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学旺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人口达5 000人以上的民族就有26个,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
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口传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各民族口传文化遗产,特别是口传文学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至2006年底,云南省搜集抢救各民族口传文学遗产20 000余项。不容乐观的是,在这令人欣慰的数字背后仍潜藏着不少危机:一方面,由于认识的原因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上述口传文学遗产只有50%左右得以公开出版,30%左右得以少量内部油印,20%左右还保存在各州市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及相关人员手中。近年来,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冲击,各民族口传文学受到冷落,各州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先后解散,许多已搜集到手的口传文学遗产资料正在流失或面临着流失的危险。与此同时,随着电视等主流媒体在农村的出现,口传文学的流传和使用空间迅速缩小,加上民间艺人的不断仙逝,许多尚未抢救的口传文学遗产正处在不断消亡之中。另一方面,由于受理论和方法的制约,我国长期把各民族口传文学遗产孤立地只当做民间文学进行搜集整理,从而给我国口传文学遗产的抢救保护带来了重大遗憾:一是我们长期只注重搜集抢救所谓的“优秀的民间文学”,而忽略了对“文学特征”不明显或涉及习俗、仪式等方面的其他口传文学遗产或口头传统的抢救保护,从而造成了这类遗产的流失;二是受悠久的文字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学术传统非常重视上层文化,却较少重视下层的或民间的文化,甚至带有偏见,认为那是草根的,下层的,不值一提的,不可信的,从而对各民族口传文学遗产的多方面价值不屑一顾,长期把各民族具有“根谱”意义的许多口传文学遗产教条地只当做“民间文学”看待,影响了对各民族口传文学遗产内涵的全面发掘。因此,目前我国口传文学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急切期待着新理论的引进,期待着方法的更新。
然而,放眼世界,我们就会发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和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同化趋势的加剧,人类对各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化遗产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新方法新概念也在不断涌现。特别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表明国际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具有多学科的意义。而审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它源于我们传统的提法——“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两个外延逐渐扩大而内涵精神却基本一致的概念,而且所有问题的起因都在于对“民间文学”的保护问题。因此,本书引用“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用文化遗产的视角关注云南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传”部分,即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等,并把目录学方法引入口传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领域,以期促进云南各民族口传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用“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搜集、整理、研究“口传文学”或“民间文学”,这是学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因为文化研究在任何时候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的潮流相互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对口传文学的认识,也只能从当代世界的学术潮流中获得灵感和创造的力量。因此,本书的编写具有下列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前,云南尚无一部全面反映云南各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学著作,甚至单一民族的目录学著作也尚未出版,从而给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带来诸多不便。本书收录了云南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19 600项,这是对云南各民族浩如烟海的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第一次大展示、大盘点和大汇总。本书还将每一项文化遗产从遗产名称、所属类别、流传地区、主要内容、讲述者和搜集整理者、出版情况(包括篇幅、开本、字数、发表刊物、发表时间、收藏单位)等作了科学而全面系统的介绍,我们从书中既可看到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又可看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根溯源和纵横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www.daowen.com)
二是拓宽了目录学的视野,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我国自古就有编纂目录的传统,从西汉时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文图书目录《七略》开始,此后各个朝代均有目录版本存世,其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汉文古籍解题书目的最重要成果。但是,目录及目录学的研究始终以汉文献及其精英文化为对象,还未深入到口传文化之中,更未深入到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里,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缺憾。本书则首次以云南各民族(包括汉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编目对象,它不仅拓宽了目录学的视野,更丰富了目录学的内容。
三是可以促进各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本书对云南各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类,并用相对较多的篇幅把每一项遗产的主要内容作扼要介绍,既使那些待字闺中的作品之芳颜有机会展现于世人面前,又使那些厚重的口传遗产(如史诗等)用一种较为简明的方式介绍给读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现代社会条件下不同读者的需求,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和线索,也为其他读者鉴赏多姿多彩的各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捷径,这无疑是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口传优秀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是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其历史文化主要积淀在该民族的口传文化遗产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口传文化遗产是这些民族的历史记忆,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心理特质,反映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期望和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心声,它是各民族历史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因此,要认识一个民族,我们只有聆听他们的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和歌谣等,才能对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等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样一份文化遗产的尊重,并将这种尊重变为行动却仍显不足,而本书则率先把这些口传文化遗产与精英文化中的文献典籍遗产平等看待,并为其编著目录,无疑是用一种无声的行动提升了口传文化遗产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行动体现了对各民族先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的无比尊重,必将受到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不断发掘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增强各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爱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亦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人类的精神“植被”,守护文化根脉,民族部门、文化部门、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对口传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一次新尝试、新探索。功过得失,留待后人评说。
2007年1月29日于昆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