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立与传播:对国家学术机构的研究

创立与传播:对国家学术机构的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雅典科学院成立,这是希腊最高的国家学术机构。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工农业生产技术,于是,建立国家级学术机构和院士制度就成为促进科学研究的不二选择。这是由一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发起创立的,这些留学生大都是学习自然科学的。

创立与传播:对国家学术机构的研究

任何一个事物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纷繁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崭露头角,绝对不是哪一个天才突发奇想的结果,更加不可能是哪家神灵的恩赐。只有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方向,新生事物才有可能茁壮成长。而衡量的尺度就是看它能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是否能够为人类本质力量的增强提供有效而持久的动力。国家学术机构和院士制度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完全符合这样三个方面的历史必然要求,并且已经被人类社会这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所证实。

1.发端英伦,欧洲先行

英国皇家学会刚开始是由12名科学家大约在1645年成立的小团体,刚开始的时候既没有正式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个团体在初创时没有明确的章程,只是大家有时间聚在一起交流讨论各自的研究情况,这种沙龙式的组织一度被人们称为无形学院。因为学院中有不少人住在牛津,经常来伦敦聚会确实很不方便,这个组织曾一度分为伦敦学会与牛津学会两个分支。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以后,伦敦重新成为英国科学活动的中心,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大为增加,开始认识到应当成立一个正式的科学机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1660年11月,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在格雷山姆学院召集了一个会议,正式提议成立促进物理数学实验研究的学术机构。不久,罗伯特·莫雷爵士带来了国王同意成立“学会”的口谕,莫雷就被推为这个集会的会长。两年后,查理二世正式批准成立“以促进自然知识为宗旨的皇家学会”。就是这个在当时不很起眼的举措,却开启了人类社会院士制度建设的门扉,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经过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欧美各大国纷纷效仿英国的做法,建立国家科学院及院士制度。

法国的国家最高学术机构是由21位著名科学家在1666年自发组织起来的,到了16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认为应该把这个组织置于王室的保护之下,就将它命名为“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并且给予较为慷慨的经济资助。由于具有较为优越的发展条件,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就,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皇家科学院相继成立,可以说顺应了17世纪科学研究向组织化发展的时代潮流,拉开了科学研究向体制化进军的历史帷幕。美国科技史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指出:“到了该世纪(指17世纪——引者注)中期,对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评估尺度已明显上升。……科学变得时髦起来,也就是说,它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许。查理二世本人对化学和航海颇感兴趣,从而树立起榜样。鲁珀特王子称赞自然哲学事业并躬亲这类活动。马修·黑尔爵士和基帕·基尔福特勋爵专注于流体静力学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认为,一个‘有文化的绅士’忽视科学的‘魅力’是近乎反常的事情了。虽然这些显贵名流的兴趣对科学发展所做的贡献微乎其微,但是这作为社会对科学探究的尊重并提高其价值的一种象征性表示,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这种趋势因为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而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势头。到了18世纪,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得到了更多国家的重视,政府开始意识到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意识到组建国家级的学术机构对于科学研究的深入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于是,欧洲各国政府对于科学的发展表现得更加重视,并且根据各国科学研究的需要,创建了新的学术机构和组织形式。

当时的欧洲,跟法兰西皇家科学院齐名的还有普鲁士科学院和俄国彼得堡皇家科学院,而它们的建立都和著名数学家莱布尼茨有关。前者起源于1652年成立的利奥波第那科学院,从时间上说甚至早于法兰西科学院;后者源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的彼得堡科学院,一代枭雄彼得大帝对此非常重视,亲自下令成立帝国学术机构。1739年瑞典国王下令仿效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兰西皇家科学院成立瑞典皇家科学院,1742年丹麦皇家科学院成立,次年1月这一新建立的组织获得了皇室的保护。在18世纪下半叶成立的还有瑞士科学院和荷兰科学院。

2.迈向新大陆,走向全世界

19世纪,科学院的制度除了在欧洲继续发展,如匈牙利科学院和奥地利科学院分别在1825年和1847年成立,这一制度同时还跨洋过海,向美洲新大陆、古老的亚细亚进军。1863年美国政府宣布建立美国科学院,由于当时美国的科学研究水平还不是很高,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创立者在整体上尚未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望,再加上成立过程出现的一些组织工作上的问题,它在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对美国的科学研究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1882年时任加拿大第四任总督的罗恩侯爵提议成立加拿大皇家学会,次年即获得皇家特许正式开始运作。1879年日本成立东京学士会院,1906年就改名为帝国学术院。到了20世纪,国家学术研究机构和院士制度在国际上普遍推行开来,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成立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建立院士制度。1926年雅典科学院成立,这是希腊最高的国家学术机构。

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发生的那些令人发指的迫害甚至虐杀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罪恶行径,给科学研究事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一方面由于先进的武器对于战争胜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防科学和工业在战争年代反而被提到一个压倒一切的地位加以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殖民主义的有力冲击,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成为殖民地人民的奋斗目标,二战后一大批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需要发展经济,需要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于是,建立国家级学术机构和院士制度就成为促进科学研究的不二选择。

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科学院——中央研究院是在1928年成立的,但更早的具有学术团体性质的组织是中国科学社。这是由一批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发起创立的,这些留学生大都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他们当中有很多学者后来都被当时在国内高等教育界中声望卓著的教育家、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延聘到东大任教,并且把这个诞生于美国的科学社搬到了国内,并且改名为中国科学社。这些专家聚集在东大,开设了当时中国高校最好的自然科学系科,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今天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不能忽视中国科学社这一学术团体开创国内学术机构先河的重要意义。

中央研究院成立之后,由于战火连绵、时局动荡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国家级的学术机构的运作不是很正常,院士制度也是到1948年才正式建立。还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1940年,中国共产党就创建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它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这是一所对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和青年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学的高等院校,又是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49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取代了中央研究院的职能,而“中央研究院”也就成为台湾地区的学术研究机构了。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相关研究院所升格为一个新的建制,成为专业性较强、学术水平很高的国家学术研究机构。这样,中国科学院就成为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它通过学部、分院和直属研究机构展开科研工作,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高等学校文献情报中心、技术支撑机构,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

1994年中国工程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也有了专门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它没有实体性的研究院所,而是发挥院士群体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咨询和评估,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出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投资方向和建议,跟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都有较大区别。(www.daowen.com)

当时还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在1935年成立了印度国家科学院。20世纪,亚洲成立的国家科学院还有:伊朗科学院、巴基斯坦科学院、以色列人文与自然科学研究院、蒙古科学院、斯里兰卡国家科学院、印度尼西亚科学院、马来西亚科学院、韩国国家科学院和韩国国家工程科学院、朝鲜国家科学院、越南国家科学院和越南社会科学院、泰国科学院、柬埔寨王家研究院、老挝国家科学院、新加坡科技研究院等等。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原属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中亚、西亚地区加盟共和国独立建国,原本属于加盟共和国的科学院随之升格为国家级科学院,它们是:哈萨克斯坦科学研究院、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阿塞拜疆国家科学院、土库曼斯坦科学院和亚美尼亚国家科学院。

有的加盟共和国在苏联建立之前就有国家级科学院,如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在1918年就已经成立,只是后来成为加盟共和国的科学院,1991年独立以后又重新成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而大多数在苏联时期建立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都在独立以后升格为国家科学院,如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摩尔多瓦国家科学院,而立陶宛科学院、拉脱维亚科学院和爱沙尼亚科学院的沿革情况,可以说也是大同小异。此外,前南诸国的国家学术机构情况跟苏联也很类似,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20世纪90年代解体,联邦内部的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它们的学术机构相应升格为国家级科研机构,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科学院、克罗地亚共和国科学院、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科学院、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科学院、马其顿共和国科学院就这样诞生了,而在特殊政治背景下的科索沃也成立了科学院。

拉丁美洲国家的科学院大多也是在20世纪成立的。它们是:巴西国家科学院、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阿根廷科学院、古巴科学院、智利科学院、秘鲁科学院、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哥伦比亚科学院、哥斯达黎加科学院,此外还有一个地区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加勒比海科学院。

澳大利亚则在1954年成立了澳大利亚科学院,此后又在1969年、1971年相继成立了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和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

由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剥削压迫,非洲大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水平相对来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大多数国家级学术机构都成立得比较晚。除了埃及和南非的情形较为特殊——1798年,法国侵略军统帅拿破仑为了长期占领埃及并更有效地进行殖民统治,强行成立了主要由法国科学家包括他本人直接控制的埃及科学院;南非皇家学会的建立,最早也可以追溯到1820年,参与创建和管理的也都是说英语的科学家,不要说黑人,就是原本也是来自欧洲的荷兰人后裔布尔人,也很难问津其间。这两个国家级学术机构,前者是殖民统治的产物,后者则带有很强的种族隔离的色彩,从民族解放和种族平等的政治角度来说,都是应该加以否定的。但是这样的学术组织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当地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非洲大陆真正独立自主地创建国家学术机构,只有在历经艰难困苦和付出巨大牺牲之后,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最终胜利之后,才有可能提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建设任务繁重,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亟须提高,但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对于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性,国家级学术机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目前,已有喀麦隆科学院、摩洛哥王家科学院、加纳科学院、乌干达国家科学院、科特迪瓦科学艺术和农业研究院在非洲大陆横空出世,而其他国家有的成立了政府主导的科学研究基金会,有的则是由政府部门代替相关的学术研究机构发挥管理、指导和协调作用,有的正在积极创造条件筹建国家科学院。

3.开创新局面,攀登新高峰

当代社会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巨大飞跃,使人类的知识生产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新时代,有论者用“知识爆炸”来形容这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局面,科学研究和思想文化怎样因势利导,积极适应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就成为世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契机,走上一条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更引起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广大科学家的重视。国际上很多有识之士敏锐地意识到学术交流和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挑选、支持那些具有研究意义的科研项目,改善第三世界国家科学研究工作,积极促进它们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巴基斯坦物理学家阿布杜斯·萨拉姆在1983年倡议成立了第三世界科学院。这个倡议得到了联合国和很多国家的积极支持,意大利政府还拨出专款资助这一国际学术机构。2004年12月,第三世界科学院更名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2012年9月又更名为世界科学院。这充分说明了成立国际学术机构完全适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光辉的发展前景。到目前为止,该机构已经对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各类研究项目进行了资助,还奖励了2000多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在第三世界科学院成立前几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就已经成立了,这就是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是由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工程科学院或类似性质的机构在1978年发起并在美国成立的。该组织的宗旨是:有效促进世界各地区的技术进步,并为工程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不懈努力。由于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高科技的依赖性越发增长,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论坛作用,讨论和磋商国际上共同关心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二是通过旨在推动符合双边或多边共同利益计划的有效接触,促进工程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三是鼓励提高国际工程实践水平;四是帮助各国建立或加强国家级工程科学院;五是致力于加强工程与技术活动,以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及提高社会福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科研机构也顺应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而建立起来,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拉丁美洲科学院。这个学院的全称是“使用拉丁语言的国家科学院”(The Academy of Latinity),科学院的总部设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因为带有鲜明的拉丁美洲区域色彩,工作的中心和服务的对象也是以拉丁美洲国家为主,所以在更多的场合就用“拉丁美洲科学院”的简称。拉丁美洲科学院2000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立,总部的秘书处设在坎迪德·门迪斯大学。科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巴西总统以及法国、意大利两国的教育部长的有力支持,并且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和支持,现任院长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任总干事菲德科·麦尔。拉丁美洲科学院现有院士200多名,主要是欧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中使用拉丁语言(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的科学家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如已故著名学者亨廷顿和鲍德里亚就曾是该院最早的院士,其他院士包括法国学者阿兰·图兰、弗朗索瓦·于连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萨拉曼戈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