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纳西族劳动歌:打猎歌与筑墙调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解析

纳西族劳动歌:打猎歌与筑墙调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解析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打猎歌纳西族劳动歌。反映了狩猎劳动的欢乐。反映了牧人与家畜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畜牧劳动的欢乐与艰辛。歌谣唱述了纳西族姐妹们到稻田里薅秧的劳动场景,说她们认真地把“杂草除干净”,为的是“秋收谷满仓”。歌谣表现了两人配合有节奏地打连枷的劳动情景。(陈烈)筑墙调纳西族劳动歌。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建设家园的劳动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纳西族劳动歌:打猎歌与筑墙调的情感表达与文化解析

打猎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谣表现了过去父子一同进山追猎马鹿的场景:父子“挎着弩弓进山了,带着猎网进山了,领着猎狗进山了”。儿子“跟着猎狗林里跑”,终于将马鹿撵出来,“守网的阿爸”,“扑向马鹿去了”。反映了狩猎劳动的欢乐。和耀淑、和四顺唱述,木丽春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23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牦牛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中说养牛人将盐井昆明、老井三地出产的盐巴掺在一起,用“清水融化了盐巴,快请牦牛来饮啜”;又将牦牛放到高山上、草丛中、深谷中饲养。歌谣最后说:“待牦牛情深意厚,牧人的心血不会白花”。反映了牧人与家畜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畜牧劳动的欢乐与艰辛。哈巴塔唱述,白庚胜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32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牧羊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谣表现了牧羊人在深山放牧,黑夜到来时,在山林里搭起帐篷、栅栏,烧起大火的场景。歌中唱道:“豺狼怕火喂,老虎也怕火。牧羊狗喂,你是牧羊人的眼睛,白天你睡够了,晚上可别睡着了”。和耀淑唱述,木丽春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9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放牛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这是放牛人放牧时唱的一首歌。歌中,放牛人像对朋友一样和牛说话,领着牛儿欢乐地往前跑,告诉牛:“坡上青草绿油油,快到山坡去吃草”。歌谣最后唱道:“牛儿牛儿吃饱了,我们一起回家了。”何政明唱述,张金云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挤奶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这是养牛人为牦牛挤奶时唱的歌。其内容是说黑眼母牦牛奶水充足,为主人创造了许多财富:“三桶奶汁白生生,制成酥油有九饼”,“酥油饼堆满了房屋,那是畜神赐的福”。佚名唱述,木丽春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1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农事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中唱述了春季送肥、播种,夏季降雨忙薅锄,秋季收割忙,“十冬腊月瑞雪飘,砍柴酿酒剐猪膘”的过程,反映了摩梭人家一年四季的农业生产活动。车里隆补唱述,和建华翻译,潘秉正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犁地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谣中,歌者自豪地描述了自己耕耘土地的技巧:犁地犁了九寸深,“再扛来捶土的木锤头,木锤捶,要把土地弄得平平整整”。反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佚名唱述,严汝娴、宋北麟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0行,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1995年编印。 (陈烈)

犁田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谣中,歌者自称是拉市庄稼汉,先夸赞“牛勤耐得苦,拉犁不停闲”;然后自豪地描述劳动经验:“犁沟须笔直,土地必深翻”,“引牛同奋进,协力齐向前”,“苗壮粮增产,人畜永丰年”。和玉斌唱述,杨曾烈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3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播种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中说:“摩梭男人架牛犁地深,摩梭女人撒金又播银”,“男人耕地多平整”,女人撒种“种子播得多均匀”。反映了摩梭人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阿尔巴达唱述,牛相奎翻译,王耐夫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0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秧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此歌用纳西族著名歌调“哦热热”演唱,表现了农民们在水田里集中忙栽秧的场景。歌中唱道:“夏天日子长,纳西栽秧忙。窝热应山响,欢乐度时光”。“栽秧赶节令,冒雨抢时间”,“分秧如捻线,插苗似雨点”。歌谣还赞美稻秧如金花银花一样美好。和学金唱述,和占科翻译,杨曾烈整理。载《山茶》1982年第3期,16开,1页,70余行。 (陈烈)

薅秧歌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纳西族聚居区。歌谣唱述了纳西族姐妹们到稻田里薅秧的劳动场景,说她们认真地把“杂草除干净”,为的是“秋收谷满仓”。反映了纳西族妇女的勤劳。斯拉姆唱述,王琼璧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13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www.daowen.com)

打连枷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谣表现了两人配合有节奏地打连枷的劳动情景。歌中唱道:“连枷甩甩连枷,我们齐把稗子打,喊声:刹!刹!刹!”阿珠米等唱述,牛相奎翻译,王旦史记录。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9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筑墙调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中唱道:“黄泥土,筑金墙。白泥土,筑银墙。墙牢固,人吉祥。”表现了纳西族群众筑墙盖新房时的喜悦心情。和自新唱述,杨曾烈、冠邦平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5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建房调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西族聚居区。歌谣唱述了选木料、请工匠、竖大梁、砌高墙等建新房的过程及迁新居的场景,包括“选中三棵松王树”,“请有名的巧匠来修整”,“横梁贴八卦”,“名师砌高墙,墙门有八道”,并且说新房落成后,“村庄多美好,家乡美名扬”。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建设家园的劳动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年恒唱述,杨正文记录、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2页,3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起房架梁调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歌中唱述:新房的大梁由剑川木匠师傅测量锯下,人们供奉香火送木神,给大梁披红挂彩、包上八卦图,大梁架起来“犹如青龙腾天上”,“端端正正挺竖房中央”,“喜庆的鞭炮辟啦响,开花馒头四方。朝上洒金水,祝全家安康;往下撒五谷,愿粮食满仓”,“人畜兴旺万年长”。反映了当地纳西族建房上梁的过程和相关仪式。和锡典唱述,纳美记录、整理。载《山茶》1982年第3期,16开,1页,60余行。 (陈烈)

搓麻线 纳西族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西族聚居区。歌谣唱述了心灵手巧的纳西族姑娘搓麻线的劳动过程。歌中唱道:“采来麻和草,山草和大麻,搓成紧细线。线儿织成布,像白云般美”。反映了旧时纳西族的农副业手工劳动状况。和康阿唱述,周琼芝记录、翻译、整理。收入《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16开,1页,8行,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陈烈)

建房奠基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中唱道:“今天竖新房,中柱要立好。安上男柱和女柱,白公鸡朝着东方飞。日子今天好,星宿今天美。奠基安的什么石脚?左边屋角安玉石,右边屋角安海螺……”反映了摩梭人建房的一些习俗。嘎日·贡马、阿都达巴唱述,拉木·嘎吐萨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7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石高峰)

建房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谣全面唱述了摩梭人盖房的全过程,反映了摩梭人的盖房习俗。歌中唱道:“玛达咪,屋后的长叶树,是这幢房屋的花朵。花朵的开放全凭水的养育,房屋的落成全靠人的力气。铁铸的三脚架支上了,它是屋内的欢乐。”比马次耳唱述,拉木·嘎吐萨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2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石高峰)

赶马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歌谣反映了摩梭赶马人的生活。歌中唱道:“玛达咪,出门赶马的人儿呵,备好了马匹整好了行装,骑着马儿往外走,就要踏向远方的旅程,拱手三次告别我的故乡。”独荆品丛、根若尔青等唱述,拉木·嘎吐萨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6页,120余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李金明石高峰)

牧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此歌表现了摩梭人的游牧生活。歌中唱道:“玛达咪,高山上牧牛的人,草场哪里好就往哪里走。……玛达咪,我一天一天又一天,跟着四处奔走的牦牛,暴雨来了没处躲,岩坎底下躲不成,树子底下躲不住。”比马次耳唱述,拉木·嘎吐萨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8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李金明石高峰)

织麻布歌 纳西族摩梭人劳动歌。流传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摩梭人聚居区。此歌叙述了种麻、剥麻、捻制麻线、煮麻、洗麻、纺麻、织布的过程,反映了摩梭人传统的手工织布生产方式。甲布·阿佳唱述,拉木·嘎吐萨搜集、翻译。收入《云南摩梭人民间文学集成》,32开,2页,20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李金明石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