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有比较完整的农药科研体系,也先后创制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农药品种。据统计自1945年以来,各国农药科研单位曾先后筛选了二百多万个新化合物,并从中筛出属于50种类型的500种农药品种正在各国广泛地使用。现将近年来农药科研进展做一简述。
在杀虫剂方面,看来滴滴涕及有机氯农药被禁用后所造成的空白并不能轻易地填补。虽然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仍在不断地发展,但其选择性尚待提高,特别对天敌、益虫和生态系统而言。其发展趋势是:
(1)研究高选择性的并能被生物降解为无毒物和人畜安全的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
(2)加快保幼激素、脱皮激素、性外激素等特异性杀虫剂的研究步伐。
(3)将高毒农药低毒化,如将甲基1605制成微胶囊剂等。(www.daowen.com)
(4)生物农药有较大发展。
在杀菌剂方面,近年也取得一些有代表性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内吸性杀菌剂苯菌灵、托布津等对不少难治病害有很好的防效,一度有取代非内吸性杀菌剂的趋势。后来发现连续使用3~5年后易使病原菌产生抗性,其内吸性能也易带来一些残留问题,因此非内吸性杀菌剂仍在继续发展。为了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克服抗药性,现在倾向于采用混合制剂。新发现的吡氯灵有内吸下行运转的独特性能,对根部病害带来了防治的希望。最近筛出长效杀菌剂Bayleton,对小麦锈病等一次施药可维持药效达16星期之久,大大地减少了施药次数。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植物防御素、农用抗菌素和氨基酸杀菌剂的研究也日趋活跃。但是一些难治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毒性病害尚有待突破。
在除草剂方面,由于杂草能与农作物竞争阳光、水分、营养并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的事实日益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加上农业机械化必须有除草剂的配合,因此除草剂发展很快。从类型来看,三嗪类、酰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氧乙酸类、砒啶类等仍占主要地位。硝基苯胺类及取代脲类品种很多,但对其慢性毒性的问题尚有争论。新研制的有机磷除草剂有Glyphosate、Amiprophos、Gremart、DPX-1108等。苯氧基苯氧α-丙酸酯类也是一种新型防治野燕麦的除草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抑制或改变植物生长的作用。由于用药量少,能配合农业机械化,很有发展潜力。近年来,除用于催熟、矮化、防倒伏外,还广泛地用于落果、落叶、无性繁殖、组织培养、无子果实、增加甘蔗含糖量等。当前的趋势是用在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增产上。增产幅度可自以前的10%~30%增加到1倍(大豆、花生、马铃薯),2倍(棉花)和4倍(苹果)等。新品种有乙烯利、增甘磷、Ripenthol及2,4-二硝基仲丁酚等。新的科研课题有离层素、整形素、化学诱变剂、光呼吸抑制剂、抗寒抗旱剂、抗盐碱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