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及其形成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及其形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将是现代教学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发性、合作性、多样性、高效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如:了解北京的历史风貌、背景、风土人情等。

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及其形成

不是存在一种教育,而是如存在着许多个人那样,存在着许多教育。这对于各种水平的个性教育(无论它是有关成人的,还是有关年轻人和孩子的)来说,具有头等的重要性。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者关注的话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他们认为:“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这就是说,教师如果不能“因材施教”以发挥各人的才能,就违背了教学规律,学习的人也就不能顺从自然的道理而有所进步。“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的故事,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进行“因材施教”的一个范例,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学生个别差异与教授行为间互相影响的深刻认识。由于人类的实践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对人类学习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力图寻找出适合于各种不同情况的学习模式,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的效能,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建立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将是现代教学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将它与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将有助于改变现行课堂教学的缺憾,将有助于信息技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得到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将有助于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彻底改变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点缀品的现状。所以,在主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研究”下设了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研究”。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交互更加快捷、方便、能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人都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高度交互。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的交互特性,如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群组间的交互以及人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自发性、合作性、多样性、高效性。

1.基于web课件或局域网环境下的课堂授课形式

这种授课形式是封闭的、以个别化学习和讲授为主。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设计基于web的课件,让学生在对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完成彼此间的交互而实现对意义的建构。

这种模式大体教学步骤如下:

情景模拟→问题探索→专题研究→明理升华→拓展探索

如朱卓伟老师执教的《首都北京》一课,教师预先通过有选择地下载资料的方式,在我们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包括若干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著名网站的超级链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关于“首都北京”的资料库。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如:了解北京的历史风貌、背景、风土人情等。然后围绕某一学习任务展开学习。如“北京概况”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可以根据课件web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提示、学习要求、学习建议等)来完成制定出本组的学习计划。然后再进行分工和协作的实施。如:A同学负责整理收集北京的地理位置;B同学负责整理收集北京的气候等……小组长再在小组成员的协作下组织整理小组成员的学习结果,发布到局域网上,供其他小组学习、评估、补充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的再加工,然后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2.基于因特尔环境下的Web Quest思想下的研究性学习

这种授课形式是开放的、以个性化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主。在Web Quest思想的引导下,学习者参与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的资源,有些甚至还提供了录像参考资料。用一个较为复杂的事情吸引住学生,可以选择一些没有清晰答案的、甚至是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着迷、惊奇和疑惑。然后归纳整理后对学习者将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描述,告诉学生接下来我们将做些什么。教师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者再借助于指导者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网站清单(资源经过了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来完成任务。最后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机会。

这种模式大体教学步骤如下:

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网上探索,自主学习;网上协作,释难明理;在线测试,实时评价;学习成果汇报,总结反思。

如李志华老师上的一堂实验课《风筝信息大搜索》,本堂课是从学生的活动中产生的,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学生课前在活动中已初步接触了风筝,了解了风筝,掌握了一些风筝的放飞技巧。但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困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进一步了解风筝的强烈愿望。他们可能会利用查寻报刊杂志、询问长辈等方式来寻求答案,但有不少问题还不能解决,因而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再让学生观看放风筝的比赛实况,调动他们原有的经验,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心中的困惑,产生进一步研究风筝的欲望,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再从学生的困惑中汇总出三大任务:风筝的起源、风筝的放飞技巧、风筝的制作。现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网上有大量的丰富、无序的信息,如何让这些信息为我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李老师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有针对性地搜索,可参考老师课前准备的三只锦囊(网站清单、问题提示、技巧帮助),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保存到自己的个人百宝箱内,使之条理化。最后学生在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全班一起交流分享。

再用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试图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校展出,一方面让全校同学都来了解风筝这一传统民族习俗,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我们的风筝活动从课外走向课堂,又由课堂走向生活,从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

3.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学习化环境下的学习

这种授课形式以BBS、Email技术、TCP/IP技术为支撑,可以进行实时的问题解答、模拟训练和课程考核,是本课题拟追求的最高应用层次。学习者围绕“学校”所引导的课题,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社区图书馆协会家庭成员、网络资源)寻求学习伴伙和学习途径,并利用BBS或Email技术在学习伴伙间合作与交流,最后“学校”可以通过TCP/IP技术或其他方式来对学习者进行考核,并进一步引导或推广。

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步骤:

情境导入,明确专题,建立目标;分析问题,确定研究策略;收集资料,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分析验证;整合分析研究结果;撰写专题学习报告;反省,思考。

如李燕老师指导的试验《泰伯小故事》课题,教师与学习者在充分交流和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泰伯小故事》的课题方案,并帮助学习者组建学习小组和寻求解决途径。以《吴歌悠悠》小组为例简述之:①学习者在“学校”的引导帮助下以拍摄《吴歌悠悠》电视短片为目标,组建了这样的学习小组:毛建平——吴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为顾问兼吴歌指导,黄志坚——校优秀青年教师为社区联系人,吴建亚——教科室成员为文字和历史理论指导,丁红娟——音乐老师为音效指导,李志华——红领巾电视台辅导员为技术指导。②以BBS、Email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完成课题。如学习者通过BBS在因特网上征集“吴歌”;用Email向吴文化研究专业人员请教等等;利用梅村(吴文化的发祥地)独特的社区条件确定了场景选择和构建;借助于水浒城的资源优势确立了服装、道具的选择和制作……最后完成了《吴歌悠悠》剧本的创作和拍摄前期工作的准备。③学习者通过前面的研究和学习,逐步积累,完成自我“内化”,并在拍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如表演者能成功地把握当时吴歌的音律,能较为准确地定位人物形象,这都是与前期活动分不开的。也是对前期学习的过程检查。④发布和交流学习成果,检查学习效果,进一步拓展学习目标。按照这样的过程:放电视片——剧组代表简介自己的电视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师”的概念包括嘉宾)就影片、拍摄、感受等自由互动地进行交流。

(二)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进行个性化的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广大教师通过自我学习及接受培训,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地转变。对个性的价值,对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都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并积极尝试;对教学后的反思更加注重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可贵的行动研究意识与状态。

由于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走向多元,因此,许多教学个性鲜明的老师能够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语文教学,而不再被一种风格、模式所强迫,有的老师擅长朗读,那么就可以适当多用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法;有些教师擅长习作教学,那么,就让他尽情发;有的老师理性较强,就让他在上课中多用分析比较等等。每位教师在教学个性被得到尊重的前提下,再完善发展。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这里列举几种语文教学模式:

1.网络环境下的“自能识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网络环境下,让学生建立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养成在创设的生活环境中主动识字的习惯;用学过的词语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生成语句的练习,也是让词语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使用语文。以校园网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友好交互等方式,进行集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学习、协作讨论,指导学生把学语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种模式教学步骤如下:

情景模拟,激发兴趣;自由操作,自能识字;合作交流,情景说话;练习书写,拓展学习。

如邹莉老师执教的第二册《练习六(学习字词句)》,本节课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一开始,就把课堂内容的视角投向生活,由“你们想到邹老师家去做客吗?”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从点一点鼠标,看一看动画,读一读名字,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新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当一回小主人,来给大家介绍客厅,由词到句,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提高。整堂课就是一个参观老师家的过程,也融合了一个学习的过程。既而的健身房符合现代生活的趋势,也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同时亲身体验了玩“跑步机、划船器……”的乐趣,学得开心,学得快乐。最后让孩子争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布置小房间,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活动中能看到了孩子个性化的设计,看到了孩子介绍自己的设计头头是道,看到了孩子是了不起的。教师没有让课堂内容结束在下课的铃声中,而是让他们学会认字的方法,带着使命离开课堂,让孩子在课后继续把课上的内容化作更实在的行动,在生活中认字,认识更多的字。这样的课堂又回到了生活。

利用多媒体“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中获知,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媒体展现的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www.daowen.com)

2.“熏陶感悟式”教学模式

“对外部信息的吸收和处理上,学生的学习是受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及价值观支配的,因此,他们对学习内容具有自觉性和选择性。”“熏陶感悟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生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理念下,遵循自主性、操作性、平等性、探究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而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极富有感染力的文章,钱小玲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紧扣文题,抓住题眼“第一次”一词,引发学生生疑“为什么要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时情况是怎样的?”接着教师播放歌曲《妈妈的吻》,在优美的、熟悉的歌声中,学生感受到一股母亲的温情,从而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以良好的心态走入了课本。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创设的情境中,他们用心感受作者的肺腑之言,初步体验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抓住一个“情”,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对母亲的崇敬的情感。学生通过细读品味,把握课文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节,理解、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厚情感。最后,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母爱,并说说自己的打算,发挥语文学习对人生的指引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格。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熏陶感悟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就在于使学生在一定的阅读氛围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

3.“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自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的教学模式。它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培养符合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智力品质——观察力、思考力、联想力、记忆力等,掌握语文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步骤与方式,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模式教学步骤如下:

创设情境➝出示目标➝自主探究➝师生研讨➝研究拓展

如李筠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学习由创设的情景:师生对话,畅谈友情开始,这个教学步骤主要是引起学生的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欲望。接着出示教学目标:李白孟浩然这对好友是如何依依惜别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教学策略选择和指引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上。创设情景和出示目标是学习的动力过程。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原有知识的支撑下,学生以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材,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达到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也是知识习得的主要过程。课尾的研究、拓展作业,仍然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的,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可促进迁移,这是智慧技能习得的主要过程。

4.“多向互动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所谓“多向互动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语言交往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听与说互动,形成教材与学生、执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听课老师等多方互动,提高交际实效的教学模式。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言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与发展。利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口头语言习得的规律,创设适宜情境,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化、活动化,在听与说互动的过程中,在小组练习、交流汇报中,培养学生听、说、评、议的能力,使学生在语言时空里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的实践中不断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种模式教学步骤如下:

精心策划,带入情境;小组合作,互动练习;全班交流,总结升华;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如沈明老师执教的口语交际课《做小风车》,课前老师做好了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了若干份小车制作材料。通过多媒体来欣赏歌曲、了解各式风车、激发学生学做的欲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做好小风车,一边做一边说一说制作的过程。在自己练说的基础上,讲给同桌听,两人互听互评;在和好朋友玩的基础上,学生自己练说怎么玩,讲给同桌听,再以“小小喇叭队”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学生在听与说的一系列互动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劳动成果分享给更多的人,也使学生的交际对象走向了自己的好朋友、家长,再次给了学生广阔的语言实践的空间,从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开放的交际空间。

5.“体验交流式”作文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中,我们不断探寻学生习作的心理动因,努力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构建了“体验交流式”的中年级习作教学模式。

所谓“体验交流式”习作,就是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习作前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个人喜爱的活动中,得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时的活动与玩耍、辩论等便结合起来,彻底解决了学生习作的“素材”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作文更加生动,更加具体,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体验交流式”作文融合了“快乐教学”和“情境”教育的优秀思想。习作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与传统命题作文相比,“体验交流式”作文具有极大的优势:(1)从学生心理出发,先活动后作文,在活动中积累了素材,积淀了感受,以至激发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把作文由我要写变成了我要写。(2)体验作文有利于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人人参与活动,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容易写出有个性的习作。(3)交流更是学习语言的好时机。学生在倾听、评议中,进一步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模式教学步骤如下:

创设情景,激发愿望;尽情参与,积极体验;回顾活动,以说促写;真情表达,个性习作;交流反馈,总结提升。

如曹玉兰老师执教的中年级作文《风波》,根据中年级习作教学、学生的特点,对原有教材作了调整和整合,创设了情景,让学生参与活动,激发想象,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中,以嘉宾后援团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自主的表达空间。在学生全身心投入辩论时,教师又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对方后援团在辩论时的神情、动作。以童话创编故事,激发学生擅长的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不少学生写出了富有情趣的习作,在学生交流中组织评议、修改。最后,学生交流习作体会,教师适时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体验交流式”习作,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自己在活动中体验最深的一幕,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并在交流反馈中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谋篇布局、详略安排、开头结尾要富有个性,从而真正达到学习语言、练习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

在构建“体验交流式”的中年级习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努力实践了新课程的理念,明确学生的习作应以其内涵的纯真、童趣的鲜活为“本”,并以此为自己习作的价值取向。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出发,创设良好的习作环境,多类型、多样化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个人喜爱的活动中,得到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习作,为学生习作引来活水源头,让学生真正关注生活,并认识到自己是语言表达的真正主人,习作是自己生活的需要。

6.以生活为基础,全面开放的“双轨运行”作文教学模式

双轨,即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双轨运行即生活积累与语言积累相结合,日记作文与读书摘记相结合。生活积累是观、说、写的训练。语言积累主要是读、背、记的训练。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开启小学写作思维的两把钥匙。前者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两者缺一不可。双轨运行,两者相辅相成,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双轨运行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内容开放、形式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开放的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1)双轨之一: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得法于课内”。①阅读课:“以读为本,读写结合。②习作课:写前重导,写后重评。

(2)双轨之二:丰富语言和生活积累,确保学生“得益于外”。①自由读写:“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②走进生活:源泉丰盈不竭,文笔挥洒自如。

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写自己的老师,李筠老师在教学第一课《师恩难忘》时,就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学完课文后给学生布置了小练笔:留心观察一位老师,写写他(她)给你印象深的一件小事。习作教学前,李老师搜集了一些写老师的习作供学生阅读,让他们学习写法、积累好词佳句。课上指导时,注重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选择事例注重有典型。讲评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全班同学都参与了习作的评改,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双轨运行作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重视作文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