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约到广州,直线距离大约12 886千米。
1934年3月,30岁的伯驾(Peter Park)从耶鲁神学院毕业(Yale Divinity School),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两个月后,他在费城取得长老会牧师的资格。随后,他将带着他的医学、外科手术知识从纽约出发,前往中国广州。他牢记作为传教士的使命:医生或科学家的角色虽然备受敬重,也有助于他在中国宣扬基督的福音,但千万不能以此取代或凌驾于宗教导师的身份。
1935年,伯驾在广州创立了有40 张病床的广州眼科医院(Canton Ophthalmic Hospital),当年11月正式开业。“这家医院声名鹊起,在头三个月就看了900多名病人(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女性)。伯驾起初只做白内障切除和其他眼疾手术,后来渐渐也做脓疮、肿瘤和癌症的手术。伯驾的外科技术无疑很高明,连当时的医生说到他的医术也肃然起敬。”[2]
伯驾的病人众多,其中包括权倾一时的朝廷命官林则徐。伯驾将林则徐的疝气治好以后,林则徐特请伯驾翻译瓦特(Vattel)所著《万国公法》(Laws of Nations)的若干章节。伯驾在中国冗事缠身,苦于过度工作无暇顾及传教,但依然勇于探索医疗实验,还预见“麻醉”的妙用,而于1847年将之引进中国。[3](www.daowen.com)
伯驾将西方外科手术用的“麻醉”引入中国160年后,一位中国医生说:“一个病人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你对他划刀,对你是多么信任。”此话是有“中国外科之父”之称的裘法祖医生接受央视栏目《大家》采访时所说。
从上海到慕尼黑,直线距离大约8 763.7千米。[4]
裘法祖(1914—2008),22岁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随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欧洲外科水平发达,德国外科医生更是以严谨而著称。1939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了职业生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裘法祖携德国妻子回到上海,1947年1月开始在同济大学医院外科工作。实际上,早在从德国回国的轮船上,裘法祖便已出名:他应急给一名肝破裂的病人动手术,下船后随即被记者包围。当时中国的外科水平通常只能做阑尾炎等小手术。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过大量临床经验、能做高难度外科手术的裘法祖很快名扬上海乃至全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