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听说读写实践机会的重要性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听说读写实践机会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思想,十年以来,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总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然又得每个人都说。再加上上课前的口头作文,临时出题,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说。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愿意选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

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听说读写实践机会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多次跟学生讨论,人的能力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举了一个学骑自行车的例子。

骑自行车无疑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

一位家长以为孩子要学会骑自行车,这是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必须反复地讲骑车的知识:骑车要领20条,骑车须知50条,骑车注意事项30点。这些都循循善诱地、认真仔细地、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讲清楚了,孩子也听了,听懂了,并且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熟练程度。尽管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背也用去了几个月时间,但给孩子一辆自行车,照旧还不会骑。并且有些过细的条条框框,不该在骑车之前讲的条条框框,反倒起到了束缚孩子手脚的作用,使孩子对实践产生了畏惧心理。

另一位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能力要靠孩子自己去实践才能形成,家长根本不可能代替。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到了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到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事实上,学生们骑自行车的能力,确实是自己练出来的。由这个例子,学生们认识到,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自己实践。

有学生说:“骑自行车,不用老师讲,不用家长说我们能学会。我觉得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用老师讲我们也能练会。”我说:“能是能,但没有在老师指导下能力提高得快。拿骑自行车来说,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一点必要的指导,他学得不就更快一些?如果想学得骑车技术高超一些,想参加自行车赛,想当杂技演员表演车技,就更需要老师指导了。”

学生说:“我们怕的是一堂课都是老师讲,老师没完没了地分析课文,老师没完没了地表演做题,老师把史地教材的课文在课堂上重新给我们复述一遍。老师讲得很苦很累,我们听得也很苦很累,也浪费了时间。”我说:“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提出,请老师讲课的时间省下一半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一点不实践,教师只靠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不可能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基于这样的思想,十年以来,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给学生分析教材只是培养听力的一种形式。

难度较大的听的实践是学生听我读文章。我们手头没有教材,事先也没看过,这样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听完以后进行分析、归纳、讨论。我给学生讲的一些课外知识,如后面谈到的各节时文,教育心理学知识,中学生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科目的个别内容等,大多采取了这种训练学生听力的形式。

引导学生听新闻、听广播也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这些年来,我一直主张学生应坚持听《新闻联播》节目。即使在升学考试前夕,建议大家不要看电视剧时,我也主张听《新闻联播》节目。当然看电视的《新闻联播》也行,但听有听的特殊作用,听能锻炼大脑的将语言信号转化为图像的功能。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我一直有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多说话的机会。我们课堂教学六步法中,有讨论、自我小结,这两个步骤学生必须说,而定向、答疑、自测,这三个步骤学生也都有机会说。

定向的时候,学生定向,自然学生可以说。教师定向时,学生也可以提不同意见。

讨论的时候,当然是学生互相谈看法,讲根据。

答疑时,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能回答时,则由学生回答。

总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然又得每个人都说。

再加上上课前的口头作文,临时出题,每个人都七嘴八舌地说。

一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会有三四次说话的机会。

有的同志以为大家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效果不好,难免出“南郭先生”。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注意兴利除弊,就能使其变成好方法。我们的学生,因长期这样训练,形成了习惯,且长期以“忠实于自己”为自我教育的口号,大家便说得很认真。

奇怪的是,我到外省市上课,就一个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是找一名同学回答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讲解一遍?”“这个知识难点是老师再重复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大部分情况下,学生都愿意选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没想到第一次接触,就有许多省市的学生喜欢这“七嘴八舌”的方法。大概是他们在这种气氛中没有任何顾虑吧!大概是他们上课想说话而说话机会太少了吧!大概是这样随便说一说大家的身和心都感到轻松吧!(www.daowen.com)

学生课前总口头作文,不因千篇一律而感觉厌倦吗?如果题目不换,态度不认真,当然会厌倦。但我们口头作文的题目是一天一换的,注意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就不容易厌倦。另外,请同学们在说的时候都尽可能进入角色,好像自己在播音,好像自己在讲故事,好像自己在发表讲演,好像自己在同别人谈心。表情、姿势、语气都要随说话内容而变化。

一次辽宁省中语会在我校开一次教研会,省内外近200位教师到班级听课。上课前,一位同学着急地跟我说:“老师,我没带教材,到外班借行不行?”“预备铃都响了,借也来不及了,和同桌看一本吧!”全班上课起立后,我便请大家口头说一篇议论文《谈学生上课不带书》。同学们都说得很认真,我发现熊跃斌同学低着头。大家坐下后,我便来个突然袭击,请他重说一遍刚才的文章。他在班级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刚才又没认真说,我想他一定说不好。不料他说得非常流利,且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他是这样说的:“学生上课不带书是一种失职,工作失职会给事业带来损失,学生失职会给班级造成坏影响,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规律……学生上课不带书就像战士上战场忘了带枪一样,上战场不带枪后果可想而知……”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段文章说得好,还以为我故意找了一名学生尖子,一打听,才知道他成绩是中等还偏下。因为经常练习口头作文,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一次省教育学院来检查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考一名同学口头作文的能力,随意出了一个题目,徐剑峰同学稍加思索,就开始说,连说五分钟,中间不停顿。省教育学院韩宏宇老师跟我说:“学生思路这样敏捷、流畅、清晰,确实难得。”

我觉得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仅仅增强了嘴的说话能力,不仅仅是三寸不烂之舌增强了功能,最根本的还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只有概念明确,推理符合规律,判断准确,说出话来才流畅、清楚。其实说也是写的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说的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写的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十年来,我为什么一再压缩自己讲课的时间呢?原因在于我认为,学生会读书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能由老师替他们形成,只能靠他们自己实践。老师讲课,讲得再好,也是在讲教师怎样读书,怎样理解。具体到学生怎样读一篇新文章,他们怎样理解分析一篇新文章,他们便各有自己的一套习惯。他们的注意习惯,不同性格的人会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注意程度;他们的观察习惯,粗心的学生和细心的学生,兴趣广泛的学生和只会死读书的学生从同一篇文章里观察到的事物,常常相差很悬殊。此外他们的记忆、理解、想象习惯都决定着他们读书的能力。教师讲课时企图把全班同学的认识程度提到同一水平上,用意无疑是好的,实际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凭着背诵把大部分学生暂时提到教师的认识程度了,时隔不久他们也会很快遗忘。

我常想,一课书,我们教了多少遍,上课前备课时,看各种资料上对这篇文章的各种看法时,也还要费一番脑子才能记住。有的资料讲作者写这句话,写这段时是怎么想的,可我却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勉强记住。设想一下倘照样讲给学生听,那岂不是无效劳动?他们怎么理解得了,又怎么可能记得住?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中学生,他们要同时学习七种统考科目,再加上五种其他教材,他们不可能像中文系学生那样倾全力于语文,更不可能像研究生那样具体研究某一个朝代、某个流派、某位作家的作品。

如果有哪一位数理化教师,在中学课堂上讲起了大学所学的数理化知识,人们一定说他脱离实际,费力不讨好。但由于语文学科对一篇文章的认识缺少一个清晰的阶段知识层次,于是在中学课堂上,讲大学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的现象存在着,像大学那样分析文学作品的现象存在着,甚至像大学那样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事也存在着。对这些做法,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是脱离实际,相反的有人还会奉之为高雅、渊博。

我讲课文时,尽可能把自己假设为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哪些知识是可以接受的,哪些知识是最有用的,哪些是有长期储存价值的。一节课,45分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即使记住了这些知识点又有多少能有长期储存于大脑的可能性与价值,又有多少有再现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要讲的就少了。这样一来,才能节省下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己读书的实践。

为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尽快增长能力,我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如怎样读总体语文书、读一册教材、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怎样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四遍八步读书法等。

学生参考这些方法去读书,在读的实践中运用、掌握、修改、补充方法,渐渐就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读书能力。这样,学生们不仅能读教材上那几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能读广阔的文章海洋中有益的文章。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我赞成鲁迅的观点: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文章做法之类的书看多了,反倒无从下手了。

就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而言,我更重视的是写作实践。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讲一点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也就可以了。

有同志问我:“你十年不批作文,有的学期还不写作文,学生作文水平还很高,主要靠什么?”我的回答是,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

我曾和学生商量过这样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坚持长年写日记,则不写命题作文,似乎也可以。我们愿不愿搞一下不写命题作文的实验?”同学们经过讨论,最后表决,愿意试一试的同学占85%以上。这样,1983年秋季开始,我教的两班学生便取消了作文本,只坚持以前的老制度,每天写一篇日记。坚持了半年,让同学们总结这样做的利与弊。同学们说了不少这样做的好处,但没有讲出弊端。经过启发,最后举出了两条:“第一,因不写命题作文,老师不再进行系统的指导,可能使学到的写作知识零乱,甚至残缺不全。第二,不写作文,我们失去了批改同学作文的机会,自然也就不能形成批改能力。”

为革除弊端,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教师在进行日记指导时,有意识地增强写作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指导。为提高批改能力,我定期选择典型日记,按照批改要求,进行自批自改。

一年以后,再表决是否进行实验时,90%以上的同学都赞成继续实验了。

这项实验我们进行了近四个学期,只是在毕业前夕,为了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批改能力,我们才用作文本写了三篇典型作文。大家互相批改,到1985年升学考试时,我们班作文平均分数仍遥遥领先。

所谓日记,其实也都确定题目,是命题日记,每人每天平均字数要在500以上,相当于一篇作文。学生三年有了50余万字的写作实践,写作能力自然提高了。

写作如同画画,教师如果只是讲哪幅画画得好,为什么画得好,妙处有几十,甚至上百条,如果只是讲我们应该怎样画画,画画有多少规矩,有多少注意事项、细则,有多少重点、难点,学生仔细听,认真记,甚至倒背如流,可是并不进行画画实践,或者很少进行实践,只画了几幅画,那么,学生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好画来。反过来,如果教师先让学生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适当讲一点画法,结合学生的画稍加指导,学生画的水平一定提高得快。我有时一年不上作文课,不写作文,不批改作文,学生作文水平还是高,道理大概就在于此。

十年前,教改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总是为我讲课时间太少而担心,校内事务多,经常顾不得给学生上课,学生只好自习。即使我上课,一节课讲一课书,我讲的话又少,他们便以为会降低教学质量。以后考试成绩证明我们学生水平高,他们还有疑问:“他讲得那么少,学生能力怎么能强呢?”1980年春,营口教育学院为考察我班学生成绩,专门组织一次县城内中学初二能力测验。每校选20名优秀学生,重点中学在全年级选20名代表。我们是重点中学选拔后的学生,但我们一个班就要出20名代表。市里出题,小学教师监考,统一评卷。比赛结果我们超过重点中学而夺得团体第一名。

学生尽可能多一些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边实践,边指导,多实践,少指导。坚持这样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就较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