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视角下的院士制度设计理解和认识

不同视角下的院士制度设计理解和认识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中国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主要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只有前两家设有院士,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两院院士”。对于院士制度这种差异化的顶层设计,引起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费解与困惑。因此,在院士制度的顶层设计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轻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体,面向全国遴选院士,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

不同视角下的院士制度设计理解和认识

目前,中国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主要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但只有前两家设有院士,这就是人们熟悉的“两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虽然是在1949年就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升格的,从中科院分离出来自立门户的时间也要早于中国工程院,但却没有在制度层面上获得设置院士的资格。虽然经过多方努力,近年来在院内遴选了一批学部委员,但这种安排没有面向院外从事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开放。对于院士制度这种差异化的顶层设计,引起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费解与困惑。

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来看,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和经验结晶,对于正确指导人类社会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挥着其他科学门类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探讨的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的思维与存在等根本性的问题。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思维活动中占据着地位。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哲学在希腊语中就是“爱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究和思考,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水平,并且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反过来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思维活动,既能不断拓宽并且指引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展开,也能够使人类自身在历史长河滚滚向前的流动中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由此可见,哲学在人类思想探索、精神充实和指导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中国院士队伍没有哲学家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该不能继续下去了。

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文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阐释、探索人的精神生活的成长过程、活动方式和内在规律,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客观规律,探讨经济活动、宗教信仰、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文化传播及军事防卫等问题,在思想理念和方法论的层面上为社会管理的良性运行,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两者在有些学科中呈现出相互交叉的情况,就拿宗教学来说:如果从宗教的经典传播、组织架构、偶像崇拜、禁忌规约等社会性活动着手,研究它的历史沿革、运行方式、社会功能,那这样的研究就更多地偏向于社会科学;如果从教义信仰、心灵修炼、精神引导、心理满足等对于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具体影响研究宗教,那就更多地体现了人文科学的色彩。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甚至人类文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某种哲学思想、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动纲领的时候,往往能够左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正确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思想能够指引人民群众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勇往直前,而错误的指导思想、理论观点必然会把人民的社会实践带到错误的泥潭中去。我国在20世纪中叶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困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及由此而来的斗争哲学、经济上的“大跃进”、“穷过渡”,全盘否定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所谓“大批判”,使人民群众遭受了巨大的劫难,国民经济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这就是错误的哲学思想和荒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带来的恶果。而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哲学界思想界爆发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高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旗帜,“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在哲学思想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层面上,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找到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所表现出来的决定性作用也就十分清楚了。(www.daowen.com)

积极振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在这些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专家学者,还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创造发明的启迪与促进,都起着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又灿烂辉煌,从现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高度出发,把那些古人遗留下来的至今仍然有着重要价值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挖掘,这是继承民族人文社会知识精华的必然要求,同时对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民族文化特性和时代需要的中国当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理论体系,努力创造出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学术成就,一定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扎实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是包括科学家、技术家在内的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的专家,他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如果只是局限在专业范围之内,那就必然会在胸襟怀抱、学术视野、研究方法和使命担当等方面很难达到较高的层次,并且会对专业方面登上科学的巅峰造成很大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看来,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有深厚修养的专家,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具体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多地获得触类旁通的启迪,前人探索客观世界奥秘的有益经验、文学艺术生产所使用的形象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情感和意志对于创造性实践的引导和支持,都能够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正如陈大柔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科学与艺术在审美实践上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无论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有着相含、相通、互补、互促之处。无论是科学作用于艺术创作,还是艺术运用于科学创造都使得人类的审美创造不断开辟出新的领域;二者的相互推动作用,均向对方提出了新的问题,也提供了新的条件,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1]由此可见,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高度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也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院士制度的顶层设计上解决目前存在的轻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体,面向全国遴选院士,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了。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在当今中国国家级的社会团体中,有工会、青联、学联、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等等,唯独没有全国性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他们的组织到省一级为止了。这对于几千万分布在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政策研究系统、党史办、方志办及中小学等各条战线从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尽快成立中国社联,应该是广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呼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