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档案馆的开放性设计策略中,建设模式的开放性策划以及建筑功能的开放性拓展,都是宏观视角的设计策略建构;相对来说,建筑空间的开放性建构则是对于宏观策略的微观落实。在对开放性空间进行结构组织的时候,延续了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基于开放性需求而建立的整体空间构架,避免开放性功能空间与封闭性功能空间的相互影响;然后通过界面的有效消解形成可感知的开放,转变公众对于档案馆、档案利用认知的偏差,鼓励公众进入空间;最后通过空间的复合设计提升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建筑内部不同空间之间的融合度,增加公众进入档案馆、利用档案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档案馆的开放性空间指的是对外服务功能区域,档案库房与业务技术用房等不在此列。档案馆建筑空间开放性建构研究包括以下3个层级:①空间等级建构,空间架构开放;②建筑界面消解,可感知的开放;③建筑空间复合,可到达的开放。
整体层面,档案馆建筑空间构成中仍然有众多区域具有较高安全级别,如档案库房、业务技术用房等,这些与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同时也对对外服务用房的开放性影响颇多。如何从整体层面,协调这种封闭性功能与开放性功能是档案馆空间建构的第一要务,是档案馆建筑空间开放性建构的基础。
空间开放是指通过形式选择和功能组织,使空间具有较高的开放度,给人一种鼓励进入使用的信息,促成建筑与来访者之间互动的属性。建筑空间的开放具有可感知和可到达两个层次。可感知是第一层级,往往通过视觉感知的形式暗示或鼓励来访者进入;可到达则是在可感知基础上增强来访者进入空间的可能性。
1.等级建构,空间架构开放
架构是对物质系统整体结构以及各组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描述,是物质系统地以组织、运转的基本框架。架构研究是对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审视,是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档案馆建筑功能多样与复杂,开放与封闭并存,其空间建构之初需要从架构层面予以充分考虑,继而逐步推进。档案馆建筑空间架构的开放是其部分功能空间开放的前提,不能因为局部功能的安全性考虑对整个空间架构进行封闭。研究建筑空间架构的组织关系必须回归到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管控等级上来。这一点在档案馆的空间建构上至关重要,因为区别于其他公共建筑类型,档案具有法律授予的安全与保密等级,不容有失。
(1)空间安全等级性原则
日常运营中,空间安全管控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进入它的群体和行为进行限制,不同的限制程度构成了空间的等级架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限制往往通过距离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但其来源却是档案安全等级需求而衍生出来的空间等级性,它是对空间的安全属性进行分层次、分级别论述的量化概念。
空间安全等级可以由高到低进行描述,空间组织上也采用逐步递进的形式。只有当空间安全等级与空间组织方式一致对应时,才能实现所有空间安全的最大化,以及空间自由的最大化。双方的不协调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人流空间穿越,低授权的工作人员或者访客穿越高安全等级的空间。这种穿越给空间后期运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往往需要通过人为限制的方式来拦截,并可能进一步提升整个建筑的安全等级,使得对外服务空间丧失部分开放性。以公共入口为原点,按照安全等级高低,由低向高排布功能空间是最简单直接的空间架构模式,同时也最有效。这也是档案馆空间建构的基本原则。
档案馆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影响着它的功能使用以及开放程度。一个用于公众活动的阅览厅过于接近档案库房的空间位置,后期运营中往往会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对进入展览的群体和行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进入展览前的严密安检措施会让参观者避之不及;又如专业阅览室被设置在一个人人都很容易进入的空间位置,会对档案安全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档案馆的空间架构建构需严格依据空间安全等级原则。
按照上一章建筑功能开放性拓展相关论述,档案馆建筑功能可以分成三大类型。①高安全等级空间:库房;②中安全等级空间:纸质档案阅览、缩微档案阅览等档案原件阅览区、业务与技术用房、库房环境控制设备区、办公用房等;③低等级安全空间:完全开放的对外服务用房。传统档案馆对外联系较少,来访者主要集中为档案形成机构,对外开放程度低,空间架构往往通过采用一个封闭的整体框架将三大功能囊括。对外采用一个统一的安全等级,内部空间构架相对自由灵活。
开放性发展趋势下,传统档案馆这种简单的整体式空间架构难以适应建筑功能、服务对象行为模式的多样化,从库房蔓延而来的保密管理气氛往往由于整体式的构架延伸到建筑空间的各个层面。建筑空间建构需要根据不同空间的安全等级予以分类,形成多层次的开放型空间架构。
这种空间层次的分离有两大作用:一方面,通过高低等级安全空间的分离,避免了日益扩展的对外服务功能对档案保存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只有将等级建立起来才能实现对外服务部分的开放性,避免由于档案安全因素限制对外活动的开展。论文开篇所描述的当代中国档案馆管理者对于档案的“保存与利用”的“摇摆”状态,既想加强公共服务功能吸引更多公众利用档案信息,但又对新时期下档案安全感到焦虑,即来源于传统的整体式空间架构以及管理模式对于档案馆开放性发展的不适应。保存与利用同处一个安全等级空间内,难以将保存与利用相互剥离,利用过多自然会给档案保存带来安全隐患。为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在日常运营中只能加强对档案利用人员的甄别以及行为模式的限制,这种甄别与限制对于档案馆开放性的损害是巨大的。只有通过建筑空间架构的等级建构,按照功能空间自身的安全等级进行有效分类,才能在保存与利用、封闭还是开放之间找到新的平衡,为新时期档案馆运营管理解除禁锢。
此外,上文论述过的档案馆共建、融合建设模式都依赖于建筑空间的安全等级性建构。通过这种安全等级的分类将对外服务功能从库房的阴影中剥离出来,才能与其他公共设施的相似或互补型功能进行复合,实现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档案馆的空间等级性建构原则是档案馆建设模式多样化的基础,只有将不同安全等级功能进行分离,才能具备功能腾挪的空间。安全等级性原则是档案馆建筑空间建构的首要原则,建筑师在方案构思初始就应该着重去了解和分析,从整体层面合理组织空间架构,实现从低安全等级向高安全等级的逐步、逐层级过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后期方案深化中的重大调整与反复,也有助于下一步档案馆空间开放性设计的深化与推进。
(2)等级建构方式比较研究
空间架构的建构方式源于对不同建筑功能空间需求,如安全等级、流线关系的有效分类与规划,同时结合实践建设条件予以适当调整配合。档案馆空间架构的建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有效进行建筑空间安全等级划分—档案馆建筑空间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并确保建筑空间的等级划分,避免高安全等级空间对低等级空间开放性的影响。②结合建设情况灵活调整形式以适应实际影响因素,如城市文脉、基地条件、共建或者融合模式等。③基于功能拓展后的空间需求形成新的空间组织关系,对外服务功能在整个空间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需着重注意其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度。
档案库房的安全是空间整体建构的基础,基于档案库房在场地内的不同位置、与其他建筑功能空间的不同联系方式,结合建构原则,档案馆的空间架构主要呈现以下三种形式:后置式、核心式和立体式。空间构架模式是基于空间等级建构的一种考虑,是一种简化后的功能逻辑关系。在实际建筑设计过程中,结合周边环境、自身功能等往往会形成多样化的空间模式。(www.daowen.com)
将档案馆库房、业务技术用房以及少量阅览室这些安全等级高的建筑功能空间布置在场地后侧,对外服务用房以及办公用房在前面向城市主要道路。一方面方便公众进入对外服务区域利用档案,同时为档案库房等提供安全缓冲距离。后置式结构适用于场地较充裕的档案馆,有利于后续加建档案库房与现有库房的衔接。后置式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基本原型,在设计实践中往往会结合建筑功能分区、基地条件对其做进一步适应性调整。
2.界面消解,可感知的开放
(1)外部空间界面的消解
建筑就产生于功能与空间所要求的室内与室外交接之处。人进入建筑遵循着由远及近,逐步从城市公共空间过渡到建筑场地外部空间继而进入建筑的过程。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进过程中,由于距离的原因,人与建筑的第一信息交流往往来源于建筑外部界面。界面是建筑空间的开放性能否被感知的首要因素。故此,建筑外部界面对于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开展,开放性的表达至关重要,外部空间界面的消解往往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透明性消解、借用式消解。透明式消解通过选用透明性材料,将内部空间信息向城市空间传递,以此来让公众感知。借用式消解利用惯性思维,借鉴图书馆、博物馆等开放性认知度较高建筑类型的常用界面处理手法,提示建筑文化属性特征,让公众感知。透明性消解:传统的建筑空间设置中,室内外空间被界面完全分割,建筑功能块之间也多自我封闭或简单限定。开放需要它们联系起来,在它们之间建立视线纽带。
从心理学分析,人们往往普遍希望在进入一个空间之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以判断是否安全、是否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其中的内容对自己是否吸引。如果看不到内部空间,则在是否进入的问题上产生犹豫的心理。透明性材料,如常见的玻璃,一方面可以有效分隔建筑室内外空间,对进入室内的外界环境因素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外界市民一定的建筑内部信息提示。随着现代社会透明材料的广泛应用,在满足物质作用的基础上,更赋予其广泛的精神内涵。“透明性”往往与开放、民主、阳光等紧密相连,对新时期档案馆公共性塑造、公共服务开展大有裨益。
在国内外档案馆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透明性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在材料选择上,除开传统的透明玻璃,半透明材料如磨砂玻璃、印花玻璃等也可以实现空间信息的传递。半透明材料在形成较清晰的空间界面的同时,通过像素化的局部信息传递,产生多层次的视觉效果。在一些有一定私密性需求的建筑空间,如档案阅览,外墙界面采用半透明材料可以在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较好的平衡。除了常见的丝网印刷等半透明玻璃材料,一些具有类似视觉效果的材料,如穿孔钢板、金属网格、百叶等通过与透明玻璃的组合也可以形成界面消解。虽然人通过这些材料空隙的视觉观察只能获取少量像素化的影图像,但人脑会根据相关信息进行自我补充并形成一种具有整体感但精度较低的图像,类似于一种半透明的视觉效果。
借用式消解通过利用公众对于开放性理解的惯性认知,借鉴图书馆、博物馆等公众开放性认知度较高的公共建筑常用界面处理手法,来提示新时期档案馆的建筑文化性以及对外开放性。界面的借用式消解不是针对界面本身物质性消解,而是通过借鉴界面处理实现对公众建筑认知偏差的消解。借鉴常用处理手法不同于抄袭,档案馆的界面与图书馆、博物馆等相比仍然存在着自身的特性。
借用式消解最常见的形式出现在建筑协作建设模式中,一方面,出于建筑群整体性考量,档案馆建筑必须服从区域整体建筑形式语言;另一方面,与周边其他文化建筑的界面协调统一也有助于实现市民对档案馆开放性认知的转移。公众对于档案馆建筑封闭性认知往往来源于档案库房的主导体量以及单一封闭的界面处理。这种单一、封闭是基于档案库房的安全性以及温湿度环境控制需求而考虑的,存在其客观合理性。当这一部分建筑体量由于地形、功能组织的需求必须直接面向城市空间时,界面的处理往往处于一种尴尬之中:功能需求难以进行透明性处理,过大的建筑体量完全封闭又会给城市空间形成无形压力以及隔阂感。这种尴尬也存在于博物馆等文化建筑类型之中,如展厅出于观展以及布展需求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自然采光,借用这种类似的建筑界面处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开放性的被感知。
档案馆外部空间界面借用式消解不是简单地模仿或者抄袭,而是基于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在地域文化、信息时代表达上的相似性,功能构成上的一致性而产生的相互学习过程。将与档案信息相关的文字、符号图像化出现在库房外墙界面,在满足温湿度控制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展示建筑文化性,进而提升开放的认知度。这种界面处理方式在开放性程度较高的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建筑上都屡见不鲜。
档案馆库房封闭性的外在表达,刻板、单调、以库房为主导风格的档案馆建筑隐含的是一种内向的封闭文化,而将历史厚重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集保管、利用、展示、传播档案信息等功能为一体的档案馆建筑彰显的则是融入社会,面向公众的开放文化。可感知的开放有助于消除或减弱公众对于建筑空间的未知感,通过外部空间界面的消解将引导公众进入档案馆,符合当下档案馆公共服务开展需求。界面消解是一种获取可感知开放的立面处理手法,通过透明式消解、借用式消解的单一或者组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加强档案馆的开放性,促进档案馆发展。
(2)内部空间界面的消解
传统档案馆内部对外服务功能空间面积相对较少,主要以专业阅览为主,出于档案安全考虑,建筑空间由多个相互封闭的空间组合而成,流线指向清晰明了。空间之间的隔离产生的未知容易让档案利用者有封闭之感。开放性发展趋势下的档案馆希望通过档案馆建筑设计促进档案的利用,将各种建筑功能空间向公众开放。基于这种开放性运营理念,引导公众利用档案存在着两个阶段:发现空间的可利用、到达利用空间。针对这两个阶段,建筑内部空间开放需要满足两个要求:可感知的开放,可到达的开放。可感知的开放需要破除传统功能空间之间的界面,实现人与空间的信息传递。
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论》认为,建筑功能往往从量、形、质三个方面对空间提出要求,量指的是适宜的空间尺度和空间容量来满足功能履行需求,形是指与功能需求相符的空间形状和形态,纸质的是空间内适合功能使用的环境条件。内部空间界面根据功能的需求将建筑分割成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空间,辅以不同室内环境控制系统。传统档案馆建筑出于档案安全和保密需求,内部空间之间界面多采用实墙分割。这种实质界面在根据功能需求划分空间的同时,也割裂了空间之间的联系,视觉上的相互隔离产生了封闭性与未知感,开放度不高。
在确保功能运转的基础上,消解传统形式的空间界面将有助于建筑空间开放性的建立。档案馆对外服务功能各个组成部分的视线可及将引导公众产生兴趣,继而进入利用。同时,通过对功能空间的界面形式进行转换,使功能产生灵活调整的可能。开放性发展趋势中,社会各阶层对于档案馆的认知和利用在不断转变过程中,档案馆的建筑功能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空间界面的消解有助于适应协同这种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变化。随着档案馆建筑功能构成中开放性功能的增加,传统的基于档案安全考虑而来的空间界面形式不再适用,功能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根据界面分割作用的差异性可以分成水平截面、垂直界面两种形式。
弱化水平界面建立起功能空间之间的联系,消解水平层的空间界面有助于打破以往标准层划分带来的单调空间组织,提升建筑内部功能空间之间的开放度,促进视线的相互交汇,引导公众感知各个功能空间。这种水平界面的消解常见于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中庭空间,但是这里探讨的不是中庭这种建筑形式,而是基于界面消解后带来的空间感知。无论是作为建筑内部整体空间核心,还是在局部空间中加强相邻层的空间联系,这种界面的消解都可以有效地促进不同垂直高度空间的被感知,提升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传统型档案馆对外服务功能单一,往往不需要通过中庭形式进行人员分流;随着建筑功能的拓展,越来越多的档案馆采用中庭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界面消解后,空间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尤其是中庭空间往往作为主要人流分流场所,大量人员的同时进入对于各层功能空间都有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