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88年美国电影《布拉格之恋》

1988年美国电影《布拉格之恋》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还原了“布拉格之春”事件。《布拉格之恋》的故事以这一政治运动为背景,再现了普通人在政治动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布拉格之恋》充满了直白、毫无顾忌的性爱镜头,令当时的主流观众目瞪口呆,成为一时的话题之作。

1988年美国电影《布拉格之恋》

我沉溺在与你的爱情里,既是痛苦又是幸运,生命这么重,你却那么轻。

编剧:让-克洛德·卡里埃、菲利普·考夫曼、米兰·昆德拉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朱丽叶·比诺什、莉娜·奥琳

◎爱情二元论

林松

柏拉图《对话录》有个著名的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那一半的自己。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www.daowen.com)

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富含哲学思辨,20世纪曾风靡一时,但改编成电影,是出了名的难。改编名著本就吃力不讨好,一群挑剔的书粉盯着,导演往往畏首畏尾,动辄得咎,更别说昆德拉的小说弱化情节,专注说理,诗意的文字中蕴含着沉重的思想和哲学的思辨。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意挑战改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可谓困难重重。电影《布拉格之恋》力邀当红实力巨星丹尼尔·戴-刘易斯和朱丽叶·比诺什联袂主演,将原著纷繁透视的情节删繁就简,讲述刘易斯饰演的外科医生托马斯风流成性,游走于不同女人间,又要面对他的妻子特蕾莎,后者无法忍受丈夫的浪荡,与之分分合合。爱情一面是灵之轻,一面是肉之重,灵与肉、轻和重的张力令特蕾莎陷入难以承受的煎熬。

电影还原了“布拉格之春”事件。1968年,为阻止捷克斯洛伐克兴起的民主化运动苏联悍然入侵,全世界一片哗然。《布拉格之恋》的故事以这一政治运动为背景,再现了普通人在政治动荡中颠沛流离的命运。考夫曼运用纪录片和实拍相结合的手法,还原了运动的某些细节。

虽讲了政治,但爱情仍是电影的主线。特蕾莎本是一名女招待,托马斯在一次出诊途中遇到了她,和她发生了关系。托马斯认为,爱情,是有与之同眠的欲望,所以他们结婚了。但婚后的托马斯难改本性,对他来说,性和爱是分离的。萨宾娜是名艺术家,不相信婚姻,热爱自由,在性爱方面和托马斯情投意合,婚姻上却无法走到一起。托马斯游戏人间的轻盈,变成特蕾莎无法承受的沉重;特蕾莎的爱也让托马斯感到束缚,不能呼吸。

考夫曼深刻地把握了昆德拉提出的爱情二元论:轻和重,它正如灵和肉、男人和女人、光明和黑暗、寒冷和温暖等一样,因为彼此而存在。就像特蕾莎的另一面就是托马斯,如同阴阳一般,共生存在。当然,特蕾莎的另一个对立面,也是萨宾娜。影片中,特蕾莎为了清除心中的痛苦,去找萨宾娜。两人脱了衣服,拿着照相机,互相拍摄身体。两个互为仇雠的女人,在脱去衣服、赤诚相对的瞬间,达成了某种和解。

影片的结尾颇有深意。经历了分分合合的托马斯和特蕾莎重归于好,一起放弃国外的生活,回到捷克的乡间。一天,他们开车从邻村回家时,特蕾莎问托马斯在想什么,托马斯说他感到很幸福。在这个瞬间,车祸发生了,托马斯和特蕾莎葬身一处,故事结束。死亡亲自出手,终结了二元对立的爱情。

《布拉格之恋》充满了直白、毫无顾忌的性爱镜头,令当时的主流观众目瞪口呆,成为一时的话题之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内里的光芒愈发凸显出来。电影关于灵和肉的思考,以及把性爱和政治、小人物和大历史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影响了无数后来者,如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等。自此之后,爱情不单是两个人的事,它是一个时代的回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