德教育的作用。歌中唱道:“二月花香好出门,多拜小妹属牛人。小牛架上弯架子,犁出荒山万亩田。”佚名唱述,陈纯武记录。收入《昆明歌谣》,32开,3页,4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杨利先)
十二龙属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十二属相的特征和习性。歌中唱道:“正月好唱手中文,叨叨背上属鼠人;老鼠吃了五谷大,老鼠长大把仓门。二月好唱手中文,叨叨背上属牛人;老牛吃了干稻草,离了江山不太平。”佚名唱述,王春常、许可都、赵刚搜集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2页,48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十二属小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为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唱述了十二属相的特点,并有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用意。歌词活泼生动,颇有趣味。歌中唱道:“正月花香好出门,多多拜上属鼠人。老鼠啃烂花箱子,漏出奴家红绣鞋。……腊月花香好出门,多多拜上属猪人。小猪养得五百斤,宰倒小猪过肥年。”佚名唱述,牛占清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2页,48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海涛)
四季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此歌唱述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情景。歌中唱道:“春季里来贺新春,耍了狮子耍龙灯;家家户户鞭炮响,村村寨寨乐鼓声。夏季里来栽秧忙,山区坝区闹洋房;抢栽抢种抓节令,赶上月光赶太阳。秋季里来五谷熟,农家展出画一幅;碰上歉年吃瓜豆,逢着丰收吃鱼肉。冬季里来一年完,买包南糖送灶王;请您好话多奏句,明年免灾降吉祥。”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16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正月里来唱花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全歌分为“开场调”、“采花调”、“绣荷包”、“滑稽对唱”、“猜谜对答”、“货郎下乡”六个部分。“货郎下乡”中唱道:“(货郎)年年有个正月正,挑担杂货下乡村,村头走到村尾去,引来多少姑娘们!卖的卖的帮连底,卖的卖的底连帮。(姑娘)什么叫做帮连底?什么又叫底连帮?哎!小货郎。(货郎)这大的姑娘心懵懂,哥不说来你不知。窗鞋(内鞋)就叫帮连底,花鞋(外鞋)就叫底连帮。唉!小姑娘。”佚名唱述,李德成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4页,147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海涛)
唱个盘歌给你分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当地的景色和自然界中的花草动物为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表现了演唱者的机智和诙谐。歌中唱道:“(问)石榴花开叶子青,唱个盘歌给你分。什么有针又无线?什么有线又无针?(答)石榴花开叶子青,这个盘歌我会分。蜜蜂有针又无线,蜘蛛有线又无针。”佚名唱述,段廷宝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2页,48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海涛)
二月八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嶍峨坝子两条河,小河淌水归大河,小河尾巴盖魁阁,魁阁上面望嶍峨。哦哟哟!阿哥阿妹来汇合,山歌唱到太阳落。快瞧呀!夜来家家挂彩灯,老老少少脚跟脚。又看灯来又观火,城隍庙前最欢乐。男男女女来看戏,板凳比人高得多。台上唱到精彩处,台下笑得嘴难合。”展现了一幅民间灯会的生动画面。佚名唱述,彭鹏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要唱调子龙王庙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歌中唱道:“六月十九去朝山,青年老年一船装;要唱调子龙王庙,朝山叩拜观音山。”徐琼仙、徐开文、王翠英等唱述,李洪彪、孙少仙、王志武等记录。收入《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官渡区歌谣、谚语卷》,32开,1页,4行,昆明市官渡区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4年编印。 (海涛)
嫁女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此歌表现了旧社会一女子十分不情愿地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了终身。歌中唱道:“东边太阳向西歪,见棵牡丹顺墙栽。鲜花插在牛粪上,小女一路哭哀哀。”反映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给妇女带来的伤害。李菊香唱述,曲新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4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龚正嘉)
酒令词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全歌分鲜花拳、红灯拳、姑娘拳、螃蟹拳、行酒令五段,表现了饮者的欢快。歌中唱道:“酒是穿肠药,无酒不成席。色是刮骨刀,无色子孙稀。财是害人本,无财不买卖。气是惹祸根,无气无高低。”反映了歌者对生活的一些认识。何兴宝唱述,曲新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龚正嘉)
风吹芭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这是当地玩灯调中的一首。歌中唱道:“风吹芭蕉连根摆,细皮白肉好人材,人材出在耿马地,仁义出在弥渡小桥街。弥渡小桥起青苔,扒开青苔吃凉水,吃点凉水解个渴。一树桃花两树开,蜜蜂见花扇扇翅,花见蜜蜂笑着开。”表现了当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金生唱述,祝庆开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10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刘怡)
月亮出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保山市。这是当地玩灯调中的一首。歌中唱道:“月亮出来照白岩,白岩脚下牡丹开,先开一朵梁山伯,后开一朵祝英台。”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憧憬。金生唱述,祝庆开整理。收入《散落的珍珠》,32开,1页,4行,保山地区群众艺术馆1983年编印。(刘怡)
新打锄头薄又薄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歌中唱道:“新打锄头薄又薄,不会唱调你要学。唱歌如同讲道理,一板起来一板落。”表现了劳动者的乐观主义情绪。张从亮、尹如仙、赵德芳唱述,袁玉芳、苏杭记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安宁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 (海涛)
打起井水亮堂堂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安宁市。此歌唱述了当地汉族在饮茶方面的一些习俗。歌中唱道:“打起井水亮堂堂,茶壶烧了土碗装。瓷碗装水不好吃,土碗装水桂花香。”张从亮、尹如仙唱述,袁玉芳记录。收入《云南省昆明市民间文学集成·安宁歌谣谚语》,32开,1页,4行,安宁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1993年编印。 (海涛)
晨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此歌表现了“打鼓草”艺人早上起来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艺人的生活和快乐心情。歌中唱道:“清早起来脸儿黄,洗了脸儿去赶场。酒肉米盐多买点,以便招待薅草郎。”唐刚明唱述,孙树、李德祥记录。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一集,32开,1页,26行,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龚正嘉)
鼓儿打得响沉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绥江县。歌中唱道:“鼓儿打得响沉沉,必定惊动梦中人。衣裳不披穿起走,鞋子不穿散起行。”通过人们赶往打鼓场的情景的描述,反映了鼓声的魅力和人们对打鼓场活动的喜爱。张学德唱述,佚名记录。收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绥江县卷》,32开,1页,10行,绥江县文化局、文化馆1991年编印。(龚正嘉)
催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全歌唱述吃了饭以后帮工应该做的事,反映了农村的习俗。歌中唱道:“吃了饭来要上坡,免得主人谈啰嗦。接着谈了两三遍,心头有些不热和。”唐刚明唱述,孙树、李德祥记录。收入《昭通地区民族民间文学资料选》第一集,32开,2页,20行,昭通地区文化局、民委1985年编印。 (龚正嘉)
打花鼓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曲靖市。歌中唱道:“在家好受苦,出门打花鼓,一口乐来一口苦,二人走江湖。锣鼓轻轻筛,闲人两边排,听我唱个祝英台,山伯访友来。”唱述了旧社会花鼓艺人因为在家受苦而外出卖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反映了花鼓艺人的生活情况。周志新唱述,张荣富记录。收入《曲靖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8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龚正嘉)
栽秧调 (一)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汉族聚居区。歌中唱道:“大田栽秧团团转,小田栽秧桂花香。栽下小秧望出穗,做下姊妹望成双。大田栽秧四四方,小郎犁耙妹栽秧。早上栽个花成对,晚上栽个对成双。”表现了栽秧时节青年人在田里劳动时的欢乐和情思。李明山、郑玲唱述,袁忠富记录。收入《双柏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刘怡)
栽秧调 (二)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这是春耕时节,栽秧的青年男女边劳动边对唱的歌谣。歌中唱道:“(男)大田栽秧稗子多,拔了一棵又一棵;小妹低头拔稗子,不见抬头看小哥。(女)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躲凉;秧鸡找着躲凉处,小妹找着唱调郎。”纳士荣唱述,杨忠友、李志中等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20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思子)
大田栽秧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歌中唱道:“大田栽秧水漫漫,犁田大哥吆牛忙。小妹求你细心耙,田平泥化好栽秧。……大田栽秧把歌唱,埂上一个轻薄男。蛤蟆不会说人话,淫风臊皮逗你娘。”表现了青年男女在田间劳动时相互逗乐的情景。刘宝贤唱述,曾庆延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16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刘怡)
阳雀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以第一人称唱述了,表现了姑娘出嫁时的情景:一更阳雀叫,婆家来过礼;二更阳雀叫,姑娘忙梳妆;三更阳雀叫,姑娘忙穿衣;四更阳雀叫,姑娘忙戴花;五更阳雀叫,婆家来讨亲。拜完天地拜灶神,拜完父母就起身。歌中,姑娘还想到嫁出去娘家就没人挂念自己,以后回家还要遭哥嫂的白眼,因而发出了“爹娘在着山成路,爹娘不在路成山”的感叹。孙发理唱述,孙家贵、许可都、赵刚搜集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3页,48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怀胎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龙陵县。此歌以十二月调形式唱述了妇女怀胎后生活的不便和种种艰辛。歌中唱道:“……六月怀胎三伏天,大房烧火闲上前。房前挖地身难弯,平地犹如上高山。……十月怀胎实难生,娘奔死来儿奔生。要得子女多相会,要子要把老娘亡……”黄元邦唱述,陈国安、许可说、赵刚搜集记录。收入《云南民族民间文学集成·龙陵县综合资料卷》,32开,3页,48行,龙陵县文化局1989年编印。 (刘怡)
瞧郎调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江川县。此歌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唱述,内容是姑娘的情郎得病后,她在十几天里的经历:先去探病,不惜变卖自己的戒指、金簪为他求医,并为他熬鱼汤。可惜情郎还是死了,她又为情郎买棺材、选坟地、送葬。表现了姑娘对情郎的一往情深。高德珍唱述,杨忠友、李志中、花连云、戴琼凤搜集记录。收入《江川县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52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怡)
小情哥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宜良县。这是一首十二月调形式的歌谣。歌中一名女子诉说了她的年轻丈夫生病、治疗、亡故以及出殡的整个过程,以及她去上坟,思念亡夫的情景。歌中唱道:“初十早上去扫床,只见枕头不见郎;拿起枕头掼两掼,骂声枕头不招郎。”此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汉族的殡葬习俗。杨琼仙唱述,朱丽雄记录。收入《宜良歌谣集成》,32开,3页,56行,宜良县文化局、文联1989年编印。 (杨利先)
梁山伯与祝英台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用民间十二月调唱法,借唱梁祝的故事表达了歌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歌中唱道:“正月好唱祝英台,鸟为食来人为财,人为财来家中苦,鸟为食来山中抬。二月好唱祝英台,一对蜜蜂采花来,蜜蜂只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三月好唱祝英台,一对燕子进家来,口抬白泥把窝做,一对燕子进家来。”普家海唱述、记录。收入《峨山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48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怡)
祝英台歌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汉族聚居区。此歌以十二月调的形式,唱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歌中唱道:“正月好唱祝英台,蜜蜂采花顺山来。蜜蜂只为采花事,梁山伯为祝英台。二月好唱祝英台,阳雀衔草顺山来。阳雀衔的百样草,人人爱唱祝英台。……十月好唱祝英台,山伯死了路边埋。男人路过丢张纸,女人路过丢双鞋。”佚名唱述,李忠诚记录。收入《寻甸民族民歌选》,32开,2页,48行,云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海涛)
去到头把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玉溪市。此歌唱述了一书生到澂江府应试途中发生的故事:他途经头坝沟时遇大雨,到州城后写信托人带回家,因信中别字太多而被传为笑柄。歌中唱道:“去到头坝讲(沟),天上下大两(雨)。家中有命(伞)带命(伞)来,无命(伞)带钱来买命(伞)。”师宝兴唱述,黄金帮记录。收入《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32开,1页,4行,玉溪市文化局、民委、文联、群艺馆1989年编印。 (刘怡)
名特产歌·汽锅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名特产歌”是一组歌谣,共12首,分别描述了12种云南的名特产品及特色风味小吃,包括汽锅鸡、过桥米线、豆沫糖、白药、虫草、鸡、云烟、普洱茶、饵、卤饵、苦菜、韭菜花。这首描写汽锅鸡的歌中唱道:“像锅像碗真稀奇,抬到桌上冒热气,揭开盖子看一看,云南有名汽锅鸡。”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过桥米线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描述过桥米线的一首。歌中唱道:“桌上抬来汤一碗,一层鸡油不冒烟,米线肉片烫得熟,过桥米线天下传。”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豆末糖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描述豆末糖的一首。歌中唱道:“通海出的豆末糖,又酥又脆满口香,若是少见你不信,买来亲口尝一尝。”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白药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云南白药的适用范围和神奇疗效的一首。歌中唱道:“跌打损伤不用忙,刀伤枪伤莫慌忙,云南白药是件宝,保你能医内外伤。”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虫草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名贵药材虫草的一首。歌中唱道:“天下怪事真不少,云南出了一件宝,比得人参和鹿茸,冬天是虫夏是草。”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鸡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云南山珍鸡的一首。歌中唱道:“山茶花开红通通,杜鹃花开朵朵红,云南鸡白如玉,乡风异味油鸡。”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云烟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赞誉云烟的一首。歌中唱道:“说齐地来说齐天,云南有名是云烟,坐在昆明抽一口,香到亚非美利坚。”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普洱茶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普洱茶的一首。歌中唱道:“红楼梦上女儿茶,本是云南普洱茶,人生谁能不喝茶,莫混云南红山茶。”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饵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饵特点的一首。歌中唱道:“远方客人莫奇怪,昆明粑粑叫饵,圆圆月亮炉上摆,饵本是天上来。”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卤饵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赞誉云南地方特色小吃卤饵的一首。歌中唱道:“远方客人进城来,昆明山中有蕨菜,若是山珍不爽口,好吃不过卤饵。”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海涛)
名特产歌·苦菜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云南地方特色蔬菜苦菜的独特功效的一首。歌中唱道:“小哥脾气生得怪,只爱青菜怕苦菜,劝你喝口苦菜汤,把你虚火降下来。”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海涛)
名特产歌·韭菜花 汉族生活歌。流传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名特产歌”中唱述云南地方名特食品韭菜花的一首。歌中唱道:“香千家来香万家,一直香到东南亚,腌菜铺里摆的有,云南好吃韭菜花。”佚名唱述,盘文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4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海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