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幼儿的学习随处可见,主题墙的创设过程和教师的观察记录依稀可见幼儿的成长足迹。幼儿已有的体验和成就成为开展新的学习之旅的信心来源和经验支撑。让幼儿获得成长智慧,从容面对人生,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幸福和责任。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无时不刻不在变化,许多令人惊喜的瞬间都转眼即逝。虽然幼儿的学习轨迹很难捉摸,但我们可以用主题墙的形式记录下幼儿的阶段性成果,形成学习成长足迹。这既有利于幼儿回顾学习经验,为自己的学习经历而自豪,也有利于教师进行阶段性反思与调整。
除此以外,我们也鼓励教师通过撰写互动故事,帮助幼儿留下学习痕迹。我们鼓励教师在主题墙创设的实践中有意识地记录幼儿与之互动的故事,发现孩子在这面墙前的自信、能力和学习发展,从而更理解环境、幼儿、课程的关系,及这种关系主导下的多元、动态、真实且充满无限可能的环境。
在记录中,我们看见了幼儿千姿百态的学习表现。有的孩子在“有用的植物”墙面的探究过程中,了解了不同食物的营养,带着对家人的炽烈的爱,想到要为头晕的外婆、咳嗽的姐姐提供可以“食补”的花茶。这样的实践学习“大补”了家人间的情感和幼儿成长中的感动;有的孩子在“我们的约定”主题墙前,思索着哪些规则适合班级管理及同伴进步,在讨论交流后对于如何让自己共建的规则落地,又开始了行动上的改变;还有的孩子在“疯狂动物城”主题墙上,想要“自己加些动物”,他们用各种材料制作动物,去画、去拼搭,并提出“像升旗那样把动物造型在墙面上自由升降”的金点子。一面“疯狂动物城”的主题墙,不仅提供了孩子向墙面学习、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还展示了每个孩子能干的巧手、新颖的创意和大胆的操作。“墙”见证着成长,并因孩子们的学习成长而越发精彩。
主题墙既然作为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隐性课程和会说话的“第三位老师”,就值得老师去观察和给予理解、支持。我们来分享几则幼儿在与主题墙互动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1:
为家人配茶
秋冬季节,疾病多发,老师在园每日泡的保健茶引发了幼儿的关注,结合主题“有用的植物”中“保健、治病的植物”这一核心经验,我们在午点中有目的地将软饮更换成了具有不同保健功效的养生茶,创设主题环境,用透明瓶子呈现三种不同的保健茶材料。幼儿可通过看、闻、尝多感官参与的方式,猜测茶的名称和食材,在比较判断后进行投票。透明的管道不仅让结果可视,也满足了大班幼儿自我验证和评价的心理需求。
孩子们发现,换季时自己和家人都很容易生病,这份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以及对植物保健功效的认识和了解,正是让这个活动延续下去的契机。“养生茶”配方的呈现,引发了幼儿的关注,也促使幼儿萌发了为家人配茶的愿望。孩子能够根据配方,夹取一定的食材。可有的孩子对家人的需求并不了解,无法“对症下药”,于是,我们设计了一张调查表,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寻访,来了解家人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所需,并将调查表悬挂在墙面环境中,方便幼儿配制前进行查阅,根据家人的需求,量身定制茶包。
与家人互动后,孩子们也发现,配方上仅呈现了几种常见的症状,如咳嗽、流鼻血、怕冷、眼花等,而有些情况并没有相应的“方子”。如一个孩子问:“我的姐姐脸上发痘痘了,她能喝什么茶呢?”有的问:“我的外婆最近总是头晕,该喝哪种茶呢?”面对孩子的疑问,老师该如何回应呢?我想,保健老师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她最有发言权,于是,在环境中出示了保健医生的大头照,孩子们便知道如有问题可以通过晨检进行咨询。孩子们听了保健老师的一番解释,并与大家分享:“头晕可能是因为没休息好,气血不足,可以喝一点补气补血的保健茶,比如红枣和黄芪。”“发痘痘可能是因为上火了,要喝一点清润降火的茶。”就这样,我们的方子随着孩子信息的收集不断地更新、拓展。发现问题后,孩子们也试着在主动学习中,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故事2:
与孩子们有个约定……
金鹭幼儿园 潘琼
9月,开学了。幼儿园的教室中纷纷出现了“我们约定”“班级公约”等主题墙面。
中班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了色彩丰富、具体形象的本班孩子们日常的照片,希望能直观地让孩子们通过“墙面”的提醒,养成有序排队、轻声说话等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班的老师则与孩子们共同商议了在班级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把孩子们的想法梳理好后,运用孩子们已有的经验,用绘画的形式进行了墙面的展现,从而促使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还有的大班老师同样用绘画的形式,帮助孩子梳理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与活动内容,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
镜头一:中班的教室里,当“我们约定”墙面布置完成,孩子们开心地围着墙面讨论了起来:“看,西西在吃饭,吃得很快的。”“瞧,我们在排队。”“哈哈,照片里有牛牛,他在搬凳子。”老师听着孩子们热闹的讨论声,等大家都坐好后开展了“我们约定”讨论会,共同梳理出来的约定有:大口吃饭不挑食,认真排队不拥挤,两只小手搬椅子,注意安全……孩子们看着墙上的照片,一个个大声表示一定会遵守班级的约定。
过了一段时间,“约定墙”周围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孩子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这面墙上,和孩子们商量的规则高高地“挂”在墙上……
镜头二:大班教室里悦悦指着墙上的“班级公约”大声对着调皮的夏夏说:“夏夏,我们说好不能从楼梯上跳下来的,你昨天跳,今天又跳,太危险了。”夏夏双手叉腰:“我只跳了一下,不会危险的。”悦悦一个转身来到老师身边:“老师,夏夏不遵守班级的约定……”
老师对夏夏进行了个别安全教育,也提醒夏夏要遵守大家制定好的规则。夏夏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夏夏又一次从楼梯的最后一格跳了下来,悦悦又来到了老师的身边:“老师……”
反思:规则是约束每个人言行的道德准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求幼儿能够有序排队、耐心等待、轻声说话、友爱同伴……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遵守日常的规则,不做危险的事情。而“班级公约”的制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醒孩子们自我管理,自我成长,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公约”的期待是值得肯定的。
照说我们布置的“公约墙”制作很漂亮,它挂在教室里让我们的教室“满满”的,可是就是这一面仿佛对孩子很有作用的墙,为什么孩子们不会去主动关注?又为什么对大多数的孩子起不到作用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思考。
首先,“约定”内容要符合年龄特点,量不在多。案例中,我们中班老师制定了9个公约内容,大班的老师多则11个。这些规则被一股脑全部贴于墙上,看似非常充实、有趣,可是内容过多,幼儿眼花缭乱,反而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时间一长,幼儿失去了对它的兴趣,而墙面则真的成了“摆设”。
而且在制定班级公约中,中班和大班的内容基本相同,有时甚至完全相同,放在哪个班级都能用,不太贴合幼儿日常生活。我们应把“约定”的内容及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自己班级孩子的情况进行分类,如大班公约中“安静午睡”“整理玩具”则过于简单,可以找出班级中最近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中进行“约定”。
其次,“约定”内容要源于幼儿,落在实处。案例中的老师们都关注到了班级的幼儿,约定的内容都是和孩子们共同提议、协商的,老师们已经有了把主动权交予幼儿的理念,让幼儿在认识与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公约,实现自我管理与成长。可是,墙面上的约定却没有能够真正让孩子参与进来。我们应该给予幼儿自我评价的机会和途径,让孩子联系自己,从自身出发,真正能够通过“约定”实现自我评价。
如,可以每周找一个“点”,制定一个“约定”的内容。如“镜头二”中总喜欢跳楼梯的夏夏,我们可以在墙上制作一张统计表,本周能安全、有序地排队、上下楼梯的幼儿可以自己去拿一个标志或奖励展示在墙上,这个统计的过程,就是提醒孩子的过程。没有做到的也不要灰心,因为下周只要能做到,同样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制定规则和努力遵守规则的过程和意义,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完成了规则教育的整个内化过程。
让我们的“约定”落实在每个孩子身上,落实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中,这样的“约定”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约定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一位管理学家说过:管孩子不如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只要让孩子养成自我负责的习惯,他将来就有可能成为让父母更自豪且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才。
故事3:
旅行照,怎么贴?
彭浦实验幼儿园 徐萍
背景:大一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学习。10月长假期间,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去全国各地旅行,大家都用相机记录了旅行见闻。长假过后,陆续有孩子把照片带来和同伴分享。
故事:小朋友们带来了自己去祖国各地旅游的照片,准备贴在主题墙上。大家东一张、西一张地贴。不一会儿,一面墙即将贴满。就在大家忙碌着贴照片,起劲地欣赏着别人照片,相互间讲述着照片内容的时候,心心说:“这样贴一点儿都不好看,乱七八糟。”妮妮说:“是呀,有一些照片都贴在地图上了,把地图遮掉了。”“我有两张照片,都是去西安旅游的,现在没地方贴了,只好这里贴一张,那里贴一张。”宸宸在抱怨。“照片乱乱的,我的照片都被别人照片遮住了。”金金说。
“那怎么贴旅行照才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又贴得好看呢?”我问。
“我们要分类。就像建构室的积木一样,那么多积木,一样的积木放在一起,要找积木的时候很方便。”心心说。
“我们要把照片里的美景和精彩告诉大家。贴得乱七八糟,怎么介绍呢?”
“这个地图上有字的,我找到北京了,你看,我的照片是在北京拍的,要把字和照片对起来。”悠悠说。
……
大家开始手忙脚乱地拆下照片。
“我们先要分一分,把一样的照片放在一起。”心心话一说完,大家都把照片交给了她。
几十张照片都放在了心心面前,她说:“不行不行,这么多照片,我怎么知道是哪里的啊?你们拿回去。”孩子们又各自拿回照片。
“我先说一个地方,你们把这个地方的照片给我。”心心说,“我有杭州旅游的照片,你们谁有杭州的,拿来给我。”
“我的是西安旅游的照片,谁也有西安旅游的照片啊?”小宇在问。
“这是我去长白山玩的照片,谁也去长白山了?照片和我的放在一起吧。”佳佳也问了起来。
……
孩子们在相互询问的过程中整理着照片。最后共有16个孩子手中拿着同一旅行点拍摄的照片。
“照片分好了,该怎么贴呢?”我问。
“要把字和照片对起来。”悠悠说。“什么意思呢?”我追问。“就是把照片贴在地图上这个字的旁边,告诉人家,这些都是这里拍的照片。”悠悠答。
“我找到杭州了,我认识字的。可以把杭州的照片贴在旁边。”轩轩兴奋地说。
班级中,有识字经验的孩子开始忙着为大家寻找城市。找到一个城市名,孩子们就在边上贴上相应的照片。
……
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孩子们布置主题墙、贴自己旅行照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
我们能看出,孩子们能将“数”活动的经验迁移进来,进行照片分类,分类方法也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按照拍摄地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我们也能看出在照片分类时,孩子们面对一堆难以整理的照片,想出了更好的方法——集体整理分类。
我们还能看出幼儿对于照片分类后粘贴地点的选择,也是经过了思考和调整的。他们能关注老师预先贴好的地图,将地图上的地名与照片拍摄地点建立联系,并且想出了在地名边上贴照片的好方法。
思考:机会与可能性
主题墙的创设还在进行中,孩子们与主题墙的互动也将继续下去。
策略一:将地名与照片用绳子连一连的方法,更能清楚表示不同地方景点、名胜、特产。
策略二:幼儿旅行照片的故事如何分享,可以运用点读笔录音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策略三:将主题内容进行拓展,可以进行幼儿最喜欢的旅游地点和最想去的旅游地点大调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做进一步的探索。
故事4:
“我自己”学习故事
彭浦新村幼儿园 张静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对于主题的核心经验进行了梳理,它是分为三个维度来体现的:首先在认知与能力这方面是希望幼儿探索身体,明白哪些是会动部位、内部器官,身体的变化等;在动作与技能方面就是希望幼儿能够保护自己的身体;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就是希望幼儿能够欣赏自己、调节情绪、交往合作。
在主题开展的前期,我让幼儿把自己想问的、想知道的、想了解的、感兴趣的,通过便笺纸表达出来,所以就产生了这一堵“关于身体,我想知道”的问题墙。幼儿把这些想法表达出来之后,老师进行了简单的大方向的梳理,发现幼儿的好奇点主要集中于“会动的关节”“消化系统”“牙齿的秘密”这三块内容,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这些与教材上的脉络和核心经验也基本上是比较符合的,有了这些内容之后,主题活动正式开始了。
墙面一:“会动的关节”
这是一个比较小型的整合性的主题学习项目,我先出示人体骨骼图,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关节的关注,接着孩子们就会在这里摆弄木偶小人,跟着木偶小人的姿态也做一做动作,再把这些姿态画在便签纸上,圈出自己认为会动的关节,最后贴在主题墙上。其他同伴也可以在摆弄之余,根据这些绘画来做一做动作,验证一下他们圈出来的关节是不是会动;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也能够在旁边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主题墙成为幼儿个体习得主题核心经验的中介,支持了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墙面二:“食物的旅行”
“甜甜圈旅行记”是主题背景下的一个高结构集体活动,活动结束,孩子们对食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的探究还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在这里投放了一个平板电脑,将学习活动中观看的那段关于食物旅行的视频放入其中,同时又导入了相关的绘本图片,孩子们在此可以观看视频,摆放各类器官,认真做好记录。逐渐地,他们对身体充满了好奇和更多的问号,尝试比对人体模型,自己拼搭体内的消化系统和骨骼,还可以通过吹气实验,探索肺的工作状态。主题墙此时达成了高低结构之间的转换,满足了幼儿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助推了每一个孩子主题经验的获得。
墙面三:“牙齿那些事”
班里有小朋友掉牙齿了,正值主题开展过程中的孩子们就对于牙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教师发现幼儿对身体上的变化有兴趣,又考虑到大班孩子换牙是一件较常见的事,具有探索价值,就创设了这一面“牙齿那些事”的主题墙。
孩子们围绕牙齿开展了相关的调查,发现幼儿和成人牙齿数量是不同的,也知道了小朋友一般会在几岁的时候开始换牙……这些调查行动有效地将每个孩子都吸引了过来。他们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几颗牙齿,换了几颗牙,分别是哪几颗。探究的过程还引发了保护牙齿的健康安全教育,大家把自己已知的护牙好方法画下来,并得到同伴一致的拥护。如:早晚刷牙、少吃甜食、少喝碳酸饮料等。逐步丰满的主题墙一步步地吸引孩子共同参与,成为孩子们共同探究一个问题的主战场,也实现了“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为自己的长大而自豪”的主题目标。
墙面四:“我的名片”(www.daowen.com)
“我的名片”是主题“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分支内容,这一主题的核心经验是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体验和大家做朋友的乐趣。
幼儿收集了各种不同的名片张贴在主题墙上,这些共同准备的材料发挥了充分的价值。通过互相介绍,幼儿发现名片虽然五花八门,但却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通过大量观察,幼儿发现名片都是由姓名、地址、电话、花纹图案等基本元素组成的。临近大班毕业,孩子们在主题墙的启发下,发起了为自己设计名片的活动,一张张个性名片张贴在作品展示区,大家可以一起欣赏。老师也非常用心地把幼儿的名片作品拍成照片打印出来,放置在名片盒中,成为幼儿个性化的名片夹。孩子们可以拿取喜欢的名片,也可以与好朋友交换名片,甚至有幼儿在交换中反思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再次投入设计,形成自己和同伴都喜欢的通讯录。活动增加了生生互动,既让孩子们了解了名片的基本内容和功能,支持了幼儿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又培养了孩子们愿意与他人交往分享的情感。
故事5:
关于南瓜的故事
(续表)
故事6:
南瓜“中毒”了
大宁国际幼儿园 王琳
故事背景:
11月,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在这个水果丰富的季节里,我们开展了“苹果和橘子”主题活动,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启发幼儿认识常见的水果、蔬菜,感知它们的明显特征和差别。
这次自然角成为了拓展的“主题墙”,我们创设了一块生动有趣的农作物区域,区域里提供了苹果、橘子、南瓜、花生等多种秋季常见的农作物,并投放了儿童菜刀、砧板、简易榨汁机等,以观察幼儿用工具探究各类农作物的学习过程,引导幼儿通过感知、操作、体验来获得和秋天的农作物相关的经验,萌发喜爱秋天的美好情感。
我看见:
你和伙伴们走进自然角,左看看、右瞧瞧,自然角里的农作物颜色、大小各不相同,让你们眼花缭乱,你们努力寻觅着自己熟悉的农作物,叽叽喳喳地议论着:“这个东西我认识。”“这个我也认识。”
突然,你眼睛一亮,瞥见了角落里的南瓜,你慢慢蹲下,小声嘟囔:“南瓜!”又见你伸出手指按了一按,惊讶地说:“哇,那么硬呀。”然后你拉了拉一旁的小伙伴说:“这个南瓜是绿色的,哈哈,它一定是中毒了。”大家都笑了,反复重复着你说的话:“南瓜中毒了”。听到“南瓜中毒了”,我也好奇地走来看。“南瓜真的中毒了吗?”我“疑惑”地问你。你点点头,没有说话。“中毒的南瓜肚子里是什么颜色呢?”“黑色,”你不假思索地回答,“电视里中毒的人嘴巴都是黑色的。”“是吗?”我“诧异”地问你,然后指了指一旁的砧板、小刀,“怂恿”你:“要不你挖开来给我看看吧。”你点点头,说干就干。
只见你把砧板放在桌上,再将南瓜拿起放在砧板上,右手拿起小刀,开始挖南瓜皮。小刀轻轻地在南瓜皮上进进出出,只是浅浅地掀开了南瓜的一小块皮,南瓜肚子一点都看不见。你失望地看着我,说:“老师,我挖不开,它太硬了。”“试试看别的工具呢?”我左顾右盼,也在帮你想着办法。你突然想到了什么,径直走到美工区,拿起一把美工剪刀坐了下来,继续尝试。你先拿着剪刀,像刻纸板一样反复在南瓜上蹭来蹭去,南瓜皮丝毫未动;你又尝试握着剪刀,将刀口直直地对着南瓜,左右反复旋转,一圈又一圈,渐渐地,南瓜渗出一点点水来,里面的果肉开始清晰可见了。终于,在你不懈的努力下,南瓜的果肉露了出来。你惊讶地跟我说:“老师,南瓜里面是黄黄的!”我拿起一旁的南瓜照片问你:“那它中毒了吗?”你哈哈大笑:“没有中毒呢!”
我发现:
主题墙是一个潜在的教育平台,为了让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要利用班级主题墙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使主题墙对幼儿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为家园共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故事里的小如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了碧绿的南瓜与平日常见的橘色南瓜不同,便产生了“南瓜中毒了”的想法。此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给予答案。在教师的鼓励下,小如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大胆猜测,并尝试通过操作去挖掘南瓜肚子里的秘密。在操作中,老师提供的材料给予了小如更多自主学习、参与的机会,当发现小刀不适合挖南瓜皮的时候,小如没有放弃,结合平日美工活动的经验,找到了更适合的工具——剪刀,并在一次次的尝试后获得成功。故事的最后,小如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南瓜是绿色的?但正是这样的一次幼儿与主题墙之间的互动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思考,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班级主题墙的布置确实要求布置合理,色彩协调,构图精巧,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主题墙必须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及各种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更应该善于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需要,充分发挥主题墙环境的教育功能。
我能做:
首先,了解幼儿内需,利用高低结构活动的转换梳理经验。故事里的小如遇到了与以往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困惑:南瓜居然是绿色的。在反复的操作和尝试中,小如明白,南瓜并没有发生质变,也没有“中毒”。为了帮助幼儿积累经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秋季不同的蔬菜、水果,以及它们的品种。碧绿的南瓜是幼儿平日生活中较难接触的,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发现蔬果的有趣现象,如:红、绿、黄色的苹果有着相同的果肉,而长得一样的火龙果却有着不同的内心……引发孩子们更大的探究兴趣。
其次,发挥主题墙的“暗示”作用,给予幼儿更多思考空间。主题墙往往是主题学习的引导和开始。班级主题墙不仅要考虑审美,还要考虑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埋下伏笔,让墙面设置具有“潜在学习的气氛”。充分发挥作品的暗示作用,使孩子们百看不厌,而且能够产生观念和联想。结合小如的案例,教师可以将小如的问题通过图示进行表达,鼓励幼儿共同寻找答案。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题墙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给他们的好奇“留有余地”,甚至故意留一些空白和任务,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持续深度学习。
故事7:
疯狂动物城
静安实验幼儿园 傅艺辉
“在动物园里”的主题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我们打算拆下原来利用楼梯侧面空间打造的“我在马路边”主题墙,进行更换。这时,一个小朋友说道:“老师别拆别拆!这可以变成疯狂动物城啊!”其他几个幼儿听到后,也七嘴八舌地说道:“我看过《疯狂动物城》的。”“我也是,里面有好多小动物的!”“是的是的,有狐狸尼克,还有朱迪!”……
听着孩子们的话语,我请他们围坐下来,展开了一次关于主题墙的讨论——你们想怎样改造这面墙。
有的孩子说:“里面有动物的,我们可以加点动物上去。”
还有的孩子说:“我们可以设计不同的呀!”
听取了孩子们的想法后,我们说做就做,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动物的模型,还有纸盒,以及大幅的纸张、超轻黏土等材料,期待孩子们的表现。
一部分孩子在自由活动时画起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遇到不会画的动物时,他们会借助各个区域的工具书,模仿书上的样子进行添画。还有一部分孩子,设计起了自己心目中的疯狂动物城,用画一画、做一做、放一放的方法设计出了自己想象的样子。
“老师,你帮我把小动物贴到疯狂动物城上去吧!”孩子们热衷于请老师帮忙把作品贴到主题墙上。时间久了,有一天两个孩子望着高高在上的墙面,互相说着:“要是我能自己把我的小动物放上去就好了!”我在一旁听到,心想:是啊,怎样才能做到呢?
于是,我又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想听听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总是出乎我的意料,有个孩子说道:“可以像升旗一样,把小动物升上去呀!”这也为我带来了启发,我帮助他们安装好绳子,孩子们自己用夹子、胶带等工具,把自己的小动物放到“疯狂动物城”上去了。
后期,在我们的共同研究下,这一装置改进了,可以用拉升的方法升上去。孩子们更加喜欢了,他们会利用个别学习的时候来制作。一天,安安对贝贝说:“我们来比一比谁能让动物更快地升上去吧!”于是,两人开始进行比赛了。
教师分析:
幼儿对于主题的喜爱使得他们在与主题墙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自主探索,完善墙面。共同讨论的创设过程,使得幼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起他们参与主题墙创设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激发了后续幼儿与墙面展开互动的愿望。
故事8:
恐龙乐园演变记
静安实验幼儿园 傅艺辉 雷明丽
我们一直强调主题墙的演变与推进有助于孩子进行深度学习,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活动中幼儿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探讨,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由幼儿、教师或是双方共同提出。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初次尝试,例如“恐龙乐园”活动就是从孩子的问题出发的。那么其过程中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乐园诞生记:
在一次自由活动时,男孩们拿出自己心爱的恐龙玩具,开始了一场恐龙大战。
“长颈龙和翼龙都是吃草的!我们要一起对付霸王龙!”“霸王龙来啦!哐!”“不对,你们搞错啦!长颈龙和翼龙都是食肉恐龙!”这样的决斗逐渐白热化……
“啊,太累了!我要回到我的家里休息一会儿!”男孩们拿着各自的恐龙玩具休战“回家”了。
晨间谈话中,“今天你们的恐龙游戏有什么要分享的吗?”“老师,轩轩的三角龙是食草恐龙,但是他一定要和我的长颈龙待在一起。”“为什么它们不能在一起呢?”“三角龙是食草的,长颈龙是食肉恐龙,它们会互相残杀的!”“不是的不是的,我在电视里看到三角龙和长颈龙是生活在一起的!”“三角龙和慈母龙都是食草恐龙……”顿时,班中的男孩们一下子炸开了锅。“七嘴八舌的谁也听不清,请你们先把自己的问题记下来好吗?”孩子们画画、录音,自己记录下各自的问题。
老师想:孩子们对恐龙非常喜爱,不如给他们创设一个专门研究这个话题的“恐龙乐园”,留出空间让他们去记录,去解答。
乐园成长记:
面对这些内容丰富的问题,孩子们一时真的不知从何答起,但对于知识的呈现和梳理是理解的第一步。“我们先来看看你们都有哪些关于恐龙的问题?”
“马门溪龙长什么样子的?”“长颈龙生活在什么时候?它到底吃什么呢?”“甲龙是什么样子的?”“慈母龙喜欢吃什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在与孩子们的讨论中,教师将他们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呈现在了恐龙乐园的问题墙上。
自由活动时,几个热衷于此的恐龙迷开始叽里呱啦起来,其他小朋友也会习惯于去请教他们,由此产生了几个“恐龙小博士”,他们经常“PK”恐龙知识。
在恐龙小博士的带领下,其他孩子也热情高涨……
阅:
此时,恐龙书是他们的好朋友,一页一页翻,扫一扫、听一听都是那么的有趣……
谈:
他们在聊天中收获知识和快乐!
“这就是马门溪龙,它的脖子特别长!”
“我最喜欢的是霸王龙,它特别厉害,能打败很多小恐龙。”
“暴龙和三角龙是同一个时期生活的恐龙。”
“它是杂食性恐龙,也就是什么都吃的恐龙。”
画:
在他们看来,用自己的画笔记录,永远最特别。在不同的画中,他们开始发现恐龙的异同……
他们也喜欢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记录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
辩:
他们开始讨论不同恐龙的区别,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时可能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
此时,老师提供了韦恩图,希望帮助孩子们在比较后进一步整理自己的经验。确实,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也越来越仔细……
乐园延伸记:
自主游戏时,孩子们也将他们收获的经验带入其中……
“这是食草区,里面生活着腕龙、马门溪龙、三角龙,另一边是食肉恐龙区,里面有霸王龙、暴龙!”
“在对面是我们的恐龙化石,这些都是白垩纪和侏罗纪时期留下来的。”
“还有恐龙蛋,大家可以来参观!”
“那你们知道这些恐龙模型和恐龙化石是怎么来的吗?”老师的这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索的兴趣……
有的孩子参观了自然博物馆,还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小发现;还有的孩子在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探寻恐龙化石的奥秘,自己尝试“挖掘恐龙化石”,组装拼搭,加深了对恐龙特征的印象。
思考与启示:
回顾过程,我们尝试的做法是:追随孩子的兴趣,从一个突破口切入,与他们共同收集问题,整理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其间支持他们多元的表达、表现,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交流、讨论、记录等。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幼儿的持续性学习,更强调幼儿查阅与获得知识的多种方式,这对于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与情境迁移将是有益的,也促进了他们观察力、创造力、思辨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在主题墙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与孩子共成长,共收获,我们可以做的是:欣赏幼儿、支持幼儿、推动幼儿、赞美幼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