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砚仲
习茶之路,因人而异。有的人热衷于闲聊喝茶,有的人喜欢上山寻茶,而有的人沉迷于茶艺雅集,诸如此类,习茶亦有八万四千法门。于我而言,则偏好于研习古代茶书经典,在先人的智慧中探寻茶文化的本源,以便更好地指导当下品茶静心的都市生活。
读经典,尊贤敬圣;品好茶,修心养正。这是我十多年来习茶的基本原则。从翻阅茶圣陆羽的《茶经》开始,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再到许次纾的《茶疏》,最后到陆廷灿的《续茶经》,不知不觉亦有十五个年头,大约翻阅过一百七十多本茶书。真正潜心研习茶书是从二〇一三年开始的,因缘和合,我背着几本茶书和一卷《金刚经》上山闭关,一路走来,先贤著录的茶书点亮了我的心灯。时至今日,我以小楷抄录了几乎全部的唐宋茶书,同时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静心茶道,这也许就是我向古人学习的意义。
由于古代大部分茶书篇幅短小,陆羽《茶经》除外,不足以成为传统经典,故闲散在各种著录之中,要系统地研习古代茶书是有一定困难的。随着中国茶文化的日益复苏,我国也出现过一些茶书全集、历代茶书汇编等,对我国古代茶书做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与探索,是研习传统茶文化的综合材料。但是,古代茶书良莠不齐,洋洋洒洒的茶书汇编其实真正有价值的不过三分之一,例如温庭筠的《采茶录》就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有一大部分内容重复,而《采茶录》的参考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又如裴汶的《茶述》仅剩下序篇,正文早已佚失,其序文有古韵之美,但这仅能作为现代茶人阅读的一篇好文。
如何在唐宋时期众多茶书中精选出时代样本,不仅为当代茶人省去繁冗的阅读,更要为广大读者提供简洁有效学习唐宋茶文化的门径,这是《唐宋茶典手抄八册》的要义所在。在长达六年的研习过程中,我逐渐对唐宋茶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陆羽《茶经》是中国智慧,更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从此以后,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能在一杯茶中找到自己的欢喜与清凉。(www.daowen.com)
毫无疑问,唐宋茶书是我国茶文化的根本与源头。我从不同的角度优选出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叶清臣《述煮茶泉品》、苏廙《十六汤品》、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黄儒《品茶要录》以及魏了翁《邛州先茶记》等八册茶书,集成《唐宋茶典》。每一册茶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标杆价值,并传达了每一位先贤独特的精神风貌。例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借用陆羽鉴水的神奇典故,点出煎茶的用水大道,“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苏廙《十六汤品》则从汤、薪、器、力等多个角度系统地论述茶汤之妙。蔡襄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茶专家,制作的小龙凤团至今无人超越,蔡襄的《茶录》就是这样一本知行合一的论著,精简而直达要义,系统而字字珠玑。《大观茶论》由宋徽宗赵佶亲自撰写,这无疑为品茶论道增添了韵高致静的皇家风范,茶文化在宋代达到巅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黄儒《品茶要录》标新立异,从“过犹不及”来反观茶的生命哲学。魏了翁《邛州先茶记》实际上是一篇为民请愿的茶文,既有敬天地的茶人之心,又有诉民怨的茶人之德。
《唐宋茶典手抄八册》,小楷抄录,不注不释,力求正本,还以清源。
乐砚仲 戊戌九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