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异曲同工:探寻高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规律性

异曲同工:探寻高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规律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教学因教师、学生、课程等的差异,成了一条流动的河,它变化多端,但也有一定的“流向”。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探寻课堂教学的规律,老师们定同一教材,或根据自身的气质个性进行教学,各取其长;或制定各有侧重的目标展开教学,各得其所;或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殊途同归……演绎了“异曲同工”之妙。在一段师生问答的热身活动之后,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新单词。

异曲同工:探寻高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和规律性

有人说,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课堂教学因教师、学生、课程等的差异,成了一条流动的河,它变化多端,但也有一定的“流向”。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探寻课堂教学的规律,老师们定同一教材,或根据自身的气质个性进行教学,各取其长;或制定各有侧重的目标展开教学,各得其所;或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殊途同归……更有老师从不同班级的学生个性出发,调整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演绎了“异曲同工”之妙。

多人上一课,课上显个性——对“多人上一课”的一点思考

案例描述:

这是一次镇级小学英语会课活动,活动中本校三位英语教师执教的都是牛津小学英语3A,Unit 7服装单词的新授课。在一段师生问答的热身活动之后,三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新单词。

张继影老师:

(1)T:Guess,what's in the box?(盒子里装有学习用品与服装)

Ss:Pens?/Ball pens?/a book?...

(2)在学生猜到几样物品后,从盒子里取出连衣裙实物,张老师自问自答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 dress.(边板书边重复单词)

同样的方法完成单词coat,shirt,sweater的呈现。

(3)张老师举起连衣裙,并读该单词数次,然后请学生跟读,如:

T:dress,dress,dress

T:dress

Ss:dress

T:dress,dress

Ss:dress,dress

(4)张老师举起连衣裙问,学生答。

T:What's this in English?

Ss:It's a dress.

(5)待四个单词都练习完后,进行单词与事物匹配练习。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张老师来回走动,纠正错误。

蔡澄丽老师:

(1)T(边拍手,边朗诵):

早晨妈妈把我叫,起床穿衣去学校

穿上裙子dress,裙子,裙子dress

穿上衬衣shirt,衬衣,衬衣shirt

穿上毛衣sweater,毛衣,毛衣sweater

穿上外套coat,外套,外套coat

(2)教师教唱,学生模仿。

(3)全班分成A、B两组,分别诵读歌谣,比赛哪组读得更好。

(4)鼓励学生用所学词汇自编歌谣,有的学生运用上已学的颜色单词,编出了有特色的歌谣,如:

S:dress,dress,a yellow dress

shirt,shirt,a white shirt

sweater,sweater,a red sweater

coat,coat,a black coat

陈玲娟老师:

(1)T:陈老师这儿有一段数字密码,谁能把它破译出来?

4+18+5+19+19=?

S1:Oh!It's 60.

S2:No.It's 65.

(2)T:You are good at maths.But sorry,I don't think so.

If 1=a,2=b,3=c,4=?

S3:“4”is“d”.

S4:“18”is“r”.

S5:“5”is“e”.

S6:“19”is“s”.

S7:4+18+5+19+19=d+r+e+s+s

T:Yes.What is it?It's a dress.(同时出示实物,教授这个单词。)

同样的方法呈现其余三个单词。

案例分析: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单词教学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单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各有千秋。如用实物、图画、动作、语境、歌谣教单词。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自己的风格,针对自己班级群体的风格,三位教师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其间折射出三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1.让灵动的学习成为学生个性成长的天地

三位教师虽然执教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但她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其天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三位教师分别选择了适合她们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张继影老师:实物直观促记忆。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对于这些孩子,教授单词最好的方法是形象、直观地教授,看物见景学单词,记忆深,有兴趣。张老师借助直观教具——服装类实物,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单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刺激记忆。

(2)蔡澄丽老师:韵律童谣激兴趣。低中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如果借用歌曲、顺口溜等来学习英语,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蔡老师把本节课的新授单词按节奏、音乐节拍有机地改编成童谣儿歌,儿歌中单词不断重复,好听,易记,朗朗上口,学生非常有兴趣。当学生已经能熟练诵读歌谣时,蔡老师并未就此停止,而是给学生作了适当引导,让学生们自己编歌谣。当学生有节奏地朗诵起自己创编的歌谣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复习和巩固。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陈玲娟老师:密码翻译破定势。陈老师在呈现新单词的方式上突破了常规的实物法,通过出示一段数字密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新奇、陌生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急于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在看到熟悉的加法后自然而然想到和是多少。数学学得好的学生脱口而出:和是65。此时陈老师给予引导,破除了学生思维上的定势,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赋予数字其他的含义,经过一番密码破译的过程之后,学生得到了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既复习了字母,又自然呈现了新单词;另一方面,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在密码破译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以及寻求知识的方法。这种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参与获得探究能力。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2.让灵动的教学成为教师个性发展的舞台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一个成功的教师往往具有独特教学风格与教学个性,他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三位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个性特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凸显了教师的个性。

张继影老师个性温和而细腻,因此在选择单词呈现方式上选取了简单而直接的“实物法”,借助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在语言和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一步步走得扎实而有效。蔡澄丽老师擅长歌舞,利用这一特长,蔡老师自编自演了一曲曲动人的歌谣,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原来英语学习是如此美妙。陈玲娟老师心思缜密,思维开阔,因此她设计出一个有趣的密码翻译的教学游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道理。

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在兼顾到发展教师个性的同时,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以形成学生丰富自由的个性。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由个性鲜明的个体所组成的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

一次别开生面的研讨活动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耐心细致地启发学生了解蜻蜓的身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在陶先生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了蜻蜓。

今天,陆老师和曹老师从不同的侧重点制定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并先后执教了这一课,以供大家研讨。

陆老师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变式朗读,读中感悟

1.“去枝减叶”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1~6自然段,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通顺、读流畅这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练读。

师: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队,甲队读陶行知先生的话,乙队读所有孩子们的话,旁白部分去掉不读。(www.daowen.com)

学生甲乙两队对读,感觉十分紧凑,读出了人物对话时各自的语气。

2.“添油加酱”读

老师启发学生想象陶行知先生和孩子们对话时各自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把1~6自然段变为:(括号中为添加的人物神态、动作或表情)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心想:哎?这些孩子怎么在捉蜻蜓?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蜻蜓能捉害虫。我不妨过去问一下。)

他停下脚步,(见翠贞手里正拿着一只蜻蜓),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亲切地)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但不敢确定,便小声地)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一个男孩(大胆地)说。

孩子们(见陶先生没责备大家,)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微笑着)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样变化后,再让甲乙两队分角色朗读陶先生和孩子们的话,中间的旁白及括号中加进去的内容由老师读。然后甲乙两队换角色读。这样,老师读得绘声绘色,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片断二:引导质疑,崇尚科学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7~10自然段,说说通过陶先生的讲述,大家对蜻蜓有了哪些更多的了解?

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初步明白陶先生讲述了蜻蜓尾巴、眼睛的形状、构造、功能等。然后拿起模型蜻蜓,模仿介绍。

师:有人说,学习不能唯书,不能唯师,意思说不能书上怎么说就怎么做,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哪怕像陶先生这样的大教育家,我们也不能盲目相信。课后,大家可以去搜索有关蜻蜓的资料,看看,你对陶先生关于蜻蜓的讲解有什么补充或更正。

曹老师的教学片断:

片断一:入境始于亲,潜心会文本

师:今天,老师要把大家带到村子外的田野里,和伙伴们一起捉蜻蜓。(播放多媒体课件:郊外的田野里,蜻蜓在上下翻飞,并伴有轻快悦耳的音乐。)

师拿着一模型蜻蜓:看,蜻蜓飞来了,就在你头顶上,快捉住它!飞到你身旁来了,快!快!

学生伸手雀跃。

师:正当大家捉得开心时,陶行知先生从村里走出来,看到了这一幕,课文的1~6自然段就写了此时发生的情景。这几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不少人物,快读一读,看看自己想读谁的话?

生:我想读翠贞的话。

生:我想读孩子们的话。

师:孩子们至少也有几个人呀!你只能是孩子们中的一个。

生:我也是孩子们中的一个。

……

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时,当“孩子们”的学生就齐声朗读起来。

师:“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该怎么说呢?

生:应该是你一句,我一句。

生:还没等一个孩子说完“吃草”,另一个孩子就抢过来说“吃树叶”了。

……

师:孩子们敢于在老师面前这样大胆地讲话,可见这位老师——

生:非常慈爱。

生:一点不高高在上,是孩子们的朋友。

片断二:互动讲述,一举多得

师: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是)

把它放了,好不好?(好)

那陶先生有没有马上让大家把蜻蜓放了?(没有)

师:为什么?请大家读7~10自然段,陶先生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几位学生交流、补充,理清陶先生介绍蜻蜓尾巴、眼睛的条理。

师:你能像陶先生一样有条理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吗?先把课文再读一读,然后四人小组的同学轮流当陶先生,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注意,可拿出一枝铅笔模拟当蜻蜓。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一个小组表演。

教师即时采访“陶先生”:你刚才把蜻蜓翻过去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小心呢?

“陶先生”:我怕一不小心把蜻蜓弄疼了。

师:你们几个孩子眼睛盯着陶先生手里的蜻蜓,听得聚精会神,都“入神”了,现在想说些什么?

生:“陶先生”讲得太有趣了,而且手里有实物,我们一听就懂。

师:是啊!陶先生用蜻蜓这本活的教科书,给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

互动评课

许红老师: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之本。陆老师在片断一中非常注重朗读训练,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过程。她对课文作了先删后添的变动,通过“去枝减叶”,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好像就在面对面地对话,真正进入了角色,读出了对话的语气,体会了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思想活动;引导学生“添油加酱”的过程,其实就是由表及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通过“添油加酱”的朗读,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陶先生的慈爱、宽容,循循善诱以及孩子们的率真、可爱。

李筠老师:

同样是这一内容的教学,曹老师却是另有用意。陶行知先生崇尚“没有围墙生活教育”,课堂伊始,曹老师把孩子们引入到“大自然”中,创设捉蜻蜓的轻松情境,使课堂生活化、平等化。而通过分角色朗读,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了“七嘴八舌、抢着说”,使词语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可感、可触、富有情趣的。

陆老师:

确实,我在课文语言的品味上还不够到位。我想我还是可以从这节课中再找到一些空间使自己在语言训练方面做得再实一些。

金玲老师:

其实,陆老师还是能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让学生模仿介绍蜻蜓的知识,就是一个训练学生讲话清晰、有条理的绝好时机。“不能盲目信从”,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视角投放到更大更远的空间,用科学的眼光去大胆质疑,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内涵和科学内涵,教给了学习方式,使三维目标水乳交融,有机整合。

吴军老师:

曹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人文目标还是重在感悟陶先生的形象,相对来说整体性更强一些。

曹老师给小组学习设置了特定的呈现方式——当陶先生给学生“上课”,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有了人文的纽带。凭着自己对陶先生的理解,为了当好老师,孩子们对语言内容作主动的梳理,在讲述过程中作主动练习;在同学扮演陶先生讲述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其他学生又一次次无意识地了解了蜻蜓的知识,感受了陶先生教育大家的教学风范,一举多得地获得了合作学习的价值。

……

邱瑞贤老师(原无锡市语文教研员):

每个星期,我都会来实验小学和大家一起深入课堂,共同研讨。今天,两位老师都来执教《放飞蜻蜓》一课,各有精彩和独到之处,确实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品味。

这两位老师在教学时,确实有自己侧重的教学目标。在学习1~6自然段时,陆老师利用“去枝减叶”、“添油加酱”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从而读进文本的深处,读出文本人物的形象。而曹老师的读,通过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更注重在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词句。但她们都能立足于语文学习之本,在读中发展语言,在读中感悟形象。说到读,不得不讲两位老师扎实的说的训练,通过讲述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形状、构造、功能,学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掌握了蜻蜓的有关知识。但曹老师说的训练具有了情境,突现了苏教版教材的趣味性,且此内容的学习,把情感目标重点定位于感受陶先生循循善诱的教育风范,使整堂课的教学更具整体性。而陆老师能关注课后练习,并把“敢于质疑、搜索信息等”整合进自己的教学目标,如果这些能在“语文”二字上多做功夫,则不会有“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园”之闲了。

曹老师:

我们今天的两节课是一个教学研讨。陆老师虽然年轻,却很有创意,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课堂上,她能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象、表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展了学生和我们听课老师的思维。感谢邱老师的评点和在座老师的参与,也欢迎其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