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88年中国香港电影《胭脂扣》

1988年中国香港电影《胭脂扣》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片依然是关锦鹏惯常使用的时空交错式叙事,《阮玲玉》是从史料中回溯了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而《胭脂扣》则是从30年代的民国穿越到当代,将两种空间通过剪辑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如花则是两个空间转换的纽带。《胭脂扣》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繁盛一时的风月场文化,关锦鹏亦借此表达出了浓浓的怀旧情绪。《胭脂扣》似乎一语成谶,难免令人痛心疾首。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编剧:邱刚健、李碧华

导演:关锦鹏

主演:梅艳芳、张国荣、万梓良

获奖: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美术设计

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银幕内外总关情

安宕宕

回溯香港电影史,应当铭记关锦鹏导演,他的作品《胭脂扣》记录了两位传奇巨星最璀璨的一刻,亦成全了这一对“银幕眷侣”,同时,更满足了万千影迷对张国荣、梅艳芳这对“才子佳人”的一厢情愿。意犹未尽的影迷甚至一度炮制出了两人“40 岁婚约”的传闻。因戏生情,同时因情生戏,大抵是独属于创作者的极致情感经历。传奇作品,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可遇不可求。(www.daowen.com)

当年,张国荣风华绝代,梅艳芳倾国倾城,男阴柔,女炽烈,郎才女貌羡煞旁人。众人追捧的张国荣,颓废萎靡却独自形成一种强大的气场,亦是最会调情的浪子。“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这句对白则为梅艳芳的独特气质做了注脚,她的转瞬回眸亦有千面。风月场中的长袖善舞,为爱痴狂的刚烈决绝,孤冷凄清的楚楚可怜,最后乃至人鬼不分,没有过火,没有轻佻,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当年的金马影后实至名归。

本片依然是关锦鹏惯常使用的时空交错式叙事,《阮玲玉》是从史料中回溯了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而《胭脂扣》则是从30年代的民国穿越到当代,将两种空间通过剪辑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如花则是两个空间转换的纽带。

在30年代的段落中,大段的妓院场景足见精心,更满足了观众的猎奇。法国学者安克强在《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一书中得出研究结论:风月场其实是城市精英的休闲空间,高级妓女文化则在19世纪末开始流行。美国学者叶凯蒂在其专著《上海·爱》中指出,晚清以降的名妓在公共场合获得了空前的活动自由,“名妓们借这个空间在公众面前新鲜亮相并推销自己,她们建立女书场,坐马车,吃大菜,上戏园,逛公园,去赛马场,到茶馆、书场公开演出,唱猫儿戏”。

《胭脂扣》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繁盛一时的风月场文化,关锦鹏亦借此表达出了浓浓的怀旧情绪。半个世纪后,如花从阴阳界重返人间,如同孤魂野鬼一般,漂泊于早已天翻地覆的80年代,暗含着强烈的怀旧隐喻,这样的安排可谓独具匠心。试想,如果如花只是穿越回过去,这种伤感的力量则没有这般错位。

乍听片名,本以为会书写一段才子佳人的风流艳史,但剧情却一度反转,从“痴心女子负心汉”到“安眠药‘谋杀’亲夫”,无意中,揭开了炽烈爱情表象之下的苍凉底色。可惜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如花和十二少虽未共赴黄泉,但也牵绊了一世一生,是情缘,还是孽缘?

《胭脂扣》似乎一语成谶,难免令人痛心疾首。戏外这对老友,虽未真正有过姻缘,但也是“戏如人生”的真实写照。彼时演唱会上,张国荣和梅艳芳上演“世纪之吻”,令人何其动容。其后的2003年,这对银幕佳人、毕生挚友双双离世,似乎亦是冥冥之中早有的安排。

片中有句对白这样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唱戏,就是把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一场一场做出来,不过戏演完了,还不是人生拖拖拉拉的痛苦。”想来亦是艺术家最痴狂的境界,如若不能活在戏里,他们干脆绝尘而去,留给世界一个苍凉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