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策略: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策略: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避免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该把目标作为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依据,把目标当作实验教学评价的标准。分解过后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为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奠定了基础。

策略:如何实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使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因此,笔者接下来将根据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学、评不一致的原因,提出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落实策略

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教、学、评的一致,就是保证教学、学习和评价与目标一致,因此首先从教学目标策略入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以便能够制订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让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的每一个过程[13]。而教学目标的不合理容易导致教学的开展与目标脱轨。要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要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掌握如何拟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之的策略。

1.明确课标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作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必须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掌握其对初中物理实验进行的明确说明。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实验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在“内容要求”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学习。这些实验是必须做的,是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应该尽量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做演示实验时,实验的操作者是教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思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关于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交流。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时,在学生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必须让学生真实地参与体验实验的过程,才能符合课程标准中技能型目标的水平层次。

除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以外,其余教材上要求演示的实验均以演示实验进行。在进行实验教学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每个实验属于哪一类实验,才能知道当堂实验教学应该怎么开展,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从而设计评价任务跟踪实验教学,才能使整个教学按“教、学、评一致性”的节奏进行下去。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结合课程标准,明白每个实验的分类,按分类标准开展。由于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教育部也特别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对此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大部分学校而言,实验器材都是完善的,但是也不排除一些乡镇学校、偏远地区学校的实验器材不是很充足,有些实验器材还是不够、不全。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除了结合课程标准之外,也应该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设计适合学校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根据实验要求,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制作一些适合实验教学的教具,努力让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一致。避免因为缺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实验当成演示实验进行,把演示实验当成口述实验进行。

2.目标分解,拟写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目标,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结合教材、学校校情以及学生学情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从而拟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崔允漷教授曾以“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对分解步骤进行了具体说明,本书主要借鉴崔允漷教授分解课程标准的策略,具体分解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析语法结构并找出关键词,分析句型,找到行为动词以及其指向的核心概念、修饰的副词、规定的条件等。

第二步:找到其中的核心概念,对核心概念进行剖析、扩展。

第三步:找到行为动词(行为表现),对行为动词进行剖析、扩展。

第四步:分析课程标准中的行为条件,结合学情、教材加以整合,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结合学情、教学指导意见等,进一步确定内容标准中已有的或补足内容标准中缺少的行为的程度。

第六步:叙写具体、规范的教学目标。

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探究能力目标”中,分别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对应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设计中应把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依据同一个教学目标,并共同指向目标的达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常焦急地看到学生上了一节课之后,知识却毫无长进,跟没学一样,原因是教师在课上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和步骤[14]。因此,不管是物理理论教学还是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时都应该将目标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了避免实验教学的随意性,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该把目标作为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依据,把目标当作实验教学评价的标准。

基于泰勒原理和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在叙写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时,笔者采用“ABCD表述法”对课程标准进行叙写,拟写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ABCD表述法”的叙写公式:“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表现(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核心概念。

有时,为了简述教学目标,省略书写“行为主体”和“行为条件”,即使省略书写了,但具体的目标也要能体现它们的存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明确学生作为行为主体,不能出现让教师统领教学目标的情况;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选择具体、可测量的显性行为动词,避免出现隐性行为动词,这样使得教学目标不可测、不可评,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以及体验水平也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相应的水平程度,课程标准中对部分行为动词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以及体验水平做了界定,如表1-2所示。

表1-2 行为动词水平程度界定

叙写清晰的表现程度词,可以让教学目标更有指导力度,学生也容易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结果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分解过后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为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将对人教版八年级《温度》一节中的“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这堂实验课的课程标准进行目标分解,拟写具体、规范、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课程标准要求这是一个学生分组实验,涉及实验探究过程。除了对课程标准中内容目标进行分解之外,还应该对“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细化分解。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按分组实验要求开展实验教学。

课程标准对这个实验的要求: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情分析:虽然温度计是生活中常见的仪器,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少亲自接触和使用,对于温度计的原理的掌握,学生没有充分的前概念认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加以讲解;对于温度计的使用操作,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生需要针对环境温度问题尝试发表个人看法,是因为初中生对生活中的环境温度问题了解不够全面,要让其发表个人见解,呈现具体事例方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对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分解后,用“ABCD表述法”拟写目标,具体程序如表1-3所示。

表1-3 “ABCD表述法”拟写目标的程序

“ABCD表述法”最终拟写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能够正确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3)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尝试分析出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对生活中的其他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缺乏评价素养,没掌握具体的评价策略,也会导致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传统课堂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习结果,确定课后的学习情况,通过终结性考试来评价教学,把作业当作学习成果。而“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则认为,教学评价任务应当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介质[15]。教师在课堂上缺乏过程性评价、有目标无对应评价任务、评价过于随意、评价体系单一,不足以达到评价目的等表现都属于教师的评价素养太弱。要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就要提高教师评价素养,掌握教学评价策略。

1.基于“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对应思维策略”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对应思维”指评价任务源于教学目标,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评价任务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到哪了的问题,以及到了何种程度的问题[16]。保证评价任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匹配,每个教学目标都有对应的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评价任务对应一个教学目标,也可以是多个评价任务对应一个教学目标,甚至是一个评价任务对应多个教学目标。因此,这里的对应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

“教、学、评一致性”下需要有共同的教学目标,不管是在授课层面还是学习层面,甚至是在评价层面,都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相应的关系,使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评价具有随机性,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不紧密,甚至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路天马行空地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随机评价方式[17]。在拟定完教学目标之后,采用“评价与目标之间的对应思维策略”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反馈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让教学评价发挥其助教促学的功能。

2.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反馈及时且明确

新课程标准倡导“基于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倡导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评价主体多元化。现代教育评论理论指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是合作、平等的关系,两者属于平等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评价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反思,逐步成长。改变过去仅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同伴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从不同的评价角度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18]

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合作与配合,才能获得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评价结果,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

评价方式多元化。笔者之前的访谈以及课堂观察中了解到,物理实验教学不缺乏评价活动,只是有时评价方式太单一,不足以达到评价目的。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学生能否正确使用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他们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教师应该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除了问答式评价、书面作业式评价以及试题检测式评价之外,可以进行家庭实验作业式评价,例如: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除了在实验教学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以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实验,让学生把学习融入生活,通过家庭实验反馈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的发展情况。

接下来,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平面镜成像》一节中的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案例,制订评价任务、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之前,学生能够根据探究问题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计划。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之间的关系,能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教学目标制订对应的评价任务,再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方式。

目标1:在实验探究之前,学生能够根据探究问题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计划。

评价任务1:教师抛出探究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对像与物的大小存在什么关系、像与物的位置存在什么关系、成像的虚实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并提出可行的实验计划。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

学生大胆说出猜想与假设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可行的实验计划,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导。

评价任务2: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中关于“猜想与假设”部分、“实验计划”部分的内容。(www.daowen.com)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书面作业式。

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教师抽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点评指导。

目标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

评价任务3: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指出组员的操作问题、记录数据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指正。

评价主体:学生。

评价方式:小组成员互评式。

评价任务4: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导。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指导点评式。

评价任务5: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中关于“实验数据”部分的内容。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书面作业式。

课后,教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检查。

目标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之间的关系,能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评价任务6:回答问题:

(1)像与物的大小存在什么关系?

(2)像与物的位置存在什么关系?

(3)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反馈。

评价任务7: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小组成员把讨论结果进行归纳统一。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教师抽查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最终结果,教师对抽查到的小组结论进行评价反馈。

评价任务8: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中关于“实验结论”部分的内容。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书面作业式。课后,教师收集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检查。

目标4: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价任务9:举例说出生活中运用平面镜成像的例子。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

在进行教学评价之后,教师应该对评价进行及时反馈,并且反馈应该具体明确。只有教学评价反馈及时且明确,学生才能根据反馈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评价不只是学习后的一次测验,而是与教学一起进行的持续过程,评价的内容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19]

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时,除了应该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对应的评价任务之外,还应该改变教学评价的单一性,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最后,评价反馈应该及时且清晰明确。这样才能让教学评价贴合教学目标,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教学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成分,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学活动预期的模样,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则需要在前期对教学活动进行精细的设计,最终将教学设计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同样需要掌握教学活动策略。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遵从教学评价的调控,实现实验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将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逐步完成目标的过程,通过目标导向解决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教学活动应该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的活动,教学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有目标无对应教学活动或者设计的教学活动不足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浪费课时,也会让教学目标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达成一致,提高“教、学、评一致性”。接下来将对《声音的特性》一节中的演示实验“音叉实验”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拟写。

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八年级《声现象》里面的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这是一个教师演示实验。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的知识点不是很熟悉,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这一问题,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有所涉及,对声音的产生条件多少有些了解。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评价任务:

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说出当敲击音叉,音叉发声时,靠近音叉的乒乓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导。

目标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评价任务2: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评价主体:教师。

评价方式:抽查提问式。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反馈。

教学活动设计:“音叉实验”的教学活动设计如表1-4所示。

表1-4 “音叉实验”的教学活动设计

2.教学活动的开展遵从教学评价的调控

教、学、评一致的实现,最终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完成的,脱离课堂教学,即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再好,最终也不能达到教、学、评一致。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实验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目标开展实验教学,按照教学评价的“导航”路线进行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达到教学目标为落脚点。因此教学活动要遵从教学评价的调控,当评价发出信息,发现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脱轨时,应该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教的情况和学的情况,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进度,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对评价反馈的结果熟视无睹,忽视评价的调控作用。因为这样会降低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依托评价,指向目标,得以充分的开展[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