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舞者的追求爱情之路:以诉讼为手段

美国舞者的追求爱情之路:以诉讼为手段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美国的舞者而言,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提法。事实上,这些“霸王条款”可能正是大量舞者跟俱乐部发生争端的根源。概而言之,这些官司的要点在于:一向被各美国各大舞蹈俱乐部理所当然认为是“自由职业者”的舞者们,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而在内华达州的现实是,有超过6 000名舞者被俱乐部误认为是“独立承包商”而非“雇员”。而内华达州的最高法院同样也裁定他们应该享受“雇员”待遇。

美国舞者的追求爱情之路:以诉讼为手段

舞者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难“稳定就业”的群体之一。在中国古代,混得好的要算赵氏姐妹(赵飞燕与赵合德),舞艺无双,承蒙皇恩浩荡,一时风头无两,却终有突然失去靠山、运势急转而下的一天。混得差点的只能在风月场所当个“头牌”。而古往今来“体制外”和“体制内”舞者的际遇,一向有天壤之别。

哪怕是在美国。2010年12月17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黑天鹅》可以让我们管窥美国舞者的生存状态。童星出身的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凭借在此片中对于一名舞者的精湛演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项的肯定。这部赚足了口碑的电影,以描述为艺术完美而精神分裂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反复讨论着这个敏感、执着、紧张、美丽、压抑的女舞蹈家以及演员娜塔莉·波曼。

对于美国的舞者而言,没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提法。美国的舞者,大多数是“自由职业”状态,能够实现财务自由的恐怕也只有少数获奖无数的顶级舞者,而更多中不溜秋,或者尚且处于职业上升期的舞者,他们的生活常态则是辗转于各大俱乐部、按工时计酬,攒钱去参加各大比赛。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最为迫切的期待可能是:摆脱“独立承包商”(Contractor)的境遇,成为“雇员”(Employee)。

从2013年至2016年,美国有好几个州的舞者前后打了好几次著名官司。[4]

在其中一桩经典案件(因保护涉案人员隐私的需要,人物、地点匿名)中,律师仔细分析了某舞蹈俱乐部与独立舞者签署合同的各项条款,指出,合同中的20个因素可以分为三类:行为控制、财务控制和关系类型。“行为控制”包括详细说明招聘方是否有权指挥和控制工作的执行方式,“财务控制”则包括或多或少的排他性控制,包括招聘方的付款方式和时间,“关系类型”包括强调这种雇佣关系的排他性的因素,例如受聘方是否可以自由地选择向其他招聘方、他人提供服务,或者是否可以顶替他人(舞者)来完成某些服务。

事实上,这些“霸王条款”可能正是大量舞者跟俱乐部发生争端的根源。

曾起诉过某著名俱乐部的一名舞者声称:她从某俱乐部每周平均只能拿到300~400美元,而她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必须为该俱乐部工作至少40小时,但她并没有拿到按小时或者按天、按周支付的工资。她的收入是根据她提供私人舞蹈的收费(提成)及小费的形式得到。

概而言之,这些官司的要点在于:一向被各美国各大舞蹈俱乐部理所当然认为是“自由职业者”的舞者们,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 纽约的一名联邦法官针对一桩1900名舞者声称被俱乐部误划分为“独立承包商”、因而未能享受“雇员”所应获得工资待遇的索赔案件所做出的判决是:根据州和联邦的法律(Hart v.Rick's Cabaret Int'l Inc.,2014 BL 320414,S.D.N.Y.,No.1:09-cv-03043,11/14/14)[5],俱乐部应当赔偿这些舞者的费用共计1 080万美元。

在2013年,一名联邦地区法官裁定:舞者系“员工”,有权受到《劳工公平标准法》和《纽约劳动法》(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and New York labor law)的保护。在他最近的裁决中,也做出了对于舞者有利的裁决——鉴于他发现由客户直接支付给舞者的费用,并不能够抵销俱乐部应该遵循的最低工资义务。

而在内华达州(Nevada)的现实是,有超过6 000名舞者被俱乐部误认为是“独立承包商”而非“雇员”。而内华达州的最高法院同样也裁定他们应该享受“雇员”待遇。理由是:舞者对(俱乐部)工作规则或时间流程几乎没有任何掌控力,他们只能从属于俱乐部的运作,他们没有管理技能或投资,对俱乐部的盈亏也并无机会参与分成或分担,因此,工作对他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们有资格成为员工。

恭喜这些舞者们,至少,他们齐心协力总算打赢了官司,拿到了补偿。只有“谋生”问题解决了,身安而后道隆,他们要投入艺术创作,才有更大的底气。

而看完《芳华》以后,我们也衷心祝愿:未来,更多的何小萍们,哪怕没有获得来自海外的阔气的叔叔馈赠,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舞艺过上体面的生活。在中国大多数三线城市,普通老年大学的课酬,也就是均价每节课30~50元而已——舞者如果有稳定收入来源,去那里搞搞教学、建立团队、作为爱好可以,愿去做义工那更是义举,但如果把在那里教舞蹈作为一个职业,可能还真的解决不了谋生问题。

我们与其抱怨“中国讲述舞者故事的电影都不太有深度”,不如反思:什么时候,如果连《巴黎夜未眠》这样的片子也能被中国艺考生及其家长们平心静气接受,中国可能就会有更多导演愿意去拍摄独立艺术家题材的电影了。(www.daowen.com)

身为法国新浪潮时代的老牌导演,1934年出生的克洛德·贝里拍片子拍得很年轻,深受当代法国年轻人所喜爱。在选择剧本方面,眼光精准,2007年推出的《巴黎夜未眠》出自小说《在一起就好》,它是连续130周登上法国畅销排行榜前10名、全欧总销量破400万册、翻译超过40种语言的畅销小说。

电影《巴黎夜未眠》里,爱画画的法国女生,背井离乡,离群索居,在巴黎靠当清洁工谋生,住在独居的破阁楼里,却始终坚持绘画的爱好与梦想。电影的结局——她依然是那个坚持梦想的女清洁工。女主角扮演者是因出演《天使爱美丽》《达芬奇密码》而著名的奥黛丽·塔图。她演绎这个角色,浑然天成地自带巴黎温度——外冷内热,对人无法信任。电影的神来之笔,是让文艺女神跟一名厨师成为一对。这样的结局,大概严重挑战了大部分中国家长三观。中国家长们通常会带着鄙夷眼光,冷嘲热讽欧洲人不知柴米油盐的价钱。

中国许多家长肤浅短视、以名利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一元价值观,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艺术品位、拥有为艺术献身意识的精神贵族,通常需要三代才能培养,中国家长还在起步阶段。

《巴黎夜未眠》里的男主角法兰克,是被厨师工作累得半死的穷小子,寄居在好友菲利普的大公寓中,冗长的工时使他看不到未来、也找不到恋人,生活越发堕落,他脾气也越发暴躁。他对女主角的第一印象极差,而她也对法兰克糟糕的生活方式难以认同,两人见面不是冷战就是大吵。

这样一对从事蓝领职业的精神贵族,最后惺惺相惜走到一起。电影最终也没有去安排他们有名有利。但是,这对欢喜冤家对于艺术的热爱,始终没有放弃。这个结局相当治愈系。哪怕已经时隔10 余年,这部电影隐含的价值观,能否为热衷于讨论职业前景、社会地位的中国家长所接受,还是个问题。

【注释】

[1]本章部分内容发表于澎湃新闻App,发表日期为2017年12月20日,题为《舞者的谋生与谋爱》。

[2]本节部分内容发表于《文汇报》App,发表时间为2017年2月13日,标题为:《致艺考生们:贵圈有风险,入行须谨慎》,笔名谢仙森。

[3]王亚彬:《生命该如何寄托》,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

[4]Independent Contractor or Employee:The Exotic Dancer Cases,by Paul J.Brennan 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Mankato,Todd S.Lundquist,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Mankato,from Journal of Case Studies November 2013,Vol.31,No.2,pp.77-90.

[5]PAYROLL MANAGER'S REPORT ISSN 1098-2244 BNA January 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