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主题墙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可迁移实践成果

主题墙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可迁移实践成果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墙面上,主题墙课程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开,幼儿的学习经历得以班本化地呈现,不同园所、不同班级教师的“主题墙方案设计”正是实践过程中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现。“街心花园里有什么”的主题环境能够引导幼儿共同探究奇妙的植物世界,发现自然现象,认识更多植物,知道街心花园里的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主题墙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可迁移实践成果

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意义的创造者,通过课程的计划实施,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发现、组织、利用,为主题墙赋予了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非正式教育影响力。在墙面上,主题墙课程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开,幼儿的学习经历得以班本化地呈现,不同园所、不同班级教师的“主题墙方案设计”正是实践过程中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现。

实例1:动物世界——千奇百怪(大班)

1.主题核心经验

动物是孩子的朋友,孩子喜欢与动物为伍,与昆虫对话。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亲密的伙伴,在他们的心目中,动物世界有趣而神秘,而对于大班孩子来讲,仅仅了解动物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习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了。在主题中,我们以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情感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神奇本领,探索发现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生存状态,使幼儿感受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是动物的伙伴。

2.设计内容

(1)宝宝和妈妈(出生):比较动物宝宝和动物爸爸妈妈的外形特征,认识它们不同的成长过程,了解动物胎生和卵生的区别。

呈现形式:动物妈妈与动物宝宝匹配对应,孩子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蛋、图片与动物妈妈的图片进行配对操作。

(2)受伤奇遇(再生):知道有的动物有再生的本领。

呈现形式:以立体书的形式呈现,可以用可翻动局部的形式吸引幼儿在翻翻看看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动物的再生本领,从而延伸到人类身上的再生功能。对书中有关于人类或动物再生本领的知识,有兴趣的幼儿还可自己创编再生故事。

(3)好朋友(共生):了解一些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现象。

呈现形式:幼儿共同搜集资料,并用绘画形成表现一些动物间的共生共存的有趣现象和故事,并通过点读设备彼此分享。

(4)恐龙探秘:幼儿提出关于恐龙灭绝原因、恐龙生存环境、恐龙类别等问题,收集关于恐龙(恐龙灭绝原因、恐龙生存年代及食物)的调查表等资料,进一步了解恐龙,发现有关恐龙生活的内容。

呈现形式:教师创设橱面立体侏罗纪公园场景,模拟立体的恐龙生活环境,幼儿将收集的恐龙玩具和恐龙书籍,用低结构材料及彩泥按照设计图进行制作、展示,分别有海、陆、空三个区域。墙上有“恐龙调查表”“恐龙的灭绝”以及“探索恐龙化石”“侏罗纪公园设计图”四块区域。

实例2:有用的植物——常青树和落叶树(大班)

1.主题核心经验

(1)幼儿关心周围与我们一起生活的花草树木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要爱护植物,愿做小小护绿员。

2.设计内容

(1)我和树朋友:幼儿以“我最喜欢的一棵树”为出发点,发现身边的各种树木及其特别之处,进一步了解它是常青树还是落叶树,并予以记录,知道常青树和落叶树的区别。

呈现形式:图片、照片及记录单等形式。幼儿寻找自己身边的树朋友,可以是老家的树,旅游途中合影过的奇树,图片中发现的特别的树,小区里的树,等等。

(2)我身边的树:教师引导幼儿从身边开始,如从幼儿园、小区、马路上、家中小院子、公园等开始,由近及远地关注各种植物,拣拾树叶,观察树及树叶的显著特征,询问树的名字,在分类统计中了解树的不同,感受树与人的密切关系。

呈现形式:树叶及照片。如上方右图,在观察和搜集的基础上,幼儿可以对常青树和落叶树进行统计,也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树,并说明理由等。

(3)树叶变变变: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制作树叶拼贴画,利用树叶天然的颜色创作美丽的树叶画。

呈现形式:幼儿收集各种树叶,摆弄观察和比较,并发挥想象,利用这些树叶和各类材料组成美丽的树叶拼贴画。

实例3:有用的植物(大班)

在人们的周围,到处都是植物,可谓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与植物发生着各种联系。这一主题活动从幼儿最常见的问题出发,让幼儿共同探索奇妙的植物世界,了解一些简单的植物知识,结识更多的植物朋友,知道人们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愿意亲近植物、亲近大自然。同时,活动也能帮助幼儿养成一种喜欢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积累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进行学习的方法。

1.主题核心经验

(1)幼儿关心周围各种花草树木。

(2)感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要爱护植物,愿做小小护林员

2.设计内容

(1)我们的问题:进入大班后,幼儿的目光开始投向周围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他们对周围事物探索和发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问题的探究越来越主动。植物天天看见,但很多时候未引起幼儿的注意,幼儿也较少思考相关的问题。“街心花园里有什么”的主题环境能够引导幼儿共同探究奇妙的植物世界,发现自然现象,认识更多植物,知道街心花园里的植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呈现形式:任务驱动,在观察了解基础上开展过程研究,主题墙得以经多元表征方式立体呈现。

(2)我们的探索:问题提出后,幼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去身边的街心花园里寻找有哪些植物和设施。

(3)我们的讨论:进一步进行讨论,如“如果我来设计一个大家喜欢的街心花园,我会怎样设计?”

(4)我们的行动: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讨论后的结果,开始设计街心花园设计图,每个人都是小小设计师,感受自己设计的快乐,并且讨论呈现的街心花园要用到的材料。

(5)我们的成果:幼儿运用各种材料,例如橡皮泥、手工纸、剪刀、胶水、树枝、树叶、仿真花草等来制作自己心目中的街心花园,随着材料的日渐完善,墙上的花园计划与立体呈现的花园作品就是幼儿学习过程的痕迹和成果。

实例4:不怕冷(小班)

1.主题核心经验

(1)幼儿感知冬季明显的季节特征,愿意参加暖和身体的活动。

(2)初步了解让自己变暖的方法。

2.设计目的

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气温常常在10℃以下,孩子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戴上了漂亮的围巾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是在幼儿园活动时,他们常常将手插在口袋里,活动起来也不积极,总是怕冷。

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呢?怎样才能使自己变暖和呢?孩子们对于冬天越来越好奇了,也越来越有兴趣了。我们从幼儿对冬季生活的已有感受和体验切入,采用幼儿喜欢的活动及形式来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感受冬天的乐趣,了解让自己变暖的方法,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

3.设计内容

主题墙面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由实物呈现的“暖暖商店”,除了可以观察,幼儿也可以通过操作使用这些“暖暖物品”开展其他活动;另一个是由照片和点读笔(或视频)呈现的快乐冬天,幼儿可以观看、分享,感知冬天的明显特征,了解一些防寒取暖的方法。

(1)主题墙面的物品与照片来自幼儿。幼儿在布置主题墙前期与家长共同讨论冬天里让自己变暖的方法,并收集相关物品、拍摄照片。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照片和物品都有话说。

(2)教师组织谈话活动,幼儿在集体中分享自己保暖的经验,并使用点读笔进行记录,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欲望。

(3)幼儿在个别化活动中,可以将这些可取下的照片按照“暖暖工具”“暖暖食物”和“暖暖衣物”进行分类粘贴,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询问同伴,或用点读笔听一听,以此发展他们观察理解画面与物品分类的能力。

(4)幼儿也可以在自由活动等环节,与伙伴分享在冬天里让自己身体暖和的方法。

(5)他们可以在“暖暖商店”中,尝试自主穿戴手套、围巾等“暖暖商品”,培养他们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暖暖商店”版块,以可移动的橱柜为载体,上面摆放呈现幼儿搜集来的保暖物品,如:帽子、围巾、耳罩、口罩、手套、热水袋、暖宝宝等。

生活活动中,幼儿可以穿戴手套、围巾等物品,发展他们动手的能力与自我服务的能力。选取手套时也考量着幼儿观察比较和配对经验以及自理能力。

个别化学习时,幼儿可以将橱柜推出,形成“暖暖商店”活动区域。

(6)在角色游戏中,主题墙可以同步支持幼儿开展“暖暖商店”的游戏。

实例5:在秋天里

1.主题目标

(1)幼儿感知秋天的季节特征,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

(2)了解秋季人们如何收获农作物,乐意参加各种收获活动,体验丰收的喜悦。

2.关键

体验丰收的喜悦、感受季节特征、表现、表达。

3.分析幼儿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花草树木变换的季节。在小朋友的周围,事物都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树叶都落下来了,黄黄的、干干的,有的孩子还发现了秋天的树叶是五颜六色的,由此引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对于丰收,城市里的孩子较难有体验感受的机会,墙面将这一内容依托真实情景展现,能进一步丰富幼儿的内在感受。

4.墙面与幼儿发展的价值

主题墙能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感受秋天,了解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陶冶幼儿的审美情趣。墙面够能让幼儿在欣赏中激发表现的动机,在互动操作中以多种感官丰富认知,加强“类”的概念。同时,主题墙成为生生互动的媒介,让幼儿的学习成果成为同伴的学习资源,彼此推动。

5.互动内容之一:五彩树林

“在秋天里”是一个有关季节感知的自然性较强的主题,需要依赖直观的、看得见的事物来引发自身的探索和感知;通过“我”眼中的秋天、“大师”眼中的秋天、“我画的秋天”这三个不同的视角呈现秋天的变化和秋天的美。幼儿可自主地利用零星的时间进行欣赏活动,从不同的纬度和视角欣赏、观察、感受、发现秋天不同的美和自然变化。主题墙的环境提供幼儿倾听秋天各种声音的机会,如不同秋虫的叫声、秋叶“沙沙”的摩擦声、关于秋天的优美的绘本故事等,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之余,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发现秋天除了好看外,还是好听的。

在一个可以触摸的环境里,秋虫的外形、生活环境和鸣叫的声音得以呈现,使孩子对事物的感知更立体。

针对孩子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用录音匣录制讲述和提问,加入主题墙,让环境说话,使绘本故事更集中地体现教育意图,引导幼儿更细致地观察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用情景中的人机对话,实现互动。

6.互动内容之二:落叶的秘密

在开展了一系列拣树叶、与树叶跳舞等小游戏后,幼儿对秋天的落叶十分关注,在环境中,我们将孩子收集到的树叶进行了筛选,将不同色与形的树叶依次排列呈现,孩子可欣赏、讲述自己的发现;同时提供手电筒这一辅助工具,让幼儿在光影的照射下细致观察树叶的经脉,使孩子从无意发现走向有意观察。同时,树叶创意画的画册可供幼儿进一步想象、添画。

7.互动内容之三:小菜园

此环境是我们美术集体教学主题活动“一园青菜成了精”下衍生出来的主题墙环境,前期创设了实物与故事绘本结合的墙面环境和地面环境,呈现出各种各样幼儿收集来的蔬菜。幼儿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方式来感知这些蔬菜的形状、颜色和典型特征,具有强烈的情境性;并且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分类活动、美术个别化活动,幼儿能自主选择蔬菜进行写生,逐渐丰富幼儿对蔬菜的了解以及表现、表达的动力。(www.daowen.com)

结合当前主题“在秋天里”,教师创设了“小农夫”的角色和环境。幼儿在此处既可以骑坐在展示板背后的白色置物凳上,戴上农夫帽,体验丰收的喜悦,也可以将制作好的个别化游戏“做南瓜”“折胡萝卜”装饰在小农夫的周围。背后的白色置物凳中也可暂存幼儿未完成的手工作品,满足幼儿欣赏与操作的需要,实现一物多用。

8.我的思考

(1)主题环境是儿童生活的缩影,是课程实施的集中呈现,应遵循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主题墙中呈现的学习资源才能够支持孩子多感官地探索学习,孩子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成为同伴自主学习的资源。

(2)一个小小的自然元素,蕴含着许多可能性,多领域的整合满足了幼儿欣赏与探索的需求。主题墙除了呈现展示,也可以成为开启进一步探索的起点。通过挖掘主题衔接中的教育契机,主题经验与领域经验可互相推动。

实例6:我自己——我和别人不一样(大班)

1.主题目标

(1)幼儿知道我是人群中的一个,体验和大家做朋友的快乐。

(2)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观察他人的表情,调节自己的行为。

2.关键词

做朋友、表达情绪、调节行为。

3.分析幼儿

大班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飞跃期,他们的交往不仅仅体现在游戏中,更体现在鼓励、合作、相互支持、自我管理等多种行为表现中;同时,他们也开始观察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尝试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随着大班“我自己”主题活动的逐步推进,我们以主题墙为平台,帮助孩子建立了与同伴平等融洽的社交关系,使幼儿体验到和大家做朋友的快乐。

4.主题墙设计:“我的朋友圈

图一

图一:

基于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孩子共同商讨了六种受同伴欢迎的行为表现,当观察到谁有相关表现,幼儿即可在“我的朋友圈”中给同伴进行“点赞”,当然也可获得朋友对自己的“点赞”。六种颜色贴纸代表六种不同的行为,同伴间可以去朋友圈交流点赞内容。

图二

图二: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数字等方式记录好朋友是谁及同伴讨人喜欢的行为;同时,教师也可提供录音笔,便于幼儿更便捷地对同伴的行为进行具体的描述,肯定别人的行为,大胆表现自己。

图三

图三:

在与幼儿商讨后,师生可以共同制定点赞的规则,如:可在一日活动中方便的时间段去记录和倾听点赞墙上的内容;可以运用各种自己擅长的方式;尽量让好朋友明白你的“点赞”内容等,鼓励对方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同伴的行为,提高彼此的交往能力。

实例7:动物大世界

1.主题目标

(1)幼儿了解常见动物不同的特点以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愿望。

(2)对动物的奇特现象和特殊本领感到好奇,体验探索动物奇特性的乐趣。

(3)了解人类可以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发明创造。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2.核心经验关键词

(1)爱护动物、喜爱探究。

(2)动物习性(动物特征与喜爱的环境、生长节奏与外形变化)。

(3)奇特之处(奇特动物、特殊本领、动物趣事)。

(4)依存关系(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的关系)。

3.主题墙设计

幼儿天生喜欢动物,无论是乖巧的小兔,还是漂亮的金鱼,或是凶猛的老虎,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幼儿和动物有着天生的亲密感,他们乐意亲近动物。大班的幼儿更乐于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动物们居住的环境、有关恐龙的秘密、动物的特殊本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都会激发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

创设初期,教师可以举行自制动物的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回家对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了解,并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制作,将作品投放到主题墙下的延展区域。

与幼儿共同设计布置平面与立体结合的主题墙,应当考虑每个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把不同的动物安置在海、陆、空三个不同层面。师生可合作制作森林大树、鸟窝等,创设情境性的、适宜各种动物生活的环境。

说明:

在主题进行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对单个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更可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根据动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进而发现动物们的奇特之处。这一主题对培养幼儿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有着积极作用和重要价值。

另外,墙面上各个线索可以依据主题的开展和幼儿的走向逐步展开,无须一下子布满,甚至可以先留白(如墙面上的“学来的本领”版块)。

实例8:“我自己”(大班)

1.主题目标

(1)“身体真有用”:幼儿了解身体各个部位都会活动;会欣赏和保护自己的身体,懂得活动能使我们的身体更灵活。

(2)“和影子做游戏”:幼儿对身体的影子及其变化感到好奇;在比较中感知和探

索影子的基本特性。

(3)“我和别人不一样”:幼儿知道我是人群中的一个,体验和大家做朋友的快乐;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习根据他人的情绪、表情,调节自己的行为。

2.梳理关键词

“身体真有用”:会动——灵活有趣——保护欣赏;

“和影子做游戏”:好奇——探索发现——感知特性;

“我和别人不一样”:表达——学习调解——体验快乐。

3.分析幼儿

大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飞跃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在无意识地观察着自己及旁人的身体,并发现其中的不同和变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应能了解自己的身体及生长中的变化和生理需要,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获得的关键经验,而研究自己的身体,对幼儿来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就是资源。本主题正好给予幼儿一次充分身体力行的操作、验证的机会,让幼儿在“动”的过程中,获取有益经验。

4.主题墙设计

墙面一:“身体真有用”

“小木偶的舞蹈”:教师可用KT板绘制人偶及主要骨架,幼儿可在比划各种动作的过程中观察哪些关节可以动,并在相应的关节部位挂上红圈。人偶的边上是亲子制作的平面关节木偶。用揿钮做木偶的关节,幼儿能够在摆弄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人体各个关节的位置,同时教师在玩具柜上还可提供若干个立体木偶,用来记录关节与动态的关系。

“食物的旅行”: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身体各部位器官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此时可配合绘本《食物旅行记》丰富墙面信息,也让幼儿有操作摆弄的机会。幼儿在此过程中能够探索食物在体内运行、消化、吸收的路径和过程,了解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知道要保护自己的健康

墙面二:“和影子做游戏”(“会变的影子”“影子有多长”)

这面主题墙面的创设可利用幼儿活动照片,照片可以是孩子们在操场上与影子做游戏的,也可以是参与影子测量活动的,如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变化,用不同的方式尝试测量影子长短的过程等,从而更加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墙面三:“我和别人不一样”

“做名片、生日月份猜猜猜”

教师事先统计每个幼儿的出生月份,进行照片归类。幼儿收集各种名片,说说名片上有什么,有什么用处,比较不同名片图案和标记,了解它们的意义;同时开展富有个性的名片设计创作。

“我的名字”

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交流自己名字的由来,如当时是谁给取的名字,寓意是什么等。让幼儿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为自己的与众不同感到骄傲。

5.幼儿收获

随着主题的深入,主题墙逐步丰满,幼儿能够透过环境感受主题的进展。其间幼儿收集材料,主动参与布置,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使主题墙更加“耐看”。同时由于主题墙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可以活动的,如自由摆弄、自由取放,使主题墙充分发挥了“能动”的特点。

6.我的感悟

(1)主题墙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幼儿对主题内容的关注,幼儿能够在观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出新问题,因此不断地创设和完善主题墙环境的过程也是不断地拓展、延伸课程的过程,而且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很大程度地获得了认知更新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2)主题墙的创设让孩子有了参与的主动权,幼儿能够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参与实践,运用多种技能和方法表现经验和认识。幼儿是主题墙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与创设班级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意义。教师要多关注孩子,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需求,激发他们创设主题墙的积极性,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面环境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

主题活动需要主题环境,主题环境支持延续主题活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创设主题墙面之前,教师需要先明确每个主题活动的核心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研究教材,把握主题“内容与要求”之间纵向与横向相互关系。更要研究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把握主题的“内容要求”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活的教育要有活的环境”,设计主题墙要具有推动性、互动性和动态性,再现幼儿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