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科研工作座谈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经验与建议发言

科研工作座谈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经验与建议发言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说教育不是科研机关,高等学校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没有能力搞科学研究,这是一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结果,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洲、欧洲、日本都不会有这种看法。高等学校是两个中心没有人会加以反对,因为这是经验证明了的。所以中国人在诸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要比欧洲早几百年。应用化学研究所则是化工、化学两系合办的,化工系占多数。

科研工作座谈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经验与建议发言

这次因参加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得以有机会参加这一座谈,感到十分幸运。我谈几点个人意见:

大家对教育和科研的看法还有相当大的分歧,很不一致。例如有人说:“教育是消费机关不是生产机关”;“是教人读书学习,提高文化知识水平,不是研究机构”。试问各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都是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过去强调“在干中学”,那是因为训练合格人员缺乏,迫不得已的办法,必然造成效率低、质量差的结果。各级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它的产品是人不是物,而人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那么怎能说教育是消费机关而不是生产机关呢!我说教育是人类最大、最重要的生产机关。现在有些人一提生产,就把教育一脚踢开,这是什么逻辑?人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四个现代化怎么能大干快上?二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然后回过头来检查原因,说教育拖了后腿,那就太晚了。至于说教育不是科研机关,高等学校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没有能力搞科学研究,这是一千多年来封建统治者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结果,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美洲、欧洲、日本都不会有这种看法。因为高校有各方面的人才,有老、中、青三代不断地衔接,有三代人是任何科研机关所无法比拟的。欧美从1500年以来科学研究在高校里已成为风气。首先从理论方面扩展了领域,然后在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等学校是两个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没有人会加以反对,因为这是经验证明了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人才辈出,凡具一技之长,无论是匠人还是御者都是受人们尊敬的。所以中国人在诸多科学上的发明创造要比欧洲早几百年。到了汉唐以后,崇儒学孔,实行愚民政策,专用经史训诂和文章辞藻选拔人才,在旧学校里面(太学、府学、县学等)连应学的也不学了,所以在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就愈来愈少,于是被西方国家远远地拉到后面去了。这些封建统治者不是十分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彀中(意思就是说上了我的圈套)吗。

我是天津南开大学的一名教师,在1923年就参加了教学工作的。那时南开是一个私立的、规模很小的学校,学生只有三四百人。创办人是抱着“教育救国”的目的来办学的。因为他当时是清朝海军学校的学生,学校在威海卫。日俄战争时,日军占领了威海卫。战后清政府请英、法两国出面调停关于日本在中国应享有哪些俄曾取得的权利,日本获得旅顺、大连和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采矿的权利。作为调停的报酬,威海卫被转归英国租借,广州湾转归法国租借。所以尽管威海卫是中国的领土,俄国国旗降落后却升起了英国国旗。由此他受到很大刺激,遂从海军学校退学,从事教育,力图唤起广大青年的爱国心,用各种方式来挽救国家。[1]先从一个地方绅士的家塾开始,从十几人到几十人,遂扩展成为一个中学。这个中学办得十分成功,不但全国各省都有学生来报考,而且从南洋,甚至美国的侨胞也来了。随后不久又办了女中和小学。在五四运动时,他办了大学。他是个实用主义者,认为文、理科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强调工科和财经。但办工必须有理,办财经必须有文,所以就设立了文、理、工、商四个学院。经费都是自己募捐得到的,从富商、大贾、军阀到贵官,但数量总是不够用的。然而还是设立了两个研究所:经济研究所(1927年)和应用化学研究所(19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因财经部门有需要将经济研究所调出学校。周恩来总理到天津第一次视察南开大学时(总理在南开中学毕业后曾在南开大学一年级学习过一段时间)发现只有几个人在搞农村经济,大为诧异。回答说大部分被市政府调走了。总理表示不同意,说市里只用得着一小部分,而全国性的、农村的以及世界的经济都要搞嘛!何况这个所是有国际地位的,更不能随便拆散。于是经济研究所又迁回来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则是化工、化学两系合办的,化工系占多数。但院系调整时化工系被调整到天津大学去了,应化所(应用化学研究所)遂被市里拿去改成工业试验所,由于将研究范围扩大,故未能将其恢复。在1956年周总理主持搞“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时,我是参加的。关于农药的规划,大家点了科学院有机化学所的名,高校点了南开大学的名。总理说:大家要勇于承担国家的任务,可先安排在原单位抽三五个人搞起来,三五年后国家自有安排,先不要向国家要人要钱。为什么人家点我们的名?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药发生了一场革命,以前是用无机化合物如砷(砒霜)、汞(水银)、硫、铜等和某些植物如除虫菊、毒鱼藤、烟草、黎芦等做农药的。而在第一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有机化合物如六六六、滴滴涕及有机磷神经毒剂可以在农药上发挥作用。特别是有机磷化合物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它们的结构式可画成建筑物式的图纸。将结构的某一小部分做了变动,其就可以在生物活性上发生变化,就可以有多种的用途。因此,在短短三四十年中,农药从原来的三四十种发展到几百种甚至几千种。当然,我们要从这些农药中选出优点最多、缺点最少的进行生产使用。大家也许听过农民说的:能种不种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保收不收在于药。没有农药,就要有饥荒,许多人会饿死。我们在1962年成立了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为什么叫做元素所呢?因为在八字方针发表后,全国都在进行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大学毕业生一大部分分配不出去,高教部对我说,和科委与科学院也讨论过,觉得元素有机化学的范围大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多一点,是不是成立元素有机所。而目前的任务则是先搞农药,这涉及磷元素的有机化学。等到农药搞上去以后,再全面地开展元素有机化学的研究。(www.daowen.com)

(1978年)

【注释】

[1]“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人继德、俄之后,强租我威海卫,清廷力不能拒,允之。威海卫于甲午战时,为日人占据,至是交还。政府派通济轮前往接收,移交英国。其时苓适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在通济轮上服务,亲身参与其事。目睹国帜三易(按:接收时,先下日旗,后升国旗,隔一日,改悬英旗),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引自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原载于《南开四十年纪念校庆特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