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元能力:如何通过学习力促进所有能力的提升

提升元能力:如何通过学习力促进所有能力的提升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场跃迁的关键因素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这里给大家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是水,其他所有的能力都是船。而当工作以后,这些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甚至是不太能适用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提升类和解决问题类的学习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个转变。学习力的三个维度内化和应用知识。又或者它是一个偶然性的信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这里的知识体系也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在于能“用”。

提升元能力:如何通过学习力促进所有能力的提升

职场跃迁的关键因素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先看看这个“元”,有一个词叫元认知,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提出其核心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所以元能力,其实就是关于能力的能力。看起来有点像绕口令,没关系,接下来我再一解释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拉开和同龄人差距的并不在于学历,而是其他的一些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谈判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不过有一项能力和这些能力都不一样,那就是学习能力。这里给大家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是水,其他所有的能力都是船。其实,你不需要在没孩子的时候学育儿能力,也不需要在没做管理工作的时候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未雨绸缪固然是好事,不过如果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当下最需要的那项能力上,学习的投入产出比会更高。

所以这就要求在遇上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快速培养出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能力。如何能够高效地培养出这种能力呢?这就取决于我们关于能力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力。学习力提升了,其他能力也就可以应运而生,这就是学习力的价值。

知识导向到自我导向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以知识为导向,举个例子就是把书当老师。老师讲到哪儿,我就记到哪儿,老师说哪些地方是重点,我就把那些地方标上重点号,回去以后尽量把它们背下来,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些学习习惯。而当工作以后,这些习惯已经不能适应,甚至是不太能适用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提升类和解决问题类的学习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个转变。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会先去学望闻问切或内科外科,学会以后再给自己看病吗?肯定不会吧。都是哪里不舒服就挂哪个科室,然后去找相应的医生。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直接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带着这个问题去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行。

看到自己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关注的是自己的问题和目标,这就是以往和现在学习时的一个很大区别。我们根据自己的问题和想要提升的能力这个目标再去找到相应的知识、书本和课程来帮助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这些能力。这就是从知识导向到自我导向的学习。

学习力的三个维度

内化和应用知识。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课,重要的不是记忆和理解知识,而是内化和应用它们。在以往的学习或者看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去记一些笔记,往往是作者或者老师的原话,不过记完之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老师和作者都讲的是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故事,跟我们没有什么关联性。当我们开始想“他的这个知识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会怎么用到”时,这件事就和自己有关系了。接着我们就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因为不了解这个知识点,导致一些不太好的结果,最好能够有细节,痛点越痛,改变的意愿才越强烈。之后,看一看自己未来会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些知识点。先定一个目标,基于目标定下相应的行动计划,来帮助自己实践这个知识点。

这个时候这个知识就和自己有关系了,不仅能够关联到自己以往的经历,又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带来一些改变。这个方法叫RIA学习法,一个帮助大家提升学习力的很关键的方法。它分为下面几个步骤:R、I、A1、A2。

R,Reading——阅读(也可以指听课);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知识,确保理解知识本身;

A,Appropriation——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A1——描述自己相关的经验、亮点与不足,确保与知识建立关联;

A2——规划下一步如何应用,设想未来可能用到的场景,确保可以用到。(www.daowen.com)

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了解自己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又或者把一个成功的经验中做得好的亮点总结出来,在未来强化这部分,帮助自己有更好的转变。

分析与整理信息。是否以往报名参加了那么多的课程,参加了那么多的训练营,并没有带来太大的转变?在报名前你是否有对它们进行过鉴别?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过去一周里,自己看书和看手机的时间哪个相对多一些?虽然你可能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但不得不说,可能你看手机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看书的时间。这其实很正常,因为现在已经是一个移动阅读的时代了。不过,移动阅读,和我们以往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看到的更多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知识和信息是有区别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称为知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天要喝八杯水。可能大部分人也都是这样做的。那么这是信息还是知识呢?如果你在一本纽约大学医学院的著名医学教授写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1500毫升到1800毫升的水,对身体有益。”这是信息还是知识?前者是信息,后者是知识。它们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后者多了语言环境——上下文

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都是断章取义的信息,它们是片面的。又或者它是一个偶然性的信息,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下文介绍一下“前因后果”“适用边界”8个维度的思考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上下文,更加高效地获取、鉴别信息。

前:前车之鉴。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

因:相应而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信息的实例?

用:适用条件。要这样做,具体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领域如何看待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还是类似的,它和这个信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交界是哪里?

从“小白”到专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的知识体系也是以实用为前提的,在于能“用”。体系不是点和面,而是立体的,是由一些相关的内容构成的。通过RIA的方法和8个维度的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给孤立的知识点加上前因后果,把它变成一条逻辑链,串联其他和它相关的知识逻辑链。再通过“适用边界”把它变成一个面,接着加上自己以前的经验和未来如何应用的目标和规划,它就可以变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