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润发没演《孔子》以前,大部分观众看到他,就会想起他的经典形象“赌神”。熟悉周润发的观众可能会记得:截至2010年1月24日19∶05,《孔子》在豆瓣上的评分为3.9,时光网上网友评分为3.8。网友对这部电影可能情绪化了些,但他们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
周润发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教师,胡玫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但是,强强联合,却未必能够催生伟大的电影。
周润发主演的《孔子》本身是不是真的就值得某些网友给出低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何一向有巨大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竟然都无法通过明星光环加持这部电影? 无独有偶,以下几部教师题材的电影里,也不乏知名演员担纲主演教师角色,但也并未实现在票房与口碑上兼获好评。这种现象,或许反映的是中国观众在理性认识方面的进步:买票与否,可能不再只取决于是否对某位明星感兴趣,而取决于亲朋好友之间口口相传的真实口碑,或者互联网上某些同好者共同参与的论坛、帖吧等虚拟社交平台上的观点。(www.daowen.com)
在移动互联网短期内迅即覆盖几亿中国人的时代,导演选择去拍摄教师题材的影片,这是有相当难度的,难度不在于是否有合适的演员,而在于如何呈现中国教师的形象。以往主旋律电影里,给观众留下太多“烛光里的妈妈”之类伤感而略微煽情的影像记忆。但是,这些伟大的形象,很容易陷入某种窠臼: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些基本功能属性被淡化,而“主旋律代言人”这一功能则被强化。此外,影视里的中国教师形象,较常见的是中小学教师,总体而言,他们的形象几乎是格式化的:时而慈祥,时而严厉,时而生病,时而贫穷,常常慷慨。而中国大学教师的形象向来在影视中是较为少见的,根据钱锺书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里有反映过,但总体而言,《围城》里的教授们,形象并不够“正面”。
自1999年起,中国高校正式开始扩招,20年来,中国高校招生人数屡创新高。2018年,中国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已经超过3 000万人。而全国累计受过本科教育的人口,很快将突破2亿人。这样一个人数庞大的群体,如果让他们买票看教师题材的电影,可能就不会再轻易满足于以往常见的那些中小学教师形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