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档案馆作为国家法定的收集、保存档案的机构。档案馆工作人员工作重心在于档案保存,对档案利用者的态度多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管理。建筑空间的构成往往从档案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多着力于自身管理的便利性以及库房安全,较少关注档案利用者的使用和心理舒适性要求。建筑外部界面上更多表达一种基于管理者的威严与庄重,内部空间则是基于档案保存封闭性而来的静谧与压抑。
1.传统档案馆管理理念
档案馆随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诞生,通过收集和保存档案信息来维护统治阶级和国家决策者合法地位。传统档案工作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纳入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主要是统治阶级、国家的文书档案,其服务的主要对象也只能是统治阶层。档案馆运营的理念是被动地保存保密。到了近代,档案馆虽然从法律上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从政府行政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但在日程运营中仍与其保持着紧密的社会关系。同时,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不是所有的档案都可以对外开放,这部分保密档案给档案馆带来了些许神秘和权利的意味。档案馆在日常运营中将自己定位为档案的保密和管理者,而忽视了档案信息查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忽视了档案馆应是这种信息服务的责任主体。这种“珍藏”的档案认知是档案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已产生,并不断蔓延,在当代档案馆建设中仍然束缚着档案馆管理者、设计工作者。
2.传统档案馆封闭型空间架构(www.daowen.com)
传统档案馆的空间组成一般根据功能划分为:对外功能空间、档案库房、业务与技术空间和管理办公空间。对外服务空间靠近公共入口设置,通过档案输送走道与档案库房进行联系。档案通过专用的档案入口进入技术处理用房继而到达档案库房。空间组织围绕档案库房展开。档案阅览空间、技术处理空间、档案库房空间相互隔离,由档案专用通道连接。由于档案利用人员不多,在传统档案馆中较少设置服务型公共空间,如休息区、餐饮区等。
3.传统档案馆的空间特质
传统档案馆多建于机关大院中,外部空间从属于大院整体,可操作的空间不大。出于保存与安全考虑,档案馆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档案馆的建筑设计展现出一种“勿近”的空间氛围,避免档案馆外部空间被穿越或接近,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建筑界面处理上,多采用行政建筑常用的手法,如柱廊、大台阶等形式。体量最大的库房由于温湿度控制需求往往较少开窗,敦实封闭的大型体量更易给人以压抑感。档案馆内部空间组织则从管理者视角出发,希望通过流线组织对各类人员进行隔离,避免相互干扰。内部空间组织形式上,往往以目的性最强的直线连接,通过限制利用者的行动自由来确保档案安全,缺乏选择性和自由度。同时档案利用者时刻处于视线监控之中,且难以感知到建筑的其他区域。这种限定感以及对周边空间的未知感往往给档案利用者一种静谧和压抑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