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近乎自然科学的尝试,但它的结果分析常常可能显得抽象和简化,乃至不容易激励文化创新。“保姆”形象在影视里的原型通常包括这些关键词:女性、隐忍、文盲、危险、可怜。
如果创作者都受制于这样的“原型”窠臼,我们可能就不容易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保姆形象了。
就“保姆”形象创新的要素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掌握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密码。若忽视文化密码,或错误地诠释文化密码,则可能导致扭曲或者不够有说服力的保姆形象塑造。2001年,以上海为故事发生背景的电视剧《涉外保姆》曾经作过有意义的尝试。电视剧记录了三位在不同外国人家里服务的上海保姆的日常工作,剧情没有回避她们在工作中被误解,乃至被侮辱的琐事,同时也传达了上海涉外保姆群体勤奋、善良、时尚、敬业、上进、好学的形象。但遗憾的是,这部收视率和口碑都不错的电视剧,虽然长期被一些职业培训机构或家政中介机构视同为教学片向家政工作者们极力推介,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有任何视频网站购买其版权。国内以涉外保姆为题材的电视剧后来也没有再拍摄过。
以保姆为题材的作品,如果单纯依靠原型进行再创作,或者翻拍既往成功之作,或许很难有所突破。新鲜的人物形象,其诞生机遇源于社会与历史变迁,只有创作者有能力洞察到这些变迁,才有可能进行独特的创新。
事实上,目前国产影视作品仍然较少涉及的“涉外保姆”,仍然有突围的可能性。比如说,“涉外男保姆”。
费正清在他的《中国回忆录》里写过最早的一批涉外男保姆:“1860年后,不会讲汉语的西方公使们进入中国,这是最近进驻中国的外国权贵。公家给他们提供住处。几个世纪以来,所有外国家庭管理的经验技能,特别是休闲娱乐和定购物品,包办筵席,宴会和野餐等很自然地在服务阶层和商人中发展起来。所以如今我们才能生活得如此舒适。”[8]
而中国较早的一批涉外男保姆的生活,并无浪漫色彩可言,在一位待在北京的英国留学生的笔下是这样的:“随后进来的是我的男佣。年约25岁,看起来十分精明,举凡随从、女仆、擦靴仆役的工作全由他一手包办;他还为我缝纽扣,补衣服,我凡有需要,他总是随侍在侧。他的月薪是1英镑。”[9]
当然,历史上的中国涉外男保姆,也许已经不属于带有时尚气息、切合时代脉搏的题材来源,他们几乎也没有进入过影视作品。相比之下,在韩剧里较早出现的涉外男保姆,则是以精英形象出现的。2011年,《男保姆》在韩国播出,因题材新颖,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
《男保姆》里的男主角金颐韩(徐智锡饰),其身份是韩裔美国人,在美国长大,英语流利,思想前卫,经济独立,富有商业头脑。在电视剧第一集里,他的出场有高度戏剧性、带着明星光环——他是作为纽约最知名的男保姆身份应邀回到韩国,接受电视媒体采访,同时在各大书店宣传他写的新书《男保姆》(Manny)。成为媒体红人的金颐韩甚至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成功的滋味,却阴错阳差因丢了钱包和相关身份证明,举目无亲、走投无路,暂时回不去美国,委曲求全到单亲妈妈徐道瑛家里担任保姆。面对道瑛家里一双超有个性又难搞至极的小捣蛋姐弟,他用各种旁门左道,发挥男保姆的超能力,一举收服两个小恶魔。
电视剧的开场给了观众很高的期望值,来自纽约的男保姆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在机场下了飞机以后故意弄哭一个孩子,理由是怀疑那个孩子有哮喘,所以要仔细听他的哭声以便做出准确判断。他还以过去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给韩国家长上了一课:人们通常以为满脸堆笑柔声细气装可爱,孩子就会喜欢。可事实上孩子见到这种人都想上去给他一拳。顺便,他还比较了男女保姆之别:女保姆给孩子洗衣服穿得干净,Manny会弄脏孩子的衣服,和孩子一起玩耍,试问什么时候孩子会更幸福呢。
来自美国的男保姆金颐韩是另类的,有着模特的身材、明星的容貌,却从事韩国人所认为的“下女”的工作。而金颐韩却无视这些嘲讽,他甚至不厌其烦地对那些歧视他的群体身体力行地传达他所恪守的价值观: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以及细微的观察力来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美国职业男保姆看孩子的诀窍。
金颐韩在工作中挑战了韩国人以往深信不疑的种种育儿理念,他不认为“乖巧”就说明孩子培养得好,像6岁的孩子一动不动地读书就一定是好事吗,过度读书不是什么好事。要治好患有忧郁症的孩子,不是靠一味地哄骗和安抚,必须首先释放他的压力,甚至可以教他学习拳击。
这样一个不以“蓝领”职业为耻,反而对自身的职业素养充满自信与自豪感的男保姆,一看就不是简单的人物。他对于自身的权利也有明确的诉求,包括每天晚上10点以后雷打不动要锻炼1小时,在这期间他不必看护孩子。
金颐韩曾经向媒体解释过“男保姆”(manny)一词在英语里的意义:是man+nanny(保姆),也就是说,他首先是一个男人,其次才是保姆。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受过精英教育的阶层对职业生涯的愿景。以往中产阶级的职业目标就是找一份有社会地位、名声好、薪水高的工作,如大型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研究型医院、处于行业领袖地位的工程企业,等等。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普及,使那些年轻创业者或自由职业者的故事出人意料地深受欢迎。他们以无所顾忌的精力与创新精神来追求他们挑战既有成规的梦想。(www.daowen.com)
可以说,《男保姆》里在美国长大的韩裔金颐韩的生存方式,是对1998年重新执掌苹果公司的乔布斯推出的广告“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回应。广告虽然只有1分钟,但其广告词却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有深远影响:“献给那些疯狂的人,特立独行的人……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的改变世界。”
《男保姆》强化了“非同凡想”的价值观:一份名声好且工资高的工作已经不够,以金颐韩为代表的特立独行的自由职业者群体,以其挑战乃至冒犯韩国世俗观念的生存方式来表达自身充满激情的创造力。他将新的意识形态带入了“保姆”这一被传统韩国人认为低贱的工作中。这是《男保姆》在刷新“保姆”原型这方面的可圈可点之处。但编剧似乎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在这部电视剧里赋予文化推动力的价值,因此在后面的剧情中生硬而媚俗地混杂了三角恋情,让男保姆跟女主人情愫暗生,此举显然是违反职业伦理的,而且严重损害了这位美籍韩裔男保姆的专业化形象。事实上,如果《男保姆》愿意在职业伦理领域做适当的探索,剧情的设定是以“职业剧”定位而非“言情剧”定位,将重点放在新时代新保姆的职业素养、涉外男保姆的职业道德,比如通过金颐韩的个人努力和示范作用,推动家政行业向专业化、精英化方向发展,这或许会是一个更有意义的选择。
而“中国制造”的国产涉外男保姆形象,同样也值得期待。
【注释】
[1]谭蝉雪:《敦煌婚嫁诗词》,《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
[2]胡同庆:《从敦煌壁画看唐代民间婚俗》,《道德与文明》1985年第5期。
[3]参见[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第2版),林俊宏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
[4]参见[美]金安平:《合肥四姐妹》,凌云岚、杨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张弛译,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页。
[6][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第2版),阎亚婷、熊文霞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75页。
[7]感谢我的学生杨诗怡制作该表格。
[8][美]费正清:《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第2版),阎亚婷、熊文霞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61—62页。
[9]Charles Drage:Servants of the Dragon Throne,London,Dawnay,66-67,19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