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犹如学海泛舟,借风行舟省时省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借鉴性。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其他艺术之“风”,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之“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技巧之一。
借相声艺术之幽默启迪学生
相声艺术以语言诙谐幽默见长,没有语言的幽默,便没有相声艺术。其凭借艺术化的幽默语言,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情感上的享受,以及理性上的启迪。
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阐析科学道理,净化学生心灵为主旨,它向学生传授的是庄重而又严肃的教学内容,但庄重严肃的教学内容,又何尝不可以通过轻松活泼的形式加以表达。
在导学《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为了使学生认清主观主义的荒谬性,笔者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一主观主义的观点加以归谬:如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那么,“地有多高产,则人有多大胆”,有人放卫星放到亩产20万斤,“世界上有什么动物有如此大的胆?”
在导学《理想》一课时,对个人主义的庸俗理想,笔者则作了这般的讽喻:“理想理想有利便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施教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情境,借助相声式的幽默语言,阐述庄严的政治道理,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情境中接受理性的启迪。
借小品故事之蕴含启发学生
小品艺术通过捕捉生活之海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优秀的小品不仅仅表现在演员的高超表演技巧,更得益于小品故事自身内在的蕴含。根据小品艺术的这一特点,将小品艺术之花嫁接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之木,便会结出丰硕的教学艺术之果。
在导学《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时,在笔者的策划下,让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即兴地表演了一出《削足适履》的小故事:这位“莽汉”拿着一双纸折的小鞋作痛苦状,摇着脑袋说:“没有办法呵,鞋太小,脚太大只好削足适履”。这位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激活了课堂氛围。笔者趁势发问:“这位莽汉的可笑之处在哪?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出发,从教条出发,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深刻道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施教者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小品艺术形式再现一个生活画面,并以此为契机,诱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借文学艺术的煽情技巧感染学生
以情感人,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有一位作家说过,如果把文学揉碎,最后剩下的是一缕情绪。此话一语道破了文学艺术感人的天机。
思想政治课重在以理服人,但任何思维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的催动下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文学艺术的煽情技巧,或以文学艺术为媒介,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和谐的课堂情境,给学生的理性思维注入情感的催化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又一重要技巧。
在导学《人生价值》一课时,笔者做了一个小小的对比试验,在甲班,未曾论理先造情,先让学生背诵了臧克家的名诗《有的人》。正当学生仍停留在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时,笔者进一步煽情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流芳千古,有的人遗臭万年,怎样的人生才具有积极的意义?至此,(在课堂上耗时也不过三分钟)学生的思维激情已被点燃,施教的极佳时机已经到来。
在乙班,笔者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标志一一娓娓道来。甲乙两班相比,前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绪高涨,后者课堂气氛相对沉寂,学生作昏昏欲睡状,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前者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参与,而这一切都以教师借助于文学艺术的煽情技巧有关。
借戏剧艺术之“波澜”助学生理性之思维
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一出优秀的剧目,往往表现为一波三折,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将戏剧艺术的这一技巧移植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一堂成功的课,必须有“波澜”,有“高潮”,平淡无奇是教学艺术的大忌。聪明的施教者总会善于制造“矛盾”,设置悬念,通过一系列教学艺术技巧故掀波澜,使整个课堂教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一步步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在导学《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一课时,笔者借文学艺术的煽情技巧,扣住课堂教学的“情感之弦”开始了弹奏:要求学生饱含激情地齐声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此时学生心头已荡漾起情感的涟漪,笔者趁势导学道:秀丽的北国风光其运动变化是否有序?“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壮丽河山又遵循了何种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教材前半部分,将学生引入“亲近知识的情感酝酿期”。通过思考性阅读,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然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接着,笔者以教学艺术的设疑技巧,扣住课堂教学的“思维之弦”重重弹拨了一下:规律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的联系,“种瓜必然得瓜”,这是否意味着必然性的东西就是规律?教师的这一次弹拨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认识到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其次,笔者以辩证思维为方法,引导学生弹奏起了课堂教学的“知识之弦”,要求其全面把握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的联系;规律是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最后,笔者以教学艺术的发问技巧,要求学生思索“规律与规则只一字之差,其关系如何?”进一步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纵观整个导学过程,学生情感激荡,思绪翻滚,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度,教学结构严谨,导学过程跌宕起伏,犹如一支精心谱写的教学艺术交响曲。(www.daowen.com)
借其它艺术形式生活之内涵开启学生之心智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以其特有的形式反映生活,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化的生活高于社会现实中的生活,它是经过艺
术创作者提炼浓缩化了生活,以这种“生活”为素材充实课堂教学,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
对联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对偶语句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并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感叹人生,或针砭时弊,也有装腔作势,欺世盗名者。明朝大臣洪承畴深受明朝皇上恩宠,为表明对皇上的忠心,特书一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并将此联悬挂于厅堂之中,每日仰视,以明心迹。谁知,清兵入关,变节反明者便有其人。有人对这位洪大人的拙劣行径深表愤怒,在其书写的上下联各加一字: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此联颇具讽刺意味,其与原对相比虽只有二字之差,但却将一位卖主求荣者的丑恶嘴脸昭然于天下。
笔者在导学“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以该联为素材加以点化,引导学生认识量变引起质变的深刻道理。
诗是艺术百花园中的珍品。它以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诗中描写的意象染上了诗人浓烈的情感色彩,诗中反映的生活是超然于现实之外的生活,但也不乏描写自身人生体验的诗篇。一代怪才郑板桥有诗云: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也想来夜也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素以画竹而名扬天下,画竹是他的艺术人生,竹子是他的人生写照。诗中真实地再现了画家对艺术女神的执著追求,其既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又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在导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该诗作多角度解读:没有四十年的苦苦寻觅作量的积累,便没有“胸有成竹”的质的飞跃;没有四十年的辛勤耕耘,便没有“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丰硕收获,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四十年的“日也想夜也思”是画家绘画技艺由生疏走向娴熟的必要条件,它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冗繁削尽留清瘦”既体现了画家绘画技艺的质的飞跃,也揭示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规律。
从诗中我们学到了艺术,从艺术我们读到了人生,从人生我们悟到了哲理,通过学习哲理我们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漫画是艺术百花园中一朵带刺的玫瑰。它以夸张、比拟象征等艺术手法直观变形地反映生活,其有对美的讴歌,也有对丑的鞭挞;有善意的规劝,也有辛辣的嘲讽。漫画中可以读出人生百味,漫画又往往是某种人生的缩影。引导学生品评漫画,既是对艺术的解读,又是对人生的感悟。
在导学“规律的科学含义”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漫画《必然与偶然》:一位莽撞的小青年骑自行车撞倒了一位学问高深的老哲学家。这是现实生活中时常可能出现的一幕,而这一老一小的对话颇令人深思。
小青年:老先生,撞伤您纯属偶然。
老哲学家:小伙子,你在这里撞伤我,而不是在别处撞伤我,你撞伤的是我而不是别人,你撞伤了我的右脚而不是左脚,这一切都具有偶然性。但你如此冒失地骑着一辆破车
子横冲直撞,撞伤人又具有必然性。
这位小青年的冒失行为令人遗憾,而老哲学家的幽默与宽容则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这位小青年撞伤的不是这位哲学家而是别人,又不知要引出什么纠纷来。
学生欣赏这幅漫画,即读出了漫画中的哲学,又感悟出了生活中的哲学。将漫画带进课堂既增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