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针对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充分尊重学生各自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落实。这种着眼于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新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以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为途径,使课堂教学从同步到异步,实现集体授课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既增加了教学上的互动效应,又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传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和扩展,最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尊重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个性特征,改善师生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通过教学目标体系的开放性建构、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尽可能地满足师生个性的发展需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学业与人格的发展,让课堂成为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我们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构建策略
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可预知性、可操作性、具体性与普遍性的观点,同时,又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具有过程性、不可预知性及随机性、个体性。所以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开放性的目标系统,包含预设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两大方面。
我们在构建学习目标时,内容上,追求知识、技能、智慧、情感、美与德性的统一;形式上,注意主体目标生成的过程性及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因而每一堂课中,既有预设性的目标,又有生成性目标。我们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各尽其能”的目标确定原则,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高度跳一跳摘到果子,共同感受成功。数学中同一道应用题,甲学生要有三种解法,乙学生只需要掌握一种基本解法;英语课上,有的学生以背诵的方式记住课文,有的则以表演的方式反映课文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们提高了认识,认为在操作中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三类目标要有机整合,以“行为目标”为基础,以“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为追求,把“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理解为同一事物不同的审视角度。大家对“生成性目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认识到“生成性目标”取向的基本宗旨是通过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种活动是使学生进入“知识本质”的过程。所以,应把视点放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过程上。语文老师还提出了“作文课是进行目标开放性建构研究的最好载体”的观点。在生成性目标的构建步骤方面,大家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的步骤:第一步是构筑生成问题的情景,可以通过知识体系的清晰构建形成支持基础,让学生“能”提出问题;创设自主平台和民主氛围,鼓励自由表达,发展学生质疑精神与能力,让学生“敢”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在动态过程中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成性目标。第三步是实现生成性目标的达成。其中,第二步对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期望通过每一节课的锤炼,提高老师们的课程实施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策略
“人本化”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点,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为主要特征。
我们认为教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教材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我们打破教材的“神圣”地位,将原有的教材人本化处理。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人的生活经验,贴近人的生活实际,符合人的兴趣要求,照顾人的个性特长,努力使教学内容适应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儿童。我们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针对不同学生的爱好要求,适时适度地开发学习内容。
人本化处理是对统一教学内容的二度开发,是一种增删调度,其二度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兴趣要求都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因而,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一位儿童的个性特点,富有个性化的色彩。当然我们不是一味迎合学生,我们会考虑教材间必要的逻辑顺序,我们同样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发挥教师课程开发者的作用。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包括对教材的遴选、调整,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反映主体的个性,从而促进儿童个性方面的和谐、自然发展,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探索中,我们认为“人本化处理”策略应该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趣味性”、“动态性”和“开放性”。我们在以下具体方法上进行了尝试:
1.将教材内容整合
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同时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本班学生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或与其他学科整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度。如语文《长城》一文的学习,可与社会课上了解修筑长城的历史及名胜古迹一课,音乐课上欣赏、学唱《长城谣》相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全面地去了解长城。科学教学中,《认识蚂蚁》这个内容,如果根据教材安排的顺序,那么当教学时,师生会一个蚂蚁也观察不到(因为那时的气候已经不适合蚂蚁在户外活动)。所以我校的科学教师就将教学内容适当提前。数学《垂直》一课的内容中,教材先安排教学从一点向已知直线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的知识,然后安排教学怎样画垂直线段的方法。我校钱老师认为这两个内容先后调换教学会更科学,于是,她将“垂直线段最短的内容”移后教学,先教学画垂直线段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画垂线段练习的过程中去探索垂直线段最短的知识。事实证明,她的策略非常成功,教学效果很好。当然将教材内容前后调整不能随心所欲,应该谨慎使用,必要时需要备课组的论证。
2.将教材本土化改造
教材中涉及的具体事例、情景,可能远离本地学生的生活,我们设想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学习新课,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积极性。至于如何改造,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这就取决于主体的个性,不作过分统一的要求。
低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一课,作者描写了南京梅花山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未曾到过梅花山,但无锡的梅园有许多学生听说过,也去过。因此,教学中预先布置学生去了解梅园梅花的情况,课始安排学生汇报所了解的内容。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语文的确在身边,从而消除对语文教材的陌生感,上课时学生便能与作者进行自然对话,加深体验。这样,对教材进行本地化改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正是我们现代语文学习所需要的。
另外,课文里有关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言名词等内容与本地不一样,或不符合现实,教师可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改造。数学中有很多例题所要求的教具或学具在教学中很难准备,我们的数学教师就适当的将这些题目改为容易准备学具的题目,这样的改造不仅不会降低原题的功能,还更有利于操作与理解。
3.将教材与生活、时代相贴近
很多课文叙述的事件、时间发生在以前,甚至上世纪等,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学新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讲述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近阶段发生的事件,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拉近教材与现代学生的距离。
比如学生在学习《土壤和我们》一课内容后,他们了解了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通过调查还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从而产生了开展保护土壤的行动的愿望。这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内心的美好愿望,结合“国家土地日”教育这一契机,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制作保护土地的宣传册,到社会上去宣传土地保护的方法与思想,或组织学生给有关部门写信、参与社会实践等。
4.增加补充一些内容
“补充”是人本化处理策略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尝试补充生活中蕴涵的学科知识的例子,或将教学内容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导入新课;尝试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补充无锡地区的相关知识;我们尝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或生活中需要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比如四年级组举行放风筝比赛后,关于风筝的话题成了信息技术课的研究内容,五年级探讨数字编码的规律与应用,同学们把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带进了数学课程。语文教师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依据师生双方的兴趣与特点及个性风格,提供文章供学生泛读。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推荐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学漫画等书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如学了课文《争吵》,便推荐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春天到了,布置学生自学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家的作品。上课时,请学生把这些文章介绍给大家,然后一起学习这些文章。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已学到的内容,而且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能开发教学资源,在文本式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比较到位;但是在对材料的使用上没有意识到精雕细琢,对选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没有进行优化设计,导致课程资源的价值和效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了解了各种教学形式及方法,并在实践中锻炼了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能力。这种合理包括适合“这个”教学内容、适合“这个”班级群体的风格、适合自己的风格。
同时,我们引导学生体验什么是接受性学习,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然后指导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并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让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习。
学习拼音时,教师把超市搬进了课堂,将枯燥的拼音教学寓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课堂成了“商场”,学生成了“顾客”。有的老师把课堂搬进了大自然,师生沐浴着和风细雨,在蓝天白云下学习关于春天的词语,朗读关于春天的诗句,观察周围春天的景色,抒发热爱春天的情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善长电脑的语文老师则把课堂搬进了电脑房,让孩子们在网络世界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语文课与科学课、社会课融为一体。课外还有同学对全班同学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且向全校同学倡议:不要只盯着童话故事,要多阅读科技类书籍,从小要增强科技意识。五(1)班的同学学习“调查与统计”的内容时,直接走进听课老师中,调查听课老师有关信息。五(5)班的同学自告奋勇地为学校大草坪设计美化方案,从中明白了什么叫设计,怎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设计……
课堂上,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采用匹配与失配策略科学合理的综合各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在“情境创设”、“游戏开展”、“歌谣使用”、“全身反应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教学形式方法的操作策略上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我们来看一位老师对“小学英语课任务型教学途径”的认识与操作。
案例:
小学英语课任务型教学途径初探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简单地说,任务就是做事,就是运用英语做事情。进入21世纪后,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步引入我国,被广泛地运用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而教英语正是为了教会学生用英语。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和他人进行交流。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从而真正做到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任务型教学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任务型教学巩固新知
任务型教学是连接语言和生活实际的桥梁,它能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交际情景、更多意义操练的机会,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新知。在教学句型“I like...”时,我先对部分词汇进行教学,为学生的交流扫清障碍,作好准备。随后,我请学生用自己所带物品与老师、同伴进行交流,用“I like...”句型介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与同伴交换手中物品。学生们各个兴致勃勃,带着自己的物品满教室跑。为了尽快完成交换任务,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这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内容。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复习旧知
在教学牛津英语3A第十单元快餐食品类单词“hamburger、ice-cream”等后,我布置了小小推销员这一任务来复习以前所学的服装类、水果类、文具用品类等单词以及新学句型“An icecream?Yes,please.No,thank you.”“An ice cream,please.OK.Here you are.”等。让学生扮演推销员向其他学生(顾客)推销自己的物品,比一比谁是最好的推销员,谁的顾客最多!学生们都对这个任务感兴趣,纷纷效仿商场的售货员用新学的几个征求意见的句型向顾客推销起自己的商品来,在真实的情景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使乏味单调的操练更具意义。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Whose coat?”这一单元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完成“物归原主”的任务。课前,我从学生处借来了服装、文具、玩具等物品,打乱之后把他们分发给各个小组。在教完本节课的新授句型后,请学生用所学句型“Whose...is it/are they?”“It's/They're...'s.”相互讨论,在小组一致确定了物品的主人之后,请他们分头行动,物归原主,看哪一小组英语说得最流利、最准确,将物品归还的速度最快。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互帮互助,合理分配任务,在操练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四、运用任务型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设计任务时,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英语的踪迹随处可见。如果把英语课堂教学比作正餐的话,那么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小知识就是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英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英语知识。比如教字母时,我请学生搜集各种英文字母的商标,在课堂上请他们介绍给其他学生;教数字时,我又让他们搜集带有数字的物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来练习数字的读法;再比如说,教到中国银行(the Bank of China)时,我让学生回去搜索中国其他银行的英文名称,如农业银行是th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他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东西,将课堂教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
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任务型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将任务型教学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让其更好为课堂教学服务,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和反思。
个性在板书中飞扬——牛津英语5A Unit6片断赏析
片断一:巧设板书情境,轻破语法难点
T:Today we are having a sports festival.
Now,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
(在黑板上勾勒出运动会场地,带学生进入运动会现场,在这特定环境中学新单词)
Look!What are they doing?
Who's this man?What is he doing?(即时简笔画“站”)
S1S2:He's Mr Green.He's standing.(www.daowen.com)
T—Ss ask and answer
T:What is Miss Li doing?(即时简笔画“坐”)
T:I'm Nancy.Can you ask me?
(show word run)Ss spell it and read it(即时简笔画“跑”)
T—Ss ask and answer
(类似方法学习其他单词)
片断二:加强板书体验,提高各种能力
(学了新单词及新句型后)
A T:Who do you want to be?Make a dialogue.
Eg:T:Hello!I'm...
S1:Hello I'm...
T:What am I doing?
S1:You're...
T:What are you doing?
S1:I'm...
T:What is...doing?
S1:He's/She's...
T:Work in groups
T:Act your dialogues
B(练习:Fill in the blanks)
At the festival,Mr Green is______.Miss is______.Nancy______ ______.David______ ______and Wang Bing______ ______.They're very happy.
片断三:学生参与板书,主动探究学习
Look at my blackboard.
A T:read after me.
How to change the words?
S1S2 try to answer it
T say sth.about V.ing
B I have many flowers.Who can help them to find their houses?
学生将花(动词现在分词)贴到相应花盆(三种构成方式)中
片断四:丰富板书内容,进行策略引导
T:Read the new words again.Do you have any words like these?
(出示元音字母及组合并归类其读音)
Ss say some words like these.
(依次出示写有读音归类的云朵,完成板书)
反思:
一、设计板书,突破语法难点
现在进行时是一项很理性的语法点,若传统地进行教学,学生对“现在进行时”这一概念的理解必是不够深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感性,好动。在片断一中,将该时态的教学放置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稍纵即逝的过程用灵动的简笔画板书勾勒定格在某一时刻,这不仅给学生展示了一幅运动会的生动画面,铺设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平台,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轻松学习英语,更是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简笔画的特点和优越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走进板书,提高学生能力
图文并茂的板书一大特点就是形象,富有表现力。简笔画又因其简洁性和可调控性对学生理解知识更显出了它的优点。它既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可调节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和情趣,可使课堂教学做到“动”与“静”巧妙地相互转化。它就像“催化剂”,许多难以解决的教学活动在它的加入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增加对以简笔画为主的板书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给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片断二中,让学生围绕板书进行学习,进行多层次的分角色表演,顺势连成片断写下来,可有效的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在利用相关素材传情达意的体验中,对事物这种动感美的审阅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三、充实板书,激发探究兴趣
现在分词的构成也是一大重点难点,在组织齐读、找规律、小结后,设计了一个帮花儿找家的游戏,打破了板书由教师一手包办,全盘授予的局面,让学生也成为了板书的主人。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又给了他们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发挥的机会。片断三中,学生在帮花儿找家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掌握程度,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也是一次放手让学生参与布置,互相协作创造美的过程。完成后的板书内容充实、形式丰富、色彩鲜明。蓝色的跑道、淡蓝的云朵、绿色的花盆、红色的花朵、简洁有力的形象、人物活泼的造型——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板书呈现给学生时,对他们视觉的冲击是很强烈的,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水平,激发了创造美的动力。同时,自己也参与了美化,知识的轻松掌握,精彩板书的完成,都让学生感受到了主动探究后成功的喜悦。
四、凭借板书,渗透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板书因其特有的表现力,对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如片断二:教完所有单词及句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对话编演,学生借助板书,能一目了然见到必须要用的素材。这就让学生容易编好对话,也很有利于学生掌握编对话的方法。接下去,让学生以完成填空的形式,连起来介绍运动会上各人的活动情况。这其中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写好英语片断的指导。片断三利用板书进行游戏,学习现在分词的构成,给学生指明了动词变现在分词的三种方法,很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片断四复习新单词时,让学生回忆所学单词中带有相同音素的单词,并以云朵形式充实板书。这其中就教给了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的学习好策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受到高度重视。我们尝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研究中,我们提出将一个知识点的课件设计成一个小资源库,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满足不同教师、不同班级、不同环节上的个性化选择。这样不仅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环境支持还大大提高了课件的使用效度。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策略
评价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淡化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们的评价主体,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学习团体。评价内容,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能力、兴趣、特长等也纳入了评价的范畴。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发展的水平也不同,因此评价的标准也就自然不同。不再过分追求统一,而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弹性设计,100分可以得优秀,而有的同学80分也能得优秀,有的学生横向比也许只能属于及格,但纵向和他过去比,也许已能评为良好;评价方式,更是追求多元,纸笔测验法当然要运用,但不是唯一的,个性分析法、活动展示、成果展览法、档案袋评价等,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取得不同的效果。总之,在评价设计中,我们努力把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内心有真切的成功感受,看到自身成长的轨迹。
如《非常泰伯》就是在拍完《泰伯小故事》后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上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上,教师让同一个拍摄小组的学生相互评价在拍戏过程中的感受,还特地邀请文化站的站长进行评价。这样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在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的同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这种不断的综合性的评价,师生双方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们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平时指导学生加强阅读、注意观察、积累。评改时采用了师评、小组评、生生互评等形式,班级开辟“我来当贾岛”、“作文超市”等阵地,使学生在评价、评改中提高了写作水平和评价能力;同时尝试了将评价主体扩展到家长的操作,如利用家长会,请家长为展示的学生作文打分等等。
我们认为选用的各种评价方式、手段要兼顾所有学生,设计与学生个性相匹配的方式、手段。教师上课时要根据“评价资源库”科学调用各种合适的方式、手段。教师要积累整合优化的经验,以期能熟练运用,发挥评价最佳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