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开放自身功能体系:功能分化的关键策略

如何开放自身功能体系:功能分化的关键策略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档案馆各类型建筑功能的配置与确定主要依赖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级别的综合性档案馆都做出了相对细致的功能面积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对我国档案馆建设的普遍认识。我国2008年发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对新建档案馆的建筑功能要求做了细致的要求。

如何开放自身功能体系:功能分化的关键策略

韩国建筑事务所在韩国国家档案馆的设计介绍中这样描述道:“国家档案馆是保存历史记录的国家机构。档案馆可以是最多功能的建筑,同时,它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象征性建筑。”社会职能的拓展对档案馆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档案馆的自身功能体系的开放主要集中在两个层级:档案馆建筑功能整体构架的调整完善、建筑对外服务功能类型的细分。整体构架的完善是从整体角度对档案馆这一建筑类型功能体系组成进行重新配比,加强档案馆对外服务功能;对外服务功能类型的细分则是从微观角度结合日益复杂和多样的档案利用形式对建筑功能进行细致划分。

1.建筑功能整体构架的完善

档案馆建筑随着内部属性配比的转变、社会职能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功能架构关系,传统档案馆建筑功能构成难以适应。基于文化科学性的社会职能不断拓展,文化传播、公众教育、信息查询、信息公开、信息沟通等职能对建筑提出了空间需求。同时,随着密集架、电子信息档案等档案存储方式的革新,档案库房所需要的建筑空间体积也有所下降。档案馆建筑功能构架形式发生改变,基于公共服务的对外服务功能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所占的比例,与以往相比,有着较大的提高。在我国档案馆建设过程中,档案馆各类型建筑功能的配置与确定主要依赖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设标准》针对不同级别的综合性档案馆都做出了相对细致的功能面积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对我国档案馆建设的普遍认识。以建设标准的形式对建筑面积的细致规定,有力地避免了不同地区、不同管理者对档案馆认知不同给档案馆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推进档案馆建设中功能构架的完善与优化。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应结合自身特点,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修正。通过对档案馆馆藏资源、发展方向以及对来访者的调研分析,合理确定档案馆各部分建筑功能的配比。

2.对外服务功能类型的分化

第一,科研支持。科研支持主要通过档案查阅、学术交流等形式完成。在科研工作者利用过程中,要根据使用要求提供便利的服务形式。第二,信息公开、信息回馈。民众通过档案信息的查阅维护个人权益,并通过信息索取向政府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等。信息公开的主要形式是各种类型的档案查阅与现行文件阅览。

依据档案载体形式的不同,进行下一个层级的细分。服务对象的扩展带来更多类型的档案信息查询人群,而档案信息载体的多元化也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多样化的档案信息获取方式。这些促使档案馆思考档案开放方式的转变,面对不同档案载体形式,获取档案信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这种档案载体形式的不同,促进了建筑功能的进一步细分。

档案展览载体从传统的纸质文件、缩微向图像、视频、录音等多样化发展,展示形式从传统的橱柜展示向视频投影、巨幅照片、录音播放等多元化展示发展。展览功能的展出布置日趋专业,在以往的图片展、陈列室的概念上有了很大改变。这些展览主题、展览形式、展览设备的进步对建筑空间的要求也更高。

以档案阅览为例,为吸引潜在档案利用者,除开最常见的纸质档案阅览方式,更多载体形式的档案资源向公众开放。依据录音、照片、影像等载体形式,档案阅览室出现了声像阅览、电子阅览等新型功能形式,将档案阅览功能进一步细分。新型档案阅览形式更加直观,使用操作上更加安全,且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利于吸引潜在利用者进入档案馆。我国2008年发布的《档案馆建设标准》对新建档案馆的建筑功能要求做了细致的要求。档案馆建筑对外服务功能不再是以往满足简单的查阅和陈列要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以省级一类档案馆为例,对外服务功能中档案阅览的建筑面积与档案展览相比仅多出4个百分点,建筑面积多出150平方米。这种建筑面积配置的转变反映了当代中国档案馆建设中对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重视。档案展览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文化性成为众多档案利用形式的首选,档案馆依托历史档案展览吸引了大批潜在利用者。如北京市档案馆开展的“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巡回展;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在上海举办的“走进西藏”展览;上海市档案馆则把上海老照片展办到了德国,档案展览成了众多百姓了解开放档案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

3.对外服务功能区域与库房功能区的分离

传统档案馆的对外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档案查阅,利用者提出档案查阅申请并经批准后,由档案馆工作人员从档案库房中提取档案送至利用者使用。利用者阅览过程中全程都在档案管理人员监督下进行。这一时期,档案馆的对外服务与档案库房紧密相连,在流线组织上也需考虑工作人员取档路线长短问题,避免增加取档时间让利用者久等。阅览室与库房的功能关系相对紧密,功能组织上也相互靠近。

随着档案馆自身功能的完善,档案馆的对外服务功能从单纯的档案阅览日趋多样化,如档案展览、档案查阅、学术研讨以及第二课堂等。其中多数活动的发生并不依赖于档案馆库房。以档案展览为例,展品相对固定,观看展览过程中更多是按照观展流线被动观赏档案展品,并不存在与档案库房发生联系的可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等在日常运营中与档案馆库房的联系也并不密切。反而出于档案安全考虑,这些利用人流多且复杂的建筑功能应与档案库房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档案阅览中的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主要依靠电子传输设备,直接从机房读取信息,档案信息的授权也可以通过电子授权来完成。这些对外服务功能在日常运营上与档案库房日渐分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纸质档案资料的信息咨询也逐渐由电子设备完成。在日常普通纸质档案查阅中,为避免查档过程中的自然损耗,许多档案馆采用的查档前电子化的方式:当有人查阅某档案,及时对某档案实行电子化。档案原件并不会被送到利用者手中,取而代之的是档案的打印件或者电子文件。利用者需要出具证明时,档案馆以盖章确认的形式对打印文件予以确认。这样可以避免档案原件查阅带来的损害,也把有限的电子化能力用在了使用率高的档案上。此外,在我国许多新建的档案馆纷纷采用了档案轨道传输系统,档案从库房到达利用者手中不再是通过人工相互传递获取,由自动轨道系统运送。减少了档案库房内人员流动给档案保存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将档案库房与档案阅览室之间的流通速度加快,为档案库房与档案阅览室之间的远离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至此,一方面,许多新增加的对外服务功能类型在日常运营中不再依赖于档案库房支持,如档案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另一方面,随着档案电子化的发展以及档案传送技术的进步,档案查阅功能与档案库房在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运转。档案馆对外服务功能与库房的分离是新时期档案馆建设的一个重大转变,这种分离对档案馆的功能组织,以及空间构成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新建档案馆建筑功能布局中,对外服务功能与档案库房可以保持一定距离,空间构成更加灵活多变。面临场地制约的旧档案馆建筑可以集中改建作为档案库房,将部分对外服务功能剥离开来,建设模式更加自由。

4.功能复合,面向周边建筑的开放

(1)与博物馆图书馆的功能复合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构与完善中作用重大。尽管三者的服务客体、服务形式有所不同,但近似的社会职能以及信息资源开发流程使得三者之间产生了多样化的联系,功能之间存在相互复合的基础。在我国城市建设中,这三类建筑往往也以各种形式组合在一起。档案馆的社会职能从以往的档案收集、保存拓展至收集、保存、利用,与博物馆的“收藏、研究、教育”,图书馆的“管理、传递、教育”相似。

对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欧美流行的是三E功能:“教育国民、提供娱乐、充实人生”。以及荷兰博物馆学家提出的:保藏、研究和传播。我国博物馆学界通常认为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职能。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传递机制,即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当代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管理、传递社会文献信息的职责,并担负着社会教育的职责。此外,三馆的基本信息资源开发流程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这四大流程。运营流程的相似性为档案馆与博物馆、图书馆在建筑功能复合上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三者在信息整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务三个层面都存在功能复合的基础。以我国《档案馆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以及《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中相关要求为例,发现对外服务功能中,博物馆以展厅为主,图书馆以阅览为主,档案馆两者皆有。此外,三者同时具有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商店、餐饮咖啡等附属功能。三者协作、共建或融合时,这些相似功能自然也会产生相互牵引作用。

档案馆建筑与博物馆、图书馆的功能复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主体功能的相互协助、辅助功能相互融合。保存、利用功能相互协助互补,如图书阅览与档案阅览都是以阅览室形式出现,阅览室可以相互协助调整。而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入口门厅等这些辅助功能,可以采用融合的形式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空间利用率。

档案馆与博物馆作为一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信息收集保存机构,对弘扬地域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两者的合作可以通过馆藏资源的互补以及藏品展示上的互助形成区域文化推广合力,将地域文化系统、整体地展示给观众。目前,博物馆在城市文化生活中起到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定义宽泛,博物馆所涵盖群体非常庞大,类型多样,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类型都适合与档案馆功能复合。档案馆与博物馆功能复合的前提是馆藏资源范畴具有一定共性,如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重点等。

在建筑功能组织上,档案保存库房和博物馆的藏品库房可以在确保档案、藏品安全的前提下集中或者临近布置,通过共用技术设备等达到节约投资与运营成本的目的。部分技术用房也具有相互协作的基础,如档案馆、博物馆对纸质馆藏资源的修复和保存。此外,档案馆的展厅可以与博物馆的展厅融合形成展览序列。目前我国区域性博物馆的展览物品主要以清代以前的藏品为主,对近代以及当代的地域文化展览相对较少,而这一领域档案馆保存了较多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两者资源的结合布展,可以完整再现当地历史文化延续与发展。一些基本的建筑功能如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商店咖啡等建筑功能在合建过程中则可以统一考虑,避免各自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尤其是中小型城市,城市建设资金有限,通过这种功能复合可以加快档案馆建设。

在以上功能相互复合的基础上,需要着重注意档案阅览功能的空间组织。考虑到档案阅览利用者的目的性较强,需要有良好的标志性或空间指向引导公众快速、直接进入档案阅览空间,避免由于功能复合带来的空间迷失。与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复合: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获取方式的相似性促使信息机构呈现出建筑功能形式的趋同。信息机构在不断地相互竞争中对自我形成清晰定位并进行相互协作。同为信息资源的图书和档案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通过协作有助于形成信息资源互补,建构出完善的区域信息资源中心。这两者功能复合是档案馆功能拓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档案馆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两者的功能复合有利于实现信息获取的高度集中,打破了机构隔阂,让民众在获取文献书籍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调取历史档案进行甄别与探索。

在建筑功能组织上,考虑到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图书文献保存具有类似的技术要求,对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控制严格。通过设立统一的安全管理等级以及文件需求标准,如欧洲DIN 11799(欧洲档案和图书馆资料的文件存储需求标准)等,实现两者在库房、电子机房、技术用房等建设标准上的一致。这种建设标准的一致有助于档案馆后期运营上空间的灵活调整,并减少设备技术投资以及后期运营资金压力。同时,基于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一致性,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方式主要集中在阅览功能,其中包括一般文献阅览、少年儿童阅览、老年人阅览、多媒体阅览等。档案馆的已开放档案阅览部分与图书馆阅览存在着一定的功能重叠,譬如现行文件阅览也类似于开架阅览形式,影像档案阅览与图书馆的多媒体阅览也存在复合的基础。一些基本的建筑功能如报告厅、多媒体教室、商店咖啡等两者皆有,在档案馆、图书馆的合建中,这些建筑功能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进行功能融合,避免重复建设。

功能复合是基于合建后的建筑功能设置的整体协调。从全局的高度对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中的相关建筑功能进行整合,是共建、融合建设模式选择后的进一步功能深化。通过上文介绍的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功能复合的叠加与优化,其建筑功能更加多样,使用者类型更加多元。在具体的设计方面,需着重注意档案馆未开放档案阅览室等半开放区域的安全性与标志性、入馆档案物流的流线以及库房设置要求等。通过档案馆建筑的安全等级建构来确保档案信息安全,避免由于功能复合给档案保存带来安全隐患。

(2)与教育科研机构的功能复合

档案馆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内的信息中心和知识资源库,其涵盖的资源已经不仅仅限于行政管理公文,也包括诸如著名事件和人物、历史遗迹、风俗特产、民间艺术、家庭、财产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族谱、家谱档案、工商档案、教育档案等有价值的历史记录。档案馆存管的这些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记载的大多是人类在本地区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总结,为其发挥其科研协同功能提供资源支撑。(www.daowen.com)

档案馆对教育科研机构的促进与支持作用是两者功能得以复合的前提,两者的合建或者靠近有利于减少研究工作者两地奔波带来的资源浪费,也为功能协同带来了基础。现今,档案馆对教育科研的支持不再是简单信息查阅,通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空间等多方面的服务来履行科研支持的社会职能。针对科研工作者,许多档案馆在公共阅览空间之外专门开辟部分阅览室作为专业阅览室,并提供相应设备。档案馆与科研机构的功能协同满足了科研工作者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提升了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两个机构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让信息资源的流动与交互更加快捷便利。

科研工作者依据课题研究需求,不定时出现到档案馆并停留较长时间,尤其是历史学研究,甚至需要常年在档案信息中寻求支持。通过专业阅览室的设立,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稳定、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拉近档案馆与档案利用者之间的距离。日常运营中,科研工作者通常以一种叫作“工作坊”的形式进驻档案馆,这是档案馆建筑功能的新拓展。在研究某一课题需要大量查阅各类档案信息时,传统的档案信息查阅的方式不能满足利用者的要求。档案馆通过设置工作室为科研团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研究空间,研究者在查阅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及时与其他人员沟通共享,而不是以往的查阅档案后将信息记录下带回。这种功能形式是传统档案馆所不具备的,当档案馆与科研机构合建时,合理协调两者建筑功能需求,通过在档案馆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工作室”建筑空间有利于满足新形势下科研工作者对档案馆的新需求。

(3)与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复合

档案馆作为法定的政府文书资源的收集保存机构,与政府各个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各个部门机构档案室进行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接收保存政府机构的文书信息,通过档案查询的形式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这种机构之间的业务指导与档案接收关系是档案馆与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功能复合的基础。传统的机构设置中,各个行政部门都设置档案室,具有一定的库房空间以及档案查阅空间。由于面积不大,仅限单位内部使用,无论是技术条件还是人员管理水平都有限。随着各地政府行政中心整体建设,各个机构部门都统一建设在一组建筑群内,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彼此距离较近。故此,将分散在各个机构内的档案用房集中起来,与档案馆进行功能复合将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同时这种信息资源的集中也方便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提升机构工作效率。各个机构只保留少量档案临时存放空间,政府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文书信息就必须及时移送档案馆进行集中保存。避免长时间存放在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机构档案用房内,对档案资源造成损害。

在2009年举行的深圳档案中心设计竞赛任务书中,档案馆将分散在各个机构中的档案存储、整理、查阅空间予以整合,实现了空间、技术、人力资源的集约利用。整体业务技术用房与档案阅览等建筑功能也有所增加。部分地区由于用地紧张,将档案馆与日常工作中合作较多的信访中心、市民中心等合建,这种模式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对政府工作的快速支持。公众在办事过程中,根据其他机构提出的信息证明需求,可以快速向档案馆申请档案查阅、证明等。各个机构处理相关业务时也可以及时获取档案信息支持。档案馆与信访中心、市民中心的功能复合形成地区行政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了更优质的公共服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与相关行政机构的功能符合需要从功能组织上避免对档案馆开放性功能造成影响。与信访中心、市民中心这类人流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复合,可以通过分别独立设置门厅,内部预留通道等形式进行分离与联系。由于档案形成机构的档案查阅权限高于公众,入驻机构查阅与公众查阅需要分开设置。库房的位置与信访中心、市民中心等必须进行有效隔离,避免突发事件给档案安全带来隐患。

5.功能外延,面向城市空间的开放

(1)建筑内部空间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功能外延

发达国家,公众将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作为闲暇休憩、增长见闻的好去处,在我国随着博物馆等展览机构对市民的免费开放,许多市民也选择在周末前往。区别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通过对展览的自发观看与了解,在文化的氛围中提升自我、得到教育;面对有限的居住空间,更多的家庭、朋友,选择在公共文化建筑中见面、聚会等,许多公共文化建筑成为城市居民的“公共客厅”。

著名档案学家曾经指出:“整个社会都应该把档案馆看作是它的一个文化机构,即使是贴上文化娱乐,甚至是消遣的标签也是可以的。虽然档案馆像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与纯娱乐性机构相比有着更严肃的外表和目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如果人们愿意,在业余时间,就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在这些由社会建立起来的机构进行活动。”

档案馆除了与查询档案、参观展览的利用者进行交流之外,还需要采取多种办法与档案馆以外的公众建立联系,以争取更多的潜在利用者;利用者不仅希望在档案馆里获取信息,更希望档案馆可以直接参与日常生活体验的构建。于是档案馆开始用“业余时间”为社会提供商业服务。从经济角度讲,档案馆建筑功能的“外延”使档案馆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闲置时间,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从社会角度讲,则是档案馆积极参与到大众生活的表现,开启了档案馆与公众关系的新模式,创造了更为新鲜独特的体验历程,促使档案馆加速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城市中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档案馆作为城市公共设施,将馆内的临时展厅、报告厅等空间提供给社会组织或个人使用,为社会机构提供公共活动场地、策划各种文化活动。这种资源共享既避免公共设施的闲置,也有利于树立档案馆开放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和参观档案馆。区别于传统档案馆陈列室的橱窗展览,档案载体形式的拓展推动了展览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影像、图片、声音等都给展厅设计带来了新要求。具有包容性、可变性、高灵活度的展厅取代了传统陈列室。同时,部分展厅在日常运营中可对外使用,举办各种临时展览,如个人藏品展、艺术品展等。

同时,部分档案利用者在档案馆查阅停留时间较长,通过设置商店、咖啡、餐饮等可以为他们提供周到服务。然而,公众对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机构形象认知度仍然偏低,商店、咖啡、餐饮等仅仅面向档案利用者将难以为继。在满足档案利用者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向城市民众开放。将这些功能空间面向城市开设独立出入口,将外部城市民众作为潜在消费人群,有利于实现这些配套功能的良性运营,也对城市公共服务进行有益的补充。

(2)建筑外部空间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功能外延

传统档案馆设计中,档案馆周边多与其他政府机构紧密相邻,用地狭小。建筑外部空间功能主要是对档案馆多种人流、物流进行合理分流与疏散功能。新时期档案馆用地多选在城市中心地带,建筑周边往往预留出部分广场、绿化空间。这部分空间从属于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由建筑师提出处理方式。由于它靠近传统城市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等,在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活动会优先向这部分空间渗透,这部分空间也由此被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某些职能。

建筑的外部空间即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边界,封闭的边界会导致建筑的孤立,脱离于城市生活;传统的档案馆建设中往往通过围墙将自身与城市空间分离。在开放性发展趋势下,档案馆需要与市民、城市建构多样化的社会关系,封闭的边界必须打破。建筑外部空间在开放性发展趋势下往往被赋予新的建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往往在任务书中难以发现。这些功能不来源于档案利用本身,更多的是对场地、环境、周边社区生活的一种关注,需要档案管理者、建筑师去寻找和发现,将各种潜在利用者、利用行为、利用时间作为建筑功能的满足对象,通过对这些活动需求的了解来制定档案馆新的功能任务。这种外延式功能拓展有益于档案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引导公众进入、提升档案馆的公共性与利用率。

档案馆建筑功能外延需求往往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建筑外部空间也多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可以应对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公共生活需求的变化,更多时候是为城市生活提供一个可供使用、方便使用的公共空间。关注的重点在于空间的行为类型允许度与空间的时间开放度,需要设计者与管理者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功能外延将各种城市活动要素汇聚在建筑外部空间中,加速档案馆与城市生活的汇聚与融合,对档案馆以及城市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动:①通过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引导市民重新认识档案馆,继而进入档案馆,促进自身社会关系建构以及社会职能发展。②增加城市公共空间配给,为周边社区提供公共设施配套,优化城市公共空间配置。

单一的建筑功能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效率的需求。许多档案馆为了提升自身公共服务质量,展开了各种活动、策略以争取资源与利用者。于是,在基于档案利用而产生的功能基础上,出现了工作室、餐厅、书店、报告厅等服务设施,档案馆功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由单纯的档案利用型向多功能构成的档案馆综合体逐步转变。与此同时,由于城市集约化发展以及自身资源的短缺促成城市文化设施功能的集聚和复合,也扩大了档案馆的潜在利用者。至此,档案馆不再是封闭的“查阅”场所,而与城市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集教育、研究、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档案馆综合体的功能理念也不应局限于过去被动的解决空间问题,而应拓展至更为宽广的社会视野,认识到其与社会紧密关系中的纽带作用,认识到其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空间,所应具有的开放性功能设置。这正是当前档案馆建筑开放性发展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诚然,现阶段我国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自身基本功能都尚在完善之中,谈及与相关机构部门的功能复合、对城市空间的功能外延仿佛有好高骛远之感。档案馆专业人士与民众对于档案馆建筑功能认知更是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依据档案馆专业人士意见设置的建筑功能在面对民众利用时往往存在一种“超前”的感觉,建筑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

然而,博物馆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将“公众教育”作为其主要社会职能,如今博物馆的教育示范作用已成为社会共识。档案管理者陷入既担心随着档案馆发展建筑功能预估不足,又忧虑当下利用率不高、建筑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建筑功能构成是对档案馆社会职能履行需求的直接回应,是建筑师进行建筑空间建构的基础,有需求即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面对功能的不确定性,建筑师可以通过灵活的建筑空间组织与划分在建筑功能需求与有限的空间资源中找到新的平衡。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章展开论述。

6.档案馆建筑功能开放性拓展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吸引公众利用档案信息。档案馆开放性发展趋势下,馆藏资源的来源、类型会根据市民需求相应做出调整,从传统的文书档案向经济、科学、文化、艺术、民生档案等拓展,档案类型也在传统纸质文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市民易于利用的相片、音像、电子文件等类型。建筑功能根据档案馆社会职能、档案利用方式的增加拓展自身功能,有助于提升档案文件的利用率。与周边机构的功能复合也有助于借助其社会热度来吸引潜在利用者;面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为市民提供了城市生活中急需的公共空间,有助于建构档案馆和市民的新型社会关系,进一步吸引公众接近档案馆、利用档案。

第二,有助于城市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公共空间的优化。功能复合在“相邻而建”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功能的进一步协同,有助于公共资源的集约利用。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公共文化建筑存在着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建筑功能复合可以在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减少建筑功能空间闲置现象,提升建筑利用率。功能外延将部分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外部空间纳入城市公共空间中整体考量,将市民需求作为建筑功能予以充分考虑,有助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

第三,有助于加快档案馆建设、减少日后建筑运营资金压力。对于全部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的我国档案馆建设,现有的资金配置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功能复合可以减少档案馆建设资金需求,加快档案馆建设。同时,部分建筑功能通过对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可以成为档案馆日常运营的经济来源之一,促进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对外服务功能良性发展,为档案馆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