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以来,旧的南开大学在人民政府和党的培养与教育之下,逐渐脱胎换骨孵化转变,今年又经过院系调整,增加了新的组织、新的力量,现在完全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全国的高等教育界了。这是全国教育改革上的一大胜利,我们应当向毛主席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
新的南开大学是一个新型的综合性大学,由旧南开大学文、理、财经三院的十四个学系,天津大学理学院的数、理两系及津沽大学财经学院的贸易、会计、企业管理三系所组成的。除了这些部门原有的师资之外,领导上又调拨了北大、清华、师大、燕京、唐山及沪江等校的一些教师,大大地增强了我们教师的阵容。现在我们共设置了18个专业,3个专修科,组成14个系,领导26个教研组。全校共有学生1634人,教师277人,员工273人。
旧的南开大学校舍是分散在市区内外五个地方:八里台、六里台、迪化道、湖北路与承德道。现在的新南开大学全部集中到八里台了。今年夏天我们修建了17438平方米的面积。这种地区与房舍的调整,不但使我们得以集中和节省行政的力量,密切内部的联系,而又大大地协助了其他姐妹学校的成立。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我们又适当地调整了我们的行政机构。我们废除了院的一级,并在教务长领导下成立了教学科,协助各系推进“计划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在总务长领导下设立了生活管理科,具体研究改进膳食住宿等问题,使全体师生更能安心教导与学习。在校长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下,增设了政治辅导科,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协助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指导全校师生员工的社会活动,来提高我们的政治水平。
这种制度上的改革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齐头并进的。我们的教师们在上学期之末,研究了祖国当前的需要,根据科学自身的体系和学校中既有的基础,又吸收了苏联经验,来确定我们的专业。然后在暑假中集中精力学习苏联这些专业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来拟定我们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经过俄文的突击学习,又深入研究教材,凡苏联教材符合今天祖国需要的我们都尽量采用,预备结合新中国的实际逐渐加以修正。最近翻译课本与编写教材,备课先做试讲与互相听课之后提供意见,都在教研组的领导下普遍地进行了。
从上面所提到的一系列的改革,我们认识到南开是有了本质上的蜕变。这是由于她新方针任务的不同。过去她是为官僚统治阶级、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培养人才的,培养人才做何具体工作亦是无计划性与目的性的,所以教的人是充满了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色彩,不肯负责,不愿尽心,而且往往搬运教条不切实际。学的人亦只是从主观愿望和个人兴趣出发,所以教育出来的成品,最好的亦只是一种绅士类型的高等华人,或者是追求个人名利的技术通才,或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的性质的改变,也引起了南开这种情况基本的转变。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赋予新南开大学以新的历史任务。这个新的历史任务大概可分为下列两点:(www.daowen.com)
第一,新型的各种大学都是完全为国家培养高级干部的主要机构。综合性的大学所培养的干部包括各种研究人员、高等及中等学校的师资和机关的文化与专业干部。他们既然是国家的干部,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能专为个人做打算,他们必须充分掌握近代的科学技术与高度的文化水平。因为我们祖国明年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上述的各项人才,在数量上是很多的,在时间上是十分迫切的,在质量上是要合乎一定规格不能粗制滥造的。所以这一任务显然是相当艰巨,需要我们充分努力的。
第二,除了为国家培养高级干部外,综合性的大学与其他的大学不同,尚负有另外一个同等重要,或者从国家长远的需要来看,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发扬学术与提高文化,使人类能更好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征服自然改造环境,更丰富更美满人的生活内容。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以至每一个将要毕业的同学,都要在研究、著述和创造上努力。毛主席提到,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高潮亦将迅速莅临。而在文化建设高潮里面的主力队伍是文艺与科学工作者。所以综合性的大学必然占一个重要的领导地位。固然目前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忙于课程改革、编写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这亦可以作为一种研究与著述的出发点。因为以浅显生动的说法来传播与普及高深的理论,确是极有价值的工作,可以为研究与创作铺平道路打下基础。我们估计用两三年的时间,大体上可以将课改工作完成一个初步段落,然后将重点移向研究与创作,在第四、五年大规模地向那一方面展开,成立各系的研究部。
为了保证上述两项任务的完成,首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尤其要学他们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迅速向前迈进的精神,团结一致,积极发挥集体的作用。其次,我们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使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深入贯穿到我们一切的思想和工作当中去,方不致走入歧途,白费了我们的力量。我相信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校同人的督促下,新的南开大学一定能肩负起她的任务和完成她的使命的!个人愿与大家共同努力。
(原载于《人民南开》新第1期,1952年11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