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档案馆建筑开放性功能拓展的条件

档案馆建筑开放性功能拓展的条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性的建设模式将功能构成自我封闭的档案馆建筑推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注定了档案馆的功能拓展不能仅仅立足于满足自身社会职能运转,更需要关注处于同一城市公共空间中与其具有紧密社会关系的相关机构部门。档案馆作为城市公共建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完善贡献一分力量。建筑功能开放性拓展呈现出三个层级的拓展:档案馆自身功能体系的开放、档案馆与周边建筑的功能复合、档案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外延。

档案馆建筑开放性功能拓展的条件

1.拓展目标

第一,为民众收集和保存档案信息。这是档案馆的基础工作,无论在任何发展时期,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的类型和质量,都是档案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档案收集范畴载体形式的多样化给档案馆功能设置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实物档案、影像档案、口述历史档案、电子档案等对档案馆建筑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处理音像、电子信息等地业务与技术用房相应增加,库房形式也从传统的密集架库房形式向存放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的库房等延伸。

第二,基于政治机要性,为政府与民众提供信息沟通场所,为政府管理提供信息支持。随着社会民主进步,档案不再是统治阶级的“插入鞘中的剑”,而成为现代的“信息资源”或“社会记忆”。政府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公开以及与民众信息查询过程中的互动,普通了与民众有效信息沟通的渠道。信息查阅成为档案馆建筑对外功能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依据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形式设置档案馆阅览功能,从传统单一的纸质阅览功能形式向电子阅览、影像阅览等多类型扩展。

第三,基于文化科学性,为城市民众提供公共文化空间,为教育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支持。依托档案信息资源为民众提供历史文化信息查询,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档案精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信息查询和展览等完成了社会赋予档案馆的文化科学责任。与相关文化学术机构、学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举办学术讲座、文化展览、第二课堂等公众教育活动,提升国民素质

2.主观因素

建筑功能的拓展来源于建筑功能主体的社会职能发展,在建设中也同时受到周边环境的牵引与影响。自我封闭的建筑类型与外界环境互动少,注重完善自我功能来满足社会职能运转需求。开放性的建筑类型在完善自我功能的同时,注重在与周边其他建筑类型的互动和竞争中提升自我,集约资源。档案馆从政府机关大院、偏僻郊区走向城市中心地段,从大院一角到与文化建筑共建形成城市文化综合体,这些外界环境的转变对档案馆功能拓展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开放性的建设模式将功能构成自我封闭的档案馆建筑推向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注定了档案馆的功能拓展不能仅仅立足于满足自身社会职能运转,更需要关注处于同一城市公共空间中与其具有紧密社会关系的相关机构部门。尤其是在协作和共建模式中,同样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着大量建筑功能近似的情况。譬如,博物馆图书馆等具有相似社会职能的建筑类型在功能设置上往往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给档案馆功能设置形成一种牵引。如何避免相似功能设置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是档案馆功能设置中面临的常见难题。这里需要通过对档案馆及其相邻设施的社会职能、建筑功能的比对研究,在不影响各自社会职能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复合分析。同时,教育科研、城市行政设施在日常运作中往往需要档案信息的支持,这种需求即一种引力,促使档案馆的功能设置中向利于使用者的方式转化。结合档案利用者的使用特点,在传统功能形式的基础上复合利用者需求形成新的建筑功能,如近期档案馆建设中常设工作室模式,将部分阅览空间提供给固定的研究团队使用。(www.daowen.com)

建设模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周边牵引力,促进建筑之间的功能复合。同类型设施之间建筑功能相互挤压,互相制衡,促使彼此功能的相互融合,将具有相似性的功能复合,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相互利用的公共设施建筑功能相互吸引,针对使用者的需求对自身功能进行微调,将一部分功能空间整合共享,形成新的功能形式来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3.客观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实际存在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城市街道、广场、绿地以及体育场地四个主要元素。随着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建筑空间形式的创新,越来越多城市“对谈”或者“公共活动”由传统的狭义城市公共空间渗入建筑空间,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建筑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不断相互复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不断相互渗透。这种复合、渗透对传统的建筑功能认知和空间结构形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传统功能运营产生冲击。

如果区域内城市公共空间设置不完善,而市民存在着某种“公共活动”需求,“公共活动”将有可能向“私人空间”渗透,并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近期社会热议的“广场舞”事件其实就是我国城市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客观反映。当公共活动“广场舞”进入到私人空间“小区广场”时,必然被排斥并产生冲撞。档案馆作为城市公共建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完善贡献一分力量。建设模式的转变以及自身功能体系的完善使当代档案馆建筑具备了容纳更多公共活动的潜力,档案馆建筑功能构成不应局限于社会职能所衍生出的建筑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需求被赋予档案馆。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建筑资源优化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满足周边社区需求有助于建立档案馆的开放建筑形象,提升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开放性,实现城市与档案馆的协同发展。

4.档案馆建筑功能的开放性拓展

受制于时代特点与民主发展水平,档案馆的政治机要性表现出一种狭隘的保守观,并对档案馆的文化科学性予以压制。故此,传统档案馆的功能局限于档案信息的保存与封闭利用。在档案馆开放性发展趋势下,传统的功能组成形式与相互配置比例已难以满足社会职能发展需求。建筑功能开放性拓展是指以开放的姿态将建筑功能纳入档案馆公共服务开展、城市发展中进行整体考虑,以多元化社会职能作为拓展基础,档案馆主观因素—建设模式、客观环境—城市需求作为调适因子,将档案馆社会职能履行、城市资源集约利用、城市空间优化作为建筑功能拓展的目标,从自身、周边、城市三个层面拓展建筑功能的设计策略。建筑功能开放性拓展呈现出三个层级的拓展:档案馆自身功能体系的开放、档案馆与周边建筑的功能复合、档案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外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