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38年我们是否还需要《无问西东2》:对未来电影需求的探讨

2038年我们是否还需要《无问西东2》:对未来电影需求的探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无问西东》里虚构的人物沈光耀,身上凝聚的是无数知名或无名英雄的生命历程之缩影。实际上,西南联大在昆明的这一段历史,其实有足够有趣且感人的史料,足够再拍若干《无问西东》的续集。所以,我们不妨眼光放远一点,2038年西南联大(昆明)100周年纪念,清华若拍宣传片《无问西东2》,如果剧本愿意把重心放在西南联大历史上涌现过的那批精彩人物经历,相信一定能够拍出史诗般的感觉,值得期待。

2038年我们是否还需要《无问西东2》:对未来电影需求的探讨

1936年,爱因斯坦在庆祝哈佛建校300周年纪念会上这么说过:“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该发展青年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5]

1937年,北平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决定南迁,联合组建临时大学

1938年4月,经过数月跋涉,“联大长征”队伍抵达昆明

《无问西东》把1938年的昆明拍得格外动人。那年,广东名门独子沈光耀(王力宏饰)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大求学。国难当头,除了吸收大学里的知识,他还想跟随美国空军学习,成为飞行员,参与抗日战争。他在顺应父母心意和救国救民之间难以抉择。

沈光耀一心想不顾生命危险参与抗日救助百姓,母亲则告诉他应当先想好如何度过一生。沈太太说:“我不想你的一生陷于名利,因为再大的世俗名利,你的祖先都拥有过,我只想要让你照着自己的心意享受人生,和自己中意的女子结婚;我也不因为你是独生子想让你传宗接代,而是想要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意体验为人父母的乐趣。你突然写信说要去当兵,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好这一生,就连命都没了。”

历史上像沈光耀这样的人物其实很多,包括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于1939年随航校来到昆明,1940年以优异成绩从航校毕业,在100多名学员中成绩名列第二,不幸于1941年在成都的一次空战中牺牲成仁。可以说,《无问西东》里虚构的人物沈光耀,身上凝聚的是无数知名或无名英雄的生命历程之缩影。而这些人物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张果果(张震饰)一遍又一遍拷问自己和观众的问题: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电影里,每个人都在青春时期面临抉择,他们拿出了自己的勇敢、真心、深情、怜悯,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沈光耀与母亲在西南联大的这一段戏,令很多观众泪目,戏里这对讲着粤语的广东母子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圈粉”无数。也正是这段戏,令很多观众对电影颇感遗憾:如果《无问西东》能够砍掉发生于2012年和1962年那两个故事的一些戏份,多分点时间和戏份给西南联大这段故事就好了。(www.daowen.com)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的奇迹。近10年来,出版界涌现出大量关于西南联大的各类书籍,从有些书名如《逝去的年代》《消失的大师》《不再有的学子》来看,其实就可看出书的主题及情怀。这些书籍的火爆,与其说作者是带着礼赞、仰望的态度去追忆一所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不足9年(1937—1946)的学校,不如说也多少暗含了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失落或不满。这些图书当中,可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一本,是厚达678页、长达57万余字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6]学者陈岱孙为该书作序写道:“西南联大,在其存在的九年中,不只是形式上的弦歌不辍,而且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出一代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我们不得不把这成果归功于同学的求知愿望和教职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两者实植根于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双方共同信念和责任感……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永不动摇;对国家民族前途所具有的高度责任感,曾启发和支撑了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师生们对敬业、求知的追求。”

陈岱孙的这段话,也恰如其分总结了电影里沈光耀最终加入空军、以身殉国的选择。是的,沈光耀的选择跟电影里所说的“珍贵的你”并不矛盾。他用这样的行为显示了他的珍贵、他的独一无二。

实际上,西南联大在昆明的这一段历史,其实有足够有趣且感人的史料,足够再拍若干《无问西东》的续集。世人所熟知的杨振宁先生,于1938—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就读本科,1942—1944年读研究生,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多次在不同场合讲过:“我从西南联大一毕业就前往美国留学,所学的知识和西南联大时期完全吻合、衔接,没有遇到丝毫困难,因为我当时学到的是物理学最前沿的知识。”事实上,杨振宁的硕士导师王竹溪就是清华1929—1933年的本科生,毕业后赴欧留学,接触到物理学最前沿的领域,回国后在西南联大任教,刚好教了杨振宁。

类似故事,西南联大校史上不胜枚举。随便拎出来,都是拍电影的好题材。

又比如说,兵荒马乱南迁的日子,仍然有学者心系研究,比如建筑学家梁思成。“到此时为止,营造学社很少留意到民用建筑……然而,从北京到昆明,沿路穿越二千四百千米的内地乡村、夜宿村舍、在艰苦和疲累的条件下旅行,打开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中国民居在建筑学上的特殊重要性……一九三九年秋天,思成带一队营造学社的考察团离开昆明,到四川省四十个县进行为期六个月广泛和详细的考察,同行的有刘敦桢、莫宗江和陈明达。他们对寺庙和宝塔进行一般考察,丈量、照相和研究。”[7]也正是执教西南联大的这段经历,促成了梁思成用英语完成了第一部中国建筑史,震惊中外学界。

所以,我们不妨眼光放远一点,2038年西南联大(昆明)100周年纪念,清华若拍宣传片《无问西东2》,如果剧本愿意把重心放在西南联大历史上涌现过的那批精彩人物经历,相信一定能够拍出史诗般的感觉,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